创作历史画作就像撰写长篇小说
在俞晓夫眼中,历史画是当下文化发展最好的载体之一。在全国各地地级市都拥有规模不小的美术馆的当下,历史画更有了面对大众的机会与发展的空间。
画历史画是俞晓夫的嗜好之一,它能使俞晓夫在这宁静的历史的大森林里,从从容容地独自散步,间或弯腰捡起一些历史的断片来对话。他那既写实又意象的画面和锐利而又洒脱的笔触,既饱含深厚的内涵,又有深邃飘逸的境界。
画人物不能割裂历史
若不是1975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成为第一届油画系的学生,也许俞晓夫就跑去中文系念书,专业从事写作了,那么现代文坛,也许会多出一位激情四溢又魔幻多变的作家。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使俞晓夫的油画作品中充满了人文气息的底色,他把历史题材创作的跋涉之途比喻为“写作一篇长篇小说”。
历史画,每一笔,寄托的都是画家的心声。“要尊重历史,尤其尊重人文的历史,让艺术家对于历史的理解,通过画面告诉观者,这也是艺术家的责任所在。”
绘场景试着亲临其境
于是,但凡刻画一幕历史场景,塑造一位历史人物,俞晓夫就大量翻看各种文字资料,工作室里堆满了与之相关的画册和书籍,“我画战争场面,就是要画出脑海中的中华壮士的感觉,借这个画面抒发一个中国艺术家对于当时苦难历史的一种观照。”为了在脑海中构建起自己的恢宏战场,他还要带着弟子远赴实地考察。
俞晓夫正在创作巨幅历史题材作品“平型关大捷”,早几年他就去过了山西考察。在当地现场察看的那天,艺术家们心目中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历史痕迹早已被一派新兴的景象所替代,想象中的洼地,业已成为一马平川,但是,俞晓夫想了想,仍然在当年的战场立定,挥笔画就了一幅写生。身边学生们一看俞老师动了笔,大家也都掏出工具纷纷开始动笔。孰料,一场滂沱大雨倾盆泻下,大家的作品都经受了雨水的冲刷,又形成了独特的画面效果,据悉,后来这批经过了“洗礼”的作品还进入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的收藏。
但俞晓夫画历史画绝不倚赖照片和模特,他觉得那是一种自我束缚,所有的历史人物,伟人也好,普通士兵也好,都在他的脑海中活跃,跳动,私语。
搞创作学生全体上阵
俞晓夫画画从不忌讳学生们观摩,在“历史画创作高研班”里,常常,他画着画着,背后站满一排学生,大家观看俞老师的画笔挥洒起伏间,战士焦黑的面孔轮廓线从火光中凸显出来了,张大的嘴几乎可以听闻到迸涌而出的呐喊阵阵,加上几笔浅色调,好像是战士脸上几道鲜血混合着汗水流淌而下。观者仿佛一下子被推入了昏暗的历史通道中,体现了撼动人的力量。
曾经,俞晓夫在上海油雕院的画室很小,晚上画累了往小床上一躺,一觉醒来再端详,人与画融合,一旦越过了画画时的一个麻烦,俞晓夫也会给自己放一个礼拜的假,出去转一转。只有这样,一张画才真正属于自己,属于历史。“我在红色历史题材的创作港湾里,坚定着自己,遥望天外的云卷云舒,人来人往。”俞晓夫说。
在俞晓夫眼中,历史画是当下文化发展最好的载体之一。在全国各地地级市都拥有规模不小的美术馆的当下,历史画更有了面对大众的机会与发展的空间。
画历史画是俞晓夫的嗜好之一,它能使俞晓夫在这宁静的历史的大森林里,从从容容地独自散步,间或弯腰捡起一些历史的断片来对话。他那既写实又意象的画面和锐利而又洒脱的笔触,既饱含深厚的内涵,又有深邃飘逸的境界。
画人物不能割裂历史
若不是1975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成为第一届油画系的学生,也许俞晓夫就跑去中文系念书,专业从事写作了,那么现代文坛,也许会多出一位激情四溢又魔幻多变的作家。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使俞晓夫的油画作品中充满了人文气息的底色,他把历史题材创作的跋涉之途比喻为“写作一篇长篇小说”。
历史画,每一笔,寄托的都是画家的心声。“要尊重历史,尤其尊重人文的历史,让艺术家对于历史的理解,通过画面告诉观者,这也是艺术家的责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