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评新闻奖学金颁奖 点燃对新闻的热爱

首届中评新闻奖学金颁奖仪式暨新学员欢迎仪式于2023年12月29日在中评社北京总部举行,中评社北京总部管理中心主任葛汝兴代表中评社为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中评社 李子宁摄)

  中评社北京1月3日电(中评社报导组)中国评论通讯社下设的“中评社新闻学院”主办了首届中评新闻奖学金,该颁奖仪式暨新学员欢迎仪式于2023年12月29日在中评社北京总部举行,六位来自全国重点高校的中评社实习生分别获得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助理记者。中评社北京总部管理中心主任葛汝兴代表中评社管理层为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中评社助理总编辑兼北京记者站站长林艶和中评社助理总编辑兼国际部主任郭至君在香港总部通过线上方式出席并为获奖同学送上寄语。颁奖仪式由中评社北京记者站副站长海涵主持,中评社北京记者站记者李子宁、部分中评社实习生也参加了颁奖仪式。

首届中评新闻奖学金颁奖仪式暨新学员欢迎仪式于2023年12月29日在中评社北京总部举行(中评社 李子宁摄)

  中国评论通讯社通过“中评社新闻学院”构建了“two view”计划(interview +review),林艳、郭至君、海涵为“two view”计划执行人,该计划八年来已招收培养了200余位学员,为在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提供一个新闻采编、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平台。今年“中评社新闻学院”正式推出中评新闻奖学项目,以此鼓励积极努力实践的学生。中评新闻奖学金项目以6个月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内会招募一定数量的成员,在由中评社资深采编人员组成的导师团队指导下进行新闻编辑、新闻采访等专业训练和实践,每周期结束后则根据每位成员的实践成果进行统一评比奖学金,奖学金类别有特等奖、一等奖(2位)、二等奖(2位)、三等奖(3位),奖金额度分别为人民币20000元、12000元、10000元、8000元。

  与此同时,“two view”计划于2016年2月正式在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设立奖学金,每年由学校负责评审与颁发,至今为止奖励了该院30多位成绩优异的学生,该奖项旨在激励更多传媒学子力求精进、热爱传媒、以传媒为所追求的事业。中国评论通讯社与中评智库基金会的青年骨干大多为香港各大高校的硕士毕业生,其中不乏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的学子。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于2011年获评为“全球十大新闻学院”,亦跻身2020年QS世界大学“传播及媒体研究”亚洲排行榜前10位。

  “中评社新闻学院”的“two view”计划口号是:点燃青年学子对新闻事业的热爱!

首届中评新闻奖金特等奖获得者蔡卓君(中评社 李子宁摄)

  首届中评新闻奖金特等奖的获得者是来自吉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四年级的蔡卓君。蔡卓君分享获奖感言时表示,“从炎炎夏日到漫漫寒冬,中评社见证了我的成长。在182个日夜里,从北京海淀到满洲里国门,从贵州黄果树大瀑布到广西龙邦口岸,半年间我跨越了四个省份,结识到不同年龄、性别的台胞、学者。中评社让我体验到了新闻从业者的辛苦,但也同时坚定了我在新闻行业深耕的决心。日常的新闻转编和公众号推文撰写夯实了我的文字基本功,拓宽了新闻视野;和前辈记者并肩作战,直击新闻现场燃起了我对新闻的热爱和向往。每一次的采访准备不断拓宽我的知识外延,在一次次的采访实践中瞭解了最新两岸动向和国际时局,在京台学者共研会上聚焦专家大咖,在两岸经贸交流会上洞察两岸合作新风向,镜头聚焦一代代的台胞在大陆生根发芽、打拼成就的故事。聆听声音,传递真实,这是每一位新闻人应当秉承的原则,而中评社作为联结海峡两岸人民的桥梁,更是肩负重任。中评人不断坚守,以文字为媒介,将两岸人民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也希望未来的中评新生代能够不断夯实基本功,牢记新闻使命,突破自我,激发潜能,在中评前辈的带领之下走向更为广阔的国际舞台!”

