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奎博:美中都需降台海紧张 不再那么尖锐

政治大学外交系副教授黄奎博。(中评社 郑羿菲摄)

  中评社台北7月18日电(记者 郑羿菲)针对中美高层近期互动不少,政治大学外交系副教授黄奎博接受中评社访问表示,中美关系虽然竞争,但已从谷底回升,美国高层言词不再像过去半年那么尖锐就是迹象。而中美双方也的确有需要彼此对话,美国总统拜登明年将竞选连任,势必希望台海问题是可控的,减少共和党见缝插针的机会,而中国也需要发展经济,双方都有需要降低台海紧张。

  黄奎博说,中美彼此互信确实很低,但也因此更需要对话,过去是美国制裁创造谈判条件,现在中国也开始这样做,如稀有金属锗、镓限制出口,未来可能还会看到中美双方有很多互相针对的政策或措施出来,但又会透过各式各样的对话,彼此妥协。

  中美高层在最近一个月互动频繁,美国国务卿(Antony Blinken)在6月18日至19日访华,成为2月气球事件后,首个访华的美方高层,紧接着中共中央外事办主任王毅与布林肯7月13日也在印尼雅加达出席东协(ASEAN)外长会议期间会晤,这是2人一个月内再次会面;而美国财政部长耶伦(Janet Yellen)在7月16日至19日访华,美国气候特使克里(John Kerry)也在16日至19日访华。

  黄奎博为美国马利兰大学政府与政治系博士,历任“外交部”研究设计委员会主委、“台湾民主基金会”兼职副执行长、陆委会谘询委员、政治大学国际事务学院副院长、中国国民党副秘书长,现为政治大学国际事务学院外交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黄奎博接受中评社访问表示,中美关系看起来已从谷底回升,相关迹象包括美国高层官员纷纷访问中国,中国高层官员虽去美国较少,但总还是访美了。另一个迹象是,中美高层言词交流已不像过去半年多、一年前那么尖锐,包括“去风险不是要脱钩”等话语,这些话美国以前并不是讲得那么明确,但最近美国几乎把这些言词变成当下的政策论述。

  黄奎博说,再者,中美在气候变迁议题上,还是持续合作,中美高级官员在第三方的场合,大致上也会尽量碰面,中美双方只要能碰面会谈,都还是尽力藉机会去交流对话,这些迹象都显示中美关系有逐渐从谷底回升的感觉。目前中美对话的环境与空间,除了军事层面外,都可以慢慢预期回到去年11月在峇里岛G20习拜会那样的一个政治环境,虽然不是非常畅通,但至少中美都有对话意愿,且愿意付诸行动。

  黄奎博认为,中美未来的对话一定会更多,因为彼此都有需求去降低台海议题的紧张程度,且台湾明年初将要大选,中美都不希望彼此在台海议题上有过多的发言权或主导权,但双方也没有办法在台海议题上排除对方,所以中美必须要针对台湾问题协商、彼此对话,共同面对这样的一个情况。

  黄奎博分析,从时程上来看,台湾选完后,不管谁当选,美国就要进入大选模式,对拜登政府来说,当然希望台海问题变成一个可控的区域因素,以减少共和党在中间见缝插针的机会,而中国也面临经济发展上的压力,因此中美双方都有意愿让台海问题趋于稳定,这不是说解放军机舰就不出现在台湾周边海域、空域,但至少规模、对台湾的威胁,可能都会趋向不再继续上升,这对美国总统拜登明年竞选连任的步调就会比较好。

  中美关系从谷底回升,未来美国会不会口里说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

  黄奎博指出,确实中美现在互信非常低,短期内看似无解。这是从特朗普时期第2任后半就开始累积的,北京与华盛动的互信降得非常低,更不用说美国还对中国祭出许多片面制裁,不胜枚举,但中国的核武问题、中俄战略协作伙伴、中国未如美国的愿谴责或制裁俄罗斯,都让中美双方从根本上就无法互相信任,但换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是促成中美双方更需要对话的契机,因为中美互不信任,更需要通过对话确保对方不会做出酿成更大灾祸的行为,或透过对话至少理解当下行动的用意。

  至于怎么看耶伦访华,是否具体达成什么样的目标?

