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论坛:郭至君析韩国智库专家主要观点

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中评社 陆文煜摄)

  中评社香港1月8日电(中评社报导组)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严安林一行2023年12月12日到访位于香港的中评智库基金会总部,期间,双方共同举办了以“2024年的亚太安全局势与两岸关系展望”为主题的思想者论坛,期间,中评社国际部主任郭至君就当前中韩关系和东亚安全局势综述了她此前采访韩国知名智库和高校学者们的主要观点,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首先,郭至君表示,关于中韩关系。韩国专家普遍认为当前两国关系处在低潮状态,且受美国因素的制约和朝核问题的影响,仍会在未来一段时间面临不少挑战,但彼此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广阔的合作空间,需要互相尊重,加强沟通,化解误会,避免不必要的争斗。

  成均馆大学中国研究所所长李熙玉认为,现在对韩中关系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是中美关系,两国如果减少来往,对中韩关系的发展越不利。外交关系的最初目标就是要超越意识形态,创造共同利益、共同繁荣,中韩需要发展这一方面。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制度的国家在不互相强迫的情况下实现和谐相处,他认为这种关系在未来的韩中关系中非常重要,这也可以成为两个国家维持“初心”的新原则。

  高丽大学政治外交系教授李东铣表示,中韩关系当前受到挑战的最重要原因是朝核问题。由于利益不同,中韩之间因某种问题应该会有争论,但如果理解并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争斗,两国就能和睦相处。这对中韩关系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虽然很难,但他认为这是可以做到的。   韩国外国语大学教授康峻荣指,现在中韩关系恶化的最大因素应该是从朝鲜核问题引申来的,在朝鲜核问题上如何看待,中韩双方真的是应该虚心、诚恳的、坦率的沟通,但这方面毫无疑问是缺乏的,而这是一个中韩关系恢复的基本出发点。他相信只要中韩可以互相尊重,互相加深交流,两国关系会慢慢朝好的方向调整。

  韩国国家安保战略研究院(INSS)研究委员朴炳光认为,在中韩关系发展的道路上,韩国的这种矛盾不是集中在中韩关系的发展方面,而是会不知不觉提到朝鲜,中方也是一样的,中国在跟韩国讨论的时候,提到的更多是美国因素,双方的这个态度也是需要变化的。他说,中韩关系的潜力很大,中方要考虑中韩之间的潜力如何利用。

  韩国外国语大学全球战略与安全研究院院长黄载皓说,韩国的外交变化太多、太快,但应该要考虑整体外交环境,双边关系、多边关系都要考虑到最后。可是韩国外交的特色是这样,很难改变,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让韩中关系不要再恶化,需要做好管理。

  “据我观察,大部分受访的韩国专家在讲到中韩关系时都提到了‘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等词,但因为韩美同盟和中朝特殊关系,中韩双方对彼此的理解有温差,对彼此的期待比较高但却在一些方面没有充分沟通,导致误解误判,加剧了国民感情之间的恶化。我认为,从中方来讲,在未来处理中韩关系时,需更加展现大国的实力自信和包容度,坚守底线原则,以现实主义的姿态与韩国交往,在不必要发生争执的部分尽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郭至君说。   第二,关于朝核问题,郭至君表示,基本上韩方专家都对现状表示比较悲观,认为很难在短期内回到谈判桌上。

  韩国统一研究院研究员徐辅赫表示,对话的可能性和预期的期望非常有限。考虑到朝鲜现有的做法,并不意味着它已经完全关闭了与国际社会对话与合作的大门。目前需要通过多边方式营造氛围,重新建立与朝鲜的信任。多边合作和韩朝合作齐头并进是最好的,但现在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峨山政策研究院首席研究委员车斗铉说,朝鲜目前不具备拥有推进核潜艇开发的资金和技术条件。另外他认为朝鲜的核能力被大大夸大了,金正恩也开始认识到这个现实,加之中国与美国、俄罗斯一样都是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的关键国家,所以金正恩并不确定中俄是否会支持,因此搁置第七次核试验。

  韩国国家安保战略研究院(INSS)研究委员朴炳光表示,短期内与朝鲜突破谈判的机会不容易,不过不能完全否定,需要找到转折点,最关键的还是要看朝鲜最高领导人的态度。

  韩国外国语大学教授康埈荣认为,目前几乎没有解套朝核问题的办法,原来的“六方会谈”等谈判机制不太有效,因为朝鲜不同意谈判对话,在这种情况之下需要找到新的方式。

  综上,郭至君认为,在朝核问题方面,中国还是要持续发挥对朝的独特影响力,并与东北亚地区的核不扩散相关国家积极商讨与朝鲜多边合作的新模式。   第三,关于美日韩三国是否会在将来形成同盟,以及“亚太小北约”是否会在将来逐渐成型,郭至君说,韩国专家基本上认为可能性很低,且基本上都提到了韩日关系中历史和领土问题所带来的症结。

