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德曼和她讲述的疫苗故事
在随后九个月的时间里,瓦德曼女士采访当事人、搜集一手资料、进行实地访问,围绕着WI-38细胞系给读者讲述了一个生动的、仿佛发生在昨天的疫苗发展故事。《疫苗竞赛》开始于海弗利克博士工作的威斯塔研究所,从WI—38细胞系意想不到的分离与发现着手,以时间和研究进程为线索,交叉着疫苗研究,病毒的分离与发现,以及科学家、临床医生、商业公司还有政府和各色社会团体对各自利益的诉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给读者讲述了疫苗研究过程中的科学、伦理、商业和政府监管。建于1892年的威斯塔研究所是国际知名的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在疫苗研发和传染病研究领域久负盛名,麻疹疫苗、轮状病毒疫苗和野生动物狂犬病疫苗均出自该研究所。当年我就职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时,住处与威斯塔研究所仅有几个街区的距离,每日上下班都会经过该研究所,我也和那里的研究人员有不少的学术合作,心中充满了对威斯塔丰富的学术历史和成就的崇敬。
从生物医学角度,作者以极为通俗、生动和科普的语言讲述了细胞分离和培养、疫苗制作、病毒感染等过程。由于作者巧妙的故事情节安排,整本书穿插着对人物个性、生活细节的描述,使得原本枯燥的科学研究过程、实验技术细节变得充满了情感和生命。同时作者还用很大篇幅介绍了在科学家的实验室中研制成功的疫苗,如何通过临床试验和政府部门审批成为产品的复杂过程,以及围绕着细胞、疫苗的利益和权益之争,波澜起伏。一个贯穿《疫苗竞赛》全书的特点是充满了人文主义关爱和深沉的社会服务责任心。通过海弗利克,我们看到了科学家们在战胜病魔上的不懈努力,在秉承社会公平和责任上的勇气。《疫苗竞赛》是少有的可读性极高、趣味盎然的科普作品,既适合没有疫苗知识背景的普通大众,也适合对疫苗发展历史有兴趣的专业研究人员、公共卫生专家和教育工作者。特别有帮助的是,本书每一章均提供了大量的参考文献,不仅为书中每个情节提供了佐证,也为那些感兴趣,希望进一步了解、研究疫苗历史的读者提供了深入挖掘的方便。
吴稚伟
2020年夏于新冠疫情中的南京
(来源:澎湃新闻,本文为《疫苗竞赛:人类对抗疾病的代价》一书序言,作者吴稚伟为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
在随后九个月的时间里,瓦德曼女士采访当事人、搜集一手资料、进行实地访问,围绕着WI-38细胞系给读者讲述了一个生动的、仿佛发生在昨天的疫苗发展故事。《疫苗竞赛》开始于海弗利克博士工作的威斯塔研究所,从WI—38细胞系意想不到的分离与发现着手,以时间和研究进程为线索,交叉着疫苗研究,病毒的分离与发现,以及科学家、临床医生、商业公司还有政府和各色社会团体对各自利益的诉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给读者讲述了疫苗研究过程中的科学、伦理、商业和政府监管。建于1892年的威斯塔研究所是国际知名的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在疫苗研发和传染病研究领域久负盛名,麻疹疫苗、轮状病毒疫苗和野生动物狂犬病疫苗均出自该研究所。当年我就职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时,住处与威斯塔研究所仅有几个街区的距离,每日上下班都会经过该研究所,我也和那里的研究人员有不少的学术合作,心中充满了对威斯塔丰富的学术历史和成就的崇敬。
从生物医学角度,作者以极为通俗、生动和科普的语言讲述了细胞分离和培养、疫苗制作、病毒感染等过程。由于作者巧妙的故事情节安排,整本书穿插着对人物个性、生活细节的描述,使得原本枯燥的科学研究过程、实验技术细节变得充满了情感和生命。同时作者还用很大篇幅介绍了在科学家的实验室中研制成功的疫苗,如何通过临床试验和政府部门审批成为产品的复杂过程,以及围绕着细胞、疫苗的利益和权益之争,波澜起伏。一个贯穿《疫苗竞赛》全书的特点是充满了人文主义关爱和深沉的社会服务责任心。通过海弗利克,我们看到了科学家们在战胜病魔上的不懈努力,在秉承社会公平和责任上的勇气。《疫苗竞赛》是少有的可读性极高、趣味盎然的科普作品,既适合没有疫苗知识背景的普通大众,也适合对疫苗发展历史有兴趣的专业研究人员、公共卫生专家和教育工作者。特别有帮助的是,本书每一章均提供了大量的参考文献,不仅为书中每个情节提供了佐证,也为那些感兴趣,希望进一步了解、研究疫苗历史的读者提供了深入挖掘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