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成就
中评社北京5月1日电/据新华网报导,目录:
一、治世之道——应对共同挑战的中国方案
(一)直面共同挑战的时代强音
(二)共创美好未来的世界愿望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二、美美与共——激发世界共鸣的中国主张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内涵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渊源
(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
三、惠益世界——造福全人类的中国实践
(一)不同层面、多个领域的命运共同体建设稳步推进
(二)“一带一路”合作有力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三)落实三大倡议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引领
2013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2]
11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丰富、发展,理论体系不断完备,时代价值日益凸显,真理光芒穿越时代风云,成为引领时代前进的不竭思想动力。
11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中国倡议发展为国际共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认识到,这一理念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汇聚了各国人民共建美好世界、共创美好未来的最大公约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而多次被写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文件,受到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高度赞赏和支持。
11年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美好愿景转化为丰富实践,取得丰硕成果。共建“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蓬勃展开,双多边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推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核安全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全球发展共同体、人类安全共同体等多领域建设,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多维架构和切实抓手。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秩序观、价值观,指明了世界文明进步的方向。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真正的共同体”(die wirkliche Gemeinschaft)思想的发展运用,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回响着世界不同文明中古老智慧和共同追求的历史共鸣。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作为拥有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与世界紧密联系的大国,中国通过自身现代化发展,助力世界迈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未来。“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3]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体现了中国在当今世界实现自身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
一、治世之道——应对共同挑战的中国方案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不仅面临沉重的历史欠债,也面临严峻的现实考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各国应对挑战、解决纷争、弥合分歧的治世之道,是推动人类社会迈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世界的中国良方。
(一)直面共同挑战的时代强音
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依靠武力征服和全球掠夺逐步建立起不平等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和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导致多数发展中国家至今无法彻底摆脱跨国资本的枷锁和意识形态操控,始终在发展困境中挣扎。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一味逐利的资本主义体系也面临过度金融化、产业空心化、社会两极化、政治极端化等一系列问题,政坛纷乱、经济滞缓、社会撕裂,民众困惑迷茫愤懑。
长期以来特别是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自然索取了太多,构成了严重破坏,也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地球升温、气候变化造成极端天气频发、农作物减产和一些疾病流行,人类生命财产损失巨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挑战巨大。
新技术革命速度不断加快,由此引发的社会变革势头迅猛,考验各国的适应能力和治理能力。新技术带来新的不平等,技术差异、数字鸿沟形成新的割裂分化,出现技术寡头垄断与恶意操控等新的不公正现象,人类不仅要应对技术霸权带来的新危害,还要面对不可预知的技术风险。
在非传统威胁日益突出的同时,各种传统威胁并未减少。俄乌冲突硝烟未止,中东地区纷争再起。局部安全形势恶化,负面影响外溢全球。一些大国缺少合作共识,阵营对抗氛围再度弥漫。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保护主义、零和思维搅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当今世界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并存,多边治理体系面临严峻挑战。
面对当今世界各种风险挑战,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关乎人类命运的重大课题,中国提出了鲜明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共创美好未来的世界愿望
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了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在中国人看来,世界是个百花园,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的国家各美其美。虽然走过的路不同,各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是一样的,追求和平与繁荣的目标是一致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汇聚了各国人民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共”——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融”——即便在交通工具极不发达的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驼队、漂洋过海的商船、游历广泛的旅行家、无所不至的探险家,都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进步发展发挥了作用。地理大发现加速全球资源流动,科学技术发展拓宽人类认知,全球化的壮丽画卷徐徐铺开,人类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运交融、密不可分的共同体。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合”——习近平主席强调:“在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6]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反映了世界人民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心声,昭示了历史演进的正确方向,因而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认同,汇聚起强大的文明合力。
自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至今,其思想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具体实践稳健推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中国在世界历史演变重要关头,为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共创美好未来提供的中国方案,为动荡变革的世界廓清迷雾,为全球发展指明前行方向。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其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其本质要求之一。
中国从来不以孤立割裂的视角看待自身与世界的关系。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主旨演讲中这样讲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7]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8]中国从世界多国进口先进设备、原材料和重要物资,进口来源覆盖全球六大洲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为各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合作机遇。[9]中国广泛学习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和先进经验,在交流借鉴中激发思想火花,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结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中国积极为世界和平稳定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中国是联合国预算第二大出资国[10],成为“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力量”。[11]过去十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三分之一。中国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也让中国的发展更好地惠及世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必然。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不仅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时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致力于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中国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致力于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中国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也希望通过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中国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主张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致力于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中国特色”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五个世界”一脉相通,均体现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全方位发展理念,体现了对个体的尊重、对公平的坚守、对和平的崇尚、对发展的追求、对自然的敬畏,体现了中国妥处人与人、人与自然两对关系的智慧和努力。