  成均馆大学中国研究所所长李熙玉表示,理论上可能会有韩美日“三角安保同盟”的讨论,但实际上实现起来有很多制约因素。比如,韩国国内存在负面舆论,韩日关系的历史问题,且韩美日安全同盟如果进一步强化,有可能会导致朝中俄安全关系的强化,从而引发韩半岛的紧张。

  韩国光云大学教授金希教指,大多数韩国公民不希望半岛再次爆发战争。因此,即使尹锡悦政府一意孤行推进与美日两国的军事联盟,而忽略民众的要求,这种推进也很可能不会持续。如果这样,韩国民众很可能会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反抗美国在东亚的政策。

  高丽大学政治外交系教授李东铣说,美日韩三国同盟可能性很低,加入多边同盟的可能性会有一点,但韩国和日本很难建立同盟关系,而是建立了一种非正式的伙伴关系。他认为,如果中国被视为维持地区秩序现状的稳定力量,那么韩美日三个国家没有必要构筑“迷你北约”,因此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今后如何行动。

  峨山政策研究院首席研究委员车斗铉说,从长远来看,我们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但现在他认为这种担忧有点过度。他说,彻底排除中国,站在美国一边,走在打败中国的最前线不是韩国的本意。

  总的来看,郭至君认为,由于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因素,美日韩三边同盟或者“亚太小北约”在中短期来看都是不可能形成的,但是中方并不能忽略其中暗藏的危险性,需要积极想办法在其中找到“破局之道”,例如,尽快恢复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峰会,由上至下提高交流与合作的效果。   最后,关于东北亚阵营化对抗趋势的问题,郭至君总结道,基本上所有的受访学者都认为长期来看正在形成这种趋势,但由于相关六个国家的各自利益和想法不尽相同,所以中短期内不会因此发生地缘政治上“三对三”的激烈碰撞,但需谨慎防止这种格局的继续发展。

  高丽大学政治外交系教授李东铣表示,这虽然不是不可避免的,可不幸的是它正在发生。不过在这些阵营之间,他并不太担心发生军事冲突,因为有核武国家和地缘政治等制约因素,但必须小心管理显而易见的风险。

  韩国光云大学教授金希教说,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现象。他认为韩国需要采用最近由全球南方阵营提出的“积极不结盟”策略(positive non-alignment),避免国与国之间的联盟,而是采取针对具体问题的团结策略。

  韩国外国语大学教授康峻荣认为这其中中国扮演的角色很重要。他判断中国带头与俄罗斯、朝鲜合作对抗美国的态势不可能发生。因为中国是有分寸的国家,讲究实际的国家,因此不可能与朝鲜一样用这么狭窄的思路来处理问题。

  首尔大学教授南基正指,阵营对抗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还存在不能展开对抗的可能性。他认为关键是中韩关系和中日关系,日本和韩国似乎也在寻求与中国发展这种关系。因此,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双边关系中可以找到防止阵营对抗的可能性。   综上,郭至君认为,中国方面并不想要看到东北亚阵营化继续发展,因此,需要在各种国际外交的场合或平台上积极发声,表达中国不结盟、寻求更广泛多国合作的姿态,并将其落到实处,让所谓的“阵营对抗”不具备进一步展开的条件。

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中评社 陆文煜摄)

  中评社香港1月8日电(中评社报导组)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严安林一行2023年12月12日到访位于香港的中评智库基金会总部,期间,双方共同举办了以“2024年的亚太安全局势与两岸关系展望”为主题的思想者论坛,期间,中评社国际部主任郭至君就当前中韩关系和东亚安全局势综述了她此前采访韩国知名智库和高校学者们的主要观点,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首先,郭至君表示,关于中韩关系。韩国专家普遍认为当前两国关系处在低潮状态,且受美国因素的制约和朝核问题的影响,仍会在未来一段时间面临不少挑战,但彼此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广阔的合作空间,需要互相尊重,加强沟通,化解误会,避免不必要的争斗。

  成均馆大学中国研究所所长李熙玉认为,现在对韩中关系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是中美关系,两国如果减少来往,对中韩关系的发展越不利。外交关系的最初目标就是要超越意识形态,创造共同利益、共同繁荣,中韩需要发展这一方面。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制度的国家在不互相强迫的情况下实现和谐相处,他认为这种关系在未来的韩中关系中非常重要,这也可以成为两个国家维持“初心”的新原则。

  高丽大学政治外交系教授李东铣表示,中韩关系当前受到挑战的最重要原因是朝核问题。由于利益不同,中韩之间因某种问题应该会有争论,但如果理解并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争斗,两国就能和睦相处。这对中韩关系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虽然很难,但他认为这是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