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论》第313期:2024年第一期
中评社北京1月6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13期《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1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共刊发13篇文章,涵盖两岸融合发展、两岸心灵契合、“一带一路”、中美关系等热点议题。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刊发了《借鉴粤港澳大湾区经验加快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台商投资对两岸经济融合影响的实证分析》两篇文章。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邓利娟在《借鉴粤港澳大湾区经验加快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一文中指出,尽管内地与港澳的关系和大陆与台湾的关系差别很大,但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实践却可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提供有益的经验与启示,具体表现为:加快推进闽台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发挥两岸规则机制“软联通”的示范作用;继续率先对台胞台企分享发展机遇;积极打造闽台教育和人才高地;合力打造政策开放服务贴心的闽台共同家园;构建示范区的顶层领导体制机制等。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盛九元、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博士生杨爱爱在《台商投资对两岸经济融合影响的实证分析》一文中认为,台湾对大陆直接投资总量的增加,可加快促进两岸经济融合发展进程,促进两岸经济交流更加密切。ECFA 的签订使两岸的贸易品进口关税及非关税壁垒不断下降或消除,有效降低了贸易成本,为两岸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制度性环境,从而带动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化。台商直接投资所产生的产业关联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都可以显着促进两岸经济融合度的提升。
本期“智库研究”栏目刊发了《欧洲金融安全挑战与欧盟打击金融犯罪立法》一文。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助理研究员、区域国别研究博士后张屹在文中表示,与中国推动数字人民币的势头相并行,欧盟推动数字欧元的决心也很坚定。由于欧盟部分成员国并不同属欧元区,完全实现数字欧元还将面临很大阻力,包括社会因素和国家安全因素。推进数字欧元,必然要面临移动终端支付系统的完善和监管,以及互联网安全体系的构建,这对于中资ICT 企业、甚至美资企业都会带来挑战,欧盟数字欧元监管立法势必通过抬高网络通信、网络支付等相关领域的技术门槛和立法门槛,来维护欧盟和成员国的金融安全与数据安全。欧盟正通过数字欧元等一系列财政货币政策以及打击金融犯罪的立法手段来复苏欧盟营商环境、维护欧洲金融稳定。
本期“智库前瞻”栏目刊发了《中华文明视域下铸牢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建设》《叙事共同体:两岸走向心灵契合的“情感政治” 路径》两篇文章。
南开大学台湾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国民党原主席特别顾问兼大陆部主任黄清贤在《中华文明视域下铸牢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建设》一文中指出,两岸同胞是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命运共同体,但是近年来的台湾出现了对两岸认同愈来愈疏离的危机,因此可从两岸命运共同体切入,探讨其主客观条件及必须性、必然性,尤其在两岸共有的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观点下,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本期“智库观察”栏目刊发了《台湾现行大学多元入学方案的改革特点探析》一文。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杨李娜在文中指出,台湾实施大学多元入学方案已有二十多年的历程,在大学选才、高中育才、大学招考与高中课程教学改革、高中辅导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从大学选才与高中育才的视角,台湾致力于将高中的优秀、适性适才的学生选拔到大学进行深造和培养的改革理念。台湾与我们大陆隔海相望,两岸人民同根同源,秉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台湾自古以来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其教育制度,尤其是高等教育主要源自祖国大陆。两岸在文化、语言、文字、教育制度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研究和探讨台湾的大学入学招考制度的改革,对于大陆目前的新高考招生与考试的改革有异曲同工之妙和借鉴价值,促进两岸文化与教育融合具有重大意义。
本期“智库分析”栏目刊发了《台湾核能利用争议的未来走向》一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子旗在文中表示,台湾核能利用争议自20 世纪80 年代延续至今,在选举政治下已成为政党博弈工具。当前,全球能源格局加速变革,叠加2024 年台湾“大选”、民进党当局能源转型失败、国际核电延役风潮、日本“核食”入岛及核废水排放等因素影响,蓝绿白等台湾势力围绕核能议题激烈博弈, 仍未就核能利用达成共识。台湾选举政治下,各政党达成能源政策共识的可能性较低,能源风险对台湾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效应日益凸显,民生议题政治化操弄已蔓延至台湾社会各领域。
本期“智库访谈”栏目刊发了《江时学谈“一带一路”在拉美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一文。该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薛力是对中国的拉丁美洲问题学者、亚洲和大洋洲地区拉美研究理事会主席江时学的访谈。江时学认为,中国与拉美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积极进展,但也面临现实挑战,提出了若干应对建议。
本期《中国评论》还刊发了《双C 论坛:从旧金山“习拜会”看中美关系走向》全文实录。双C论坛得名于中评智库(China Review Think Tank)和清华CISS 中国论坛(China Forum)的首字母组合,是中评智库基金会与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中国论坛的最新合作项目,旨在围绕国际关系热点议题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展开讨论、贡献智慧。本次论坛由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中国论坛秘书长张立荣主持,评论员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须隆,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论坛副主席达巍,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袁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宋伟,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赵明昊,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孙成昊。与会者聚焦举世瞩目的中美元首旧金山峰会进行了充分讨论。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国评论》2024年1月号,总第313期。