  黄奎博表示,耶伦访华至少态度上看起来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资深女士,且耶伦与中国官员的互动,也没有一般美国官员的那种高傲,从面对面的互动形象上来看,耶伦是有得分的。在这个时机点,外界认为耶伦访华是想在中国持有美债、美国降低中国产品关税等议题去处理,但这也不是耶伦访华就能拍板定案的,他认为耶伦并没有达到具体的目标,但致少可以把中国高层官员的第一手意见带回华盛顿,而不是透过美国驻北京使馆的判断与旁敲侧击,让拜登政府做决策时有更准确的判断。   黄奎博说,在耶伦访华前夕,中国也宣布一些稀有金属的限制出口,这对美国来说是一个不友善的动作,未尝不是北京给华盛顿的下马威,而这也是中国增加更多条件、筹码与美国做谈判交易,至于这些金属的限制出口究竟是短期的,或限制范围在哪,还需要后续观察。

  黄奎博认为,一个重要的变化是,过去美国数年来透过单边制裁创造谈判条件,而中国现在也开始这样做,未来可能还会看到中美双方有很多互相针对的政策或措施出来,这些措施不致命,也非不可改变,中美未来会有一些制裁小冲突,但又会透过各式各样的对话,彼此妥协。

  黄奎博指出,中国不可能完全抛售美债,因为中国在持有美债的同时,就能成为对美国交涉的杠杆。而美债、关税是中美现在彼此有交集的议题,因此美国才会派耶伦为中美关系紧绷后的第二位访华高层官员。

政治大学外交系副教授黄奎博。(中评社 郑羿菲摄)

  中评社台北7月18日电(记者 郑羿菲)针对中美高层近期互动不少,政治大学外交系副教授黄奎博接受中评社访问表示,中美关系虽然竞争,但已从谷底回升,美国高层言词不再像过去半年那么尖锐就是迹象。而中美双方也的确有需要彼此对话,美国总统拜登明年将竞选连任,势必希望台海问题是可控的,减少共和党见缝插针的机会,而中国也需要发展经济,双方都有需要降低台海紧张。

  黄奎博说,中美彼此互信确实很低,但也因此更需要对话,过去是美国制裁创造谈判条件,现在中国也开始这样做,如稀有金属锗、镓限制出口,未来可能还会看到中美双方有很多互相针对的政策或措施出来,但又会透过各式各样的对话,彼此妥协。

  中美高层在最近一个月互动频繁,美国国务卿(Antony Blinken)在6月18日至19日访华,成为2月气球事件后,首个访华的美方高层,紧接着中共中央外事办主任王毅与布林肯7月13日也在印尼雅加达出席东协(ASEAN)外长会议期间会晤,这是2人一个月内再次会面;而美国财政部长耶伦(Janet Yellen)在7月16日至19日访华,美国气候特使克里(John Kerry)也在16日至19日访华。

  黄奎博为美国马利兰大学政府与政治系博士,历任“外交部”研究设计委员会主委、“台湾民主基金会”兼职副执行长、陆委会谘询委员、政治大学国际事务学院副院长、中国国民党副秘书长,现为政治大学国际事务学院外交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黄奎博接受中评社访问表示,中美关系看起来已从谷底回升,相关迹象包括美国高层官员纷纷访问中国,中国高层官员虽去美国较少,但总还是访美了。另一个迹象是,中美高层言词交流已不像过去半年多、一年前那么尖锐,包括“去风险不是要脱钩”等话语,这些话美国以前并不是讲得那么明确,但最近美国几乎把这些言词变成当下的政策论述。

  黄奎博说,再者,中美在气候变迁议题上,还是持续合作,中美高级官员在第三方的场合,大致上也会尽量碰面,中美双方只要能碰面会谈,都还是尽力藉机会去交流对话,这些迹象都显示中美关系有逐渐从谷底回升的感觉。目前中美对话的环境与空间,除了军事层面外,都可以慢慢预期回到去年11月在峇里岛G20习拜会那样的一个政治环境,虽然不是非常畅通,但至少中美都有对话意愿,且愿意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