首届中评新闻奖金一等奖获得者赵海欣(中评社 李子宁摄)

  首届中评新闻奖学金一等奖的获得者分别是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硕士一年级的赵海欣和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学专业本科三年级的游蕙瑜。

  赵海欣在分享获奖感言时说,“中评社是我第一份严格意义上的实习工作,这份实习带给我的收获是出乎我预料的。还记得当时还是本科生的我,跟在记者姐姐后面工作,得到了大家很多帮助。如今我也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助理记者和实习生班长了,可以帮助新来的实习生,可以单独出去外采,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会有这么大的成长。不知不觉,自己已经成为中评一份子,所有的记者老师都像大家的家长一样,耐心地指导我们,给予我们帮助,大家的相处都很和谐。于我而言,中评社不像工作单位,反而像一个大家庭,是我在学校外在北京的另一个家。通过中评社,我得到了很多机会,见识了很多大场面,结交了很多优秀人士,很多在参考文献出现的专家学者居然出现在了我的微信列表。真的很感谢中评社给予我的信任,也很感谢当初决定来实习的自己。这一年半来,我参加的两岸交流活动与国际关系学术活动数不胜数,作为记者参与其中,给我一种新的视角去观察两岸关系与国际关系,给予我专业上的很多启发,发稿的过程也使我的文笔功力受到极大锻炼。中评社是一份不会让你后悔的实习,是一份真的可以学到东西的实习,是一份可以增长见识的实习。山水一程,不负相遇,希望大家今后继续发光发热!”

首届中评新闻奖金一等奖获得者游蕙瑜(中评社 李子宁摄)

  游蕙瑜分享获奖感言时说,“六个月的时间如白驹过隙,我在中评实习的日子里收获颇丰。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份实习,每一天都充满了挑战与收获。这半年,我主要参与了新闻采编、采访图片和录音处理、公众号编辑以及采访工作。从最初的新闻小白,到如今对时政新闻有了深入的瞭解,我从中评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时政新闻背后蕴藏的深意,让我意识到,新闻不仅仅是表面的文字,更是对国家大事、世界动态的深入剖析。采访经历是我最宝贵的财富。我曾和中评小伙伴们一次又一次参与实地采访,我逐渐认识到了记者的辛勤付出,从活动的准备到结束,每一个环节都凝聚了记者的心血。清晨起床,赶到活动现场,跟随活动的进展完成采访工作,这些看似简单的步骤背后却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我学会了如何在采访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如何在活动中捕捉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如何与不同的记者合作交流,互相学习,这些经验都是我在采访活动中与记者老师们共同学习的成果。在中评实习的日子里,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收获了团队合作和成长的快乐。每当我提及自己是中评社的记者时,内心都充满了自豪和自信。这段实习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激励我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未来,我将带着在中评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勇往直前,不断进步。”

首届中评新闻奖金二等奖获得者罗阳霞(中评社 李子宁摄)

  首届中评新闻奖学金二等奖的获得者分别是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政治行政学本科三年级的罗阳霞和国际关系学院传播学本科四年级的王熙。

  罗阳霞谈获奖感言时说,“今天参与了实习结业仪式,这也预示着这半年的实习即将迎来尾声,首先我很荣幸获得了第二等奖学金,我想这算是对自己这半年来工作的简单收获,当然更多的是对我实习工作的检验。半年听起来挺长,但真到现在结束了我倒是有点舍不得离开,这半年里我收获了一些有关新闻记者的基础工作经验,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提高了我的专业素养,因为这份实习,我的政治参与感有了明显提升,同时我还在实习过程中渐渐瞭解了不同新闻稿的文风,也从老师、实习前辈以及实习同伴的身上积攒了许多经验,这对我以后无论是学业还是生活工作都很有助益。很感谢中评社能够给我此次实习的机会,这是我的第一份实习也将是我铭记一生的经历,这里的老师们都很专业友好,给予我很多帮助,不仅仅是说最后有奖学金可以拿,更重要的还是让我积累了工作经验,也有助于我个人的成长发展。中评社真的是一个特别优秀特别包容又特别可爱的平台,它可以给予我锻炼能力的机会,又让我内心变得更加自信强大,还让我收获了奇妙的友谊真情,我想我真的会爱中评社,我也会践行‘一天中评人 一生中评人’的精神,未来还会相见!也祝中评社越来越好,老师们万事顺意,我也会努力以更好的状态奔赴向更好的未来!”