在《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1月号,总第313期还刊登了新组建的学术顾问名单和简介(按姓氏笔画排序):
荣誉学术顾问
徐博东:大陆著名台湾问题专家,参与《中国评论》月刊创办工作,曾任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主要著作有《透析台湾民进党》等。
章念驰:大陆著名台湾问题专家,参与《中国评论》月刊创办工作,曾任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台湾研究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论统一》等。
熊 玠: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博士,旅美著名华人学者,参与《中国评论》月刊创办工作,美国纽约大学政治系终身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国第二次再起》等。
资深学术顾问
李义虎: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大陆著名台湾问题专家,参与《中国评论》月刊创办工作,现为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均势演变与核时代》等。
黄嘉树:大陆著名台湾问题专家,参与《中国评论》月刊创办工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大棋局黄嘉树自选集》等。
傅崐成:美国维吉尼亚大学法学博士,国际著名海洋法专家,参与《中国评论》月刋创办工作,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曾在台湾大学、金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任教并曾担任厦大南海研究院院长、《中华海洋法学评论》等刋创刋主编,主要著作着有《南(中国)海法律地位之研究》等。
丁仁方:美国匹兹堡大学公共政策与分析博士,台湾成功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威权统合主义:理论、发展、与转型》等。
王英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国家统一模式研究》等。
王 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博士、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日本企业集团的形成与发展》等。
李振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法学博士,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教授,主要著作有《当代台湾政治文化转型探源》等。
胡伟星:美国马里兰大学政治学博士,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及澳大发展基金会特聘教授;曾任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教授及系主任,着有多部学术专著。
郭健青:又名郭建青,郭秦健,厦门大学经济学博士;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研究员,澳门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主要著作有《过渡期的澳门财政与澳门博彩税》等。
袁 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政治专业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著作有《美国的政治腐败与反腐败》等。
陈丽丽:闽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闽南师范大学圆山学院院长、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执行院长、台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出版有《福建省台商投资报告(2015-2016)》等。
曹小衡: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所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海峡两岸经济一体化研究》等。
张 建:华东师范大学法学博士,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政党与政治研究中心秘书长、港澳研究室主任,主要著作有《“一国两制”在香港:从探索型实践到高品质实践》等。
黄清贤:台湾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法学博士,(天津)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台湾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台南)成功大学政治学系暨政治经济学研究所副教授,主要著作有《两岸关系新时代的形势与发展》等。
黄载皓: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国际关系博士,韩国外国语大学教授、韩国全球战略与合作研究院院长,主要著作有《我的中国新观察》等。
刘相平: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台湾研究所所长,主要著作有《经济全球化与两岸经贸关系》等。
刘国深:复旦大学法学博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特聘教授,曾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等,主要著作有《当代台湾政治分析》等。
中评社北京1月6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13期《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1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共刊发13篇文章,涵盖两岸融合发展、两岸心灵契合、“一带一路”、中美关系等热点议题。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刊发了《借鉴粤港澳大湾区经验加快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台商投资对两岸经济融合影响的实证分析》两篇文章。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邓利娟在《借鉴粤港澳大湾区经验加快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一文中指出,尽管内地与港澳的关系和大陆与台湾的关系差别很大,但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实践却可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提供有益的经验与启示,具体表现为:加快推进闽台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发挥两岸规则机制“软联通”的示范作用;继续率先对台胞台企分享发展机遇;积极打造闽台教育和人才高地;合力打造政策开放服务贴心的闽台共同家园;构建示范区的顶层领导体制机制等。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盛九元、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博士生杨爱爱在《台商投资对两岸经济融合影响的实证分析》一文中认为,台湾对大陆直接投资总量的增加,可加快促进两岸经济融合发展进程,促进两岸经济交流更加密切。ECFA 的签订使两岸的贸易品进口关税及非关税壁垒不断下降或消除,有效降低了贸易成本,为两岸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制度性环境,从而带动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化。台商直接投资所产生的产业关联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都可以显着促进两岸经济融合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