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研发新一代抗癌化合物 有效针对癌细胞

  中评社香港1月10日电/香港商报网报道,全国1830名两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里,香港院士占40多位,化学家占了6个,香港大学合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就网罗了其中4 人,包括支志明、任咏华、黄乃正和谢作伟。

  作为港大合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支志明教授,誉满国际,刚获选“2021感动香江人物”之一。他不但是港产第一个(也是当年最年轻)中科院院士,香港第一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化学家,更是公认在整个化学领域都作出重大贡献的世界级科学家。该实验室的名称“合成化学”正是由他提议并获国家科技部批准命名和挂牌。

  支志明冀以合成化学造福人类

  合成化学,听起来复杂。其实,手术用的麻醉剂、抗生素等,都跟人类健康和生活关系密切,俗称塑胶的Polymer(聚合物),为人类带来便利也带来污染,透过新式合成化学可望做出容易分解、可回收的替代品。

  支志明更着眼于如何把合成化学研究成果应用于造福人类健康,最大的希望就是将癌症变成慢性病,“可以令晚期癌病有得医,或者可以使其变做能够治疗的慢性病,令病人的存活指数提高。”

  有效针对癌细胞转移或复发   目前,治癌的手段包括手术、电疗、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以及化疗。鉴于化疗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伤及正常的细胞组织,往往不能阻止癌症复发和转移。致力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支志明,带领团队开发新一代的化合物,其机理跟顺铂(全球普遍使用的一种癌症化疗药物)不同,对那些晚期的癌细胞转移或复发有效,能够将它们杀掉。机理上,这种化合物的作用不是表现在DNA 上,而是在一些跟癌细胞有关系的蛋白质上。团队已发表论文,支志明深信这项研究很有前景。

  药物合成需要贵金属催化剂,不过贵金属在地球上存量少,有用完的一天,造药不能有杂质,纯化要求高,令成本增加。支志明的团队要开发以铁为催化剂,一来便宜,二来人体本身含铁,有利于生物相容。

  研中药复方与金属抗癌药

  从基础到应用研究,支志明一门心思都想着如何令合成化学大派用场,适逢特区政府近年斥巨资推动创科,他带领香港大学与北京大学和伦敦帝国学院合组“合成化学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获InnoHK资助5亿元,让合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升华,团队重点之一是针对癌症治疗,会研究中药复方与金属相关的抗癌药物、诊断测试和治疗技术。团队也会合作培训科研人才,已招收10 名博士研究员,其中5人将参加由港大和伦敦帝国学院合作的培训计划,3年在港大,1 年在伦敦帝国学院。

  另一方面,谈到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支志明深表赞同,又建议国家的一些重大科研或更多项目能交给香港科学家承担,更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向经评鉴表现出色的重点实验室给予实质的资源支持,广东省也可考虑定期安排一些内地科研人才到港区国家重点实验室接受培训,以收相得益彰之效。(“港创科创科港”由本报和京港学术交流中心合作推出)   中评社香港1月10日电/香港商报网报道,全国1830名两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里,香港院士占40多位,化学家占了6个,香港大学合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就网罗了其中4 人,包括支志明、任咏华、黄乃正和谢作伟。

  作为港大合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支志明教授,誉满国际,刚获选“2021感动香江人物”之一。他不但是港产第一个(也是当年最年轻)中科院院士,香港第一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化学家,更是公认在整个化学领域都作出重大贡献的世界级科学家。该实验室的名称“合成化学”正是由他提议并获国家科技部批准命名和挂牌。

  支志明冀以合成化学造福人类

  合成化学,听起来复杂。其实,手术用的麻醉剂、抗生素等,都跟人类健康和生活关系密切,俗称塑胶的Polymer(聚合物),为人类带来便利也带来污染,透过新式合成化学可望做出容易分解、可回收的替代品。

  支志明更着眼于如何把合成化学研究成果应用于造福人类健康,最大的希望就是将癌症变成慢性病,“可以令晚期癌病有得医,或者可以使其变做能够治疗的慢性病,令病人的存活指数提高。”

  有效针对癌细胞转移或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