首届中评新闻奖金二等奖获得者王熙(中评社 李子宁摄)

  王熙在分享获奖感言时说,“中评社是我人生中第一份实习,在实习之初,我对于一切未知的工作都有些许的犯怵,但社里的每一位记者老师都非常耐心、温柔地指导我,从不因我犯了错误而指责,也不会因为我的经验匮乏而不耐烦,这让我的实习经验大大积累,也让我的实习体验非常愉快。于我而言,这段实习不仅是对专业知识的实践,也让我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与成长。例如在外出采访和出差中,我对于不同人群该如何沟通、如何处理好突发情况、如何把握好采访时间与写稿时间,都有了全面的认知,让我的综合能力获得了提升。经历一年半的实习,我已经成长了许多。回望这段旅程,有很多美好的回忆。”

中评社优秀助理记者获得者徐媛(中评社 李子宁摄)

  中评社优秀助理记者获得者是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专业的徐媛。她在分享获奖感言时表示,“在中评社实习的两年是我飞速成长的两年。在这里,我有幸采访了多位中外学者,这些宝贵的经历不仅拓宽了我的眼界,也让我更好地理解了国际关系和港澳台地区的复杂议题。与此同时,我还有幸参与了世界和平论坛、海峡论坛等大型活动的报导,这些经历不仅让我更好地融入新闻现场,更锻炼了我在高压环境下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新闻工作的辛苦与付出,每一篇稿件的背后都是数次的深入调研、反复修改与校对。然而,正是这份辛勤与坚持,才使得我们的报导更加完美。在这里,我由衷感谢中评社给予我的这次新闻实践的机会和平台,让我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到更多的东西。感谢所有在我实习路上给予我支持的领导同事们,感谢我的老师海涵记者,是你们的耐心指导和悉心培养让我在这段实习中不断进步。祝愿中评社越来越好!”

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助理、中评社助理总编辑兼北京记者站站长林艶(中评社图片)

  听完获奖学员的感言,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助理、中评社助理总编辑兼北京记者站站长林艶和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助理、中评社助理总编辑兼国际部主任郭至君分别送上寄语。

  林艶首先对获奖学员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对新学员的加入表示热烈的欢迎。林艳表示,听完各位学员真挚的分享非常感动,“中评社新闻学院”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为有新闻理想的学生搭建一个新闻采编全方位实践的平台,从今年起开设中评新闻奖学金亦是为了鼓励新一代学生青年坚定新闻理想,坚守新闻之路。期间,林艳也与新老学员们分享了中评人的三种精神:一是坚守精神,二是专业精神,三是热爱精神。她说,“一天中评人,永远中评人”,希望中评人的这三种精神也能够时刻伴随着各自的人生,成为照亮各自学业与事业的一束光。

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助理、中评社助理总编辑兼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中评社图片)

  郭至君表示,恭喜“中评社新闻学院”第十九期学员顺利毕业,也欢迎第二十期的学员加入中评社的团队。她说,听了十九期获得奖学金的代表学员们真诚的发言,主要有三个感受:一是感动,感动于学员们发自肺腑的毕业发言;二是激动,三是欣慰。郭至君也表示,中评社是独一无二的智库媒体,并且有一支具有专业新闻主义的,敬业的记者团队,这里能教会每一个有新闻梦的学生什么是真正的记者,如何真得能够“铁肩担道义,下笔如有神”。她也说,“希望每一届实习生们都能在中评社工作期间发挥各自所长,真正有所学、有所得、有所悟。”

北京记者站副站长海涵(中评社 李子宁摄)

  中国评论通讯社是两岸及港澳最早成立的数字化网络通讯社,目前已在香港、北京、广州、台湾、华盛顿、洛杉矶、首尔等地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新闻采编体系,于2005年通过中评网正式对外发稿。中评社在两岸关系、港澳问题、中美关系、国际问题、东亚及东南亚问题方面,发挥独特的舆论传播作用。中评社共有四大新闻网,包括在香港的中评网和香港中评网、在台湾的中评台湾网、在内地的北京中评网,常聚在中评网的读者多为中高级知识分子,台湾、港澳、海外的机构读者占一半以上。同时,中评社还发挥通讯社功能,向50多家港澳台及海外网络和传统媒体发出相关电讯稿,在两岸关系新闻传播综合影响力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