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六项目获“产学研1+”资助

中大六个项目获第二批“产学研1+计划”资助。(大公报)

  中评社香港6月24日电/政府创新科技署的“产学研1+计划”,上周二(17日)公布第二批共25个获资助项目,总资助金额逾10亿元。在计划的两轮资助中,中大获得的资助项目数量位居香港院校之首。中文大学在第二批中占6个项目,包括针对消化道癌症肿瘤,而开发的创新机械人平台“华陀外科手术系统”,能够提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精准度和安全性等;针对炎症性肠病,而研发的新一代非入侵性诊断技术,能够以粪便样本检测诊断,减少不必要的肠镜检查,并有望将诊断成本降低逾九成;以及一个由人工智能(AI)驱动的宏基因组平台,用于自闭症谱系障碍诊断等。

  大公报报导,消化道癌症是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中大医学院外科学系助理教授叶瀚智医生表示,ESD作为早期消化道癌症的标准微创治疗方式,既能完全切除肿瘤,又能保留健康组织,但ESD技术门槛高且高度依赖外科医生的操作经验,故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或发展至市场阶段。对此,中大医学院院长赵伟仁团队带领开发了创新机械人平台“华陀外科手术系统”,针对消化道癌症,利用柔性机械人技术,能够提升ESD的精准度、安全性及减少并发症。

  分析肠道微生物 辨别慢性肠炎

  这项技术标志着医疗机械人及微创外科手术的大突破,为早期消化道癌症患者带来新希望。叶瀚智医生指出,研发项目所需资金庞大,目前该系统只用于动物阶段,目标是短期内进行首个病人治疗实验,并取得相关认证,将来可推行至其他手术。

  另一个由中大医学院副院长(研究)兼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教授黄秀娟、中大医学院卓敏内科及药物治疗学讲座教授陈家亮领导的研究团队,联同中大衍生企业微识生物科技诊断有限公司,针对炎症性肠病及自闭症谱系障碍,这两项全球重大健康挑战,而研发新一代非入侵性诊断技术,包括两项突破性技术“Enterosight”及“MetaGenie”。黄秀娟指出,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肠道疾病,症状与其他肠道问题相似,常被误诊,影响患者治疗时机。自闭症谱系障碍则是一种神经发展障碍,诊断过程繁复,导致干预延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