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机联系、密不可分。中国式现代化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基础。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实现现代化,本身就是对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巨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也将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供借鉴和新的路径选择,助力全球共同发展,推动全人类的现代化,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备更有利的现实条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既源于中国共产党内在的历史使命,也源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所需的外在环境。中国共产党不仅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立志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人类共同和平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无疑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有利条件。
坚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有别于西方现代化。西方的现代化伴随着侵略、掠夺、血腥和不平等。中国不走西方现代化的老路,发展过程中不危害他国利益,而是秉持人类命运与共的理念,坚持平等协商、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以自身的发展为他国发展提供机遇,让各国人民都从中国发展中受益。
二、美美与共——激发世界共鸣的中国主张
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密相连,不同群体风雨同舟、和谐共生、合作共赢。这一理念道出了国与国交往的人间正道,激发国际社会的共鸣和期盼,也展现中国的大国责任和担当。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有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和谐共处、多元互鉴、团结协作的丰富内涵:
开放包容——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针对特定的对象,不拉帮结派,不搞排他的“小圈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公平正义——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维护国际法治权威,确保国际法平等统一适用,不搞双重标准,不搞“合则用、不合则弃”;
和谐共处——各国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实现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世界发展的活力恰恰在于多样性的共存;
多元互鉴——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基本特征,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
团结协作——“计利当计天下利”,单打独斗无法应对全球性的发展难题,各国通力合作才是唯一选择。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俄罗斯期间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呼吁国际社会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12]
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主旨演讲,提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4]“五个世界”总目标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化拓展,为人类未来描绘了更清晰的图景: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五位一体”的总体框架和“五个世界”的总目标,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立体而丰富,为人类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中国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与国交往新道路。中国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呼吁各国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中国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追求。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渊源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极富科学性的思想体系。它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的科学运用,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通结合的智慧结晶,同时也反映了人类不同民族长期形成的文明成果和价值认同。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它的理念基础和内在逻辑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一脉相承。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人是类存在物”。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篇论著中也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生命的绽放,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完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共同体符合人的类本质的内在要求,是人的类本质的必然显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天地新境界。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如“协和万邦”“万国咸宁”的世界观、天下观,“以和为贵”“和合共生”的价值观、文明观,“天下为公”“义利并举”的道义观、利益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观、自然观。
“协和万邦”“万国咸宁”的当代内涵意味着平等相待、和平合作。习近平主席2013年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就指出,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真正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兼顾别国发展。让每个国家发展都能同其他国家增长形成联动效应,相互带来正面而非负面的外溢效应。[15]
“以和为贵”“和合共生”意味着彼此尊重,美美与共。正如《中庸》所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国始终主张以平和的态度看待不同文明和国家的差异,以包容的心胸理解不同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差别,“万物并育”“道并行”的当代诠释,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强调的,尊重文明多样性,尊重各国人民自主决定本国发展道路的权利。
“天下为公”“义利并举”奠定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追求公平正义、互利共赢的思想底色。习近平主席2015年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全面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思想内涵时指出:“我们要在国际和区域层面建设全球伙伴关系,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大国之间相处,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大国与小国相处,要平等相待,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16]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系统思想,体现了中华文明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与追求。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人类文明的共同智慧和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多元共生的文明。尽管不同文明的语言载体不同,思维框架不一,信仰基础有异,但追求和平与发展的目标是共同的,建立公平、正义秩序的愿望是共同的,实现民主、自由权利的追求是共同的。
人类很多文明都存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通的文化基因。瑞士联邦议会的联邦宫圆顶中央,铭刻着一句格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Unus pro omnibus, omnes pro uno)。[17]古印度经典哲学文献《奥义书》提出“世界是一个大家庭”
(Vasudhaiva Kutumbakam)。[18]非洲很多地区信奉“乌班图”思想,其核心观念是“我们在故我在”。在美国犹他州费舍湖畔,一株地表以上有4万多棵枝干、地表下却共享同一根系的8万年巨树被命名为“潘多”,拉丁语含义是“我延伸”。“潘多”精神感召人们,看似毫不相干的独立个体,其实彼此存在深层联系。正因为每个个体都为整体提供养分,这个8万年的生命才能抵御洪水、乾旱、山火、虫害等各种灾难,顽强地存活下来。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极具包容性的思想体系。它汲取世界多元文明相融相通优秀成果,反映全人类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心声,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的价值共识,体现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族群的治理经验和思想智慧。
(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汇聚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盼稳定的最大公约数,画出不同文化背景和发展程度国家之间的最大同心圆,超越零和博弈、强权政治、冷战对抗的陈旧思维,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在国际格局演变转折关头,为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共创人类美好未来提供的中国方案。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国际治理体系。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世界不能走弱肉强食、零和博弈的老路,但对于如何进一步完善国际治理体系,使其向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各国如何参与和推动这一进程,尚未形成共识。在人类历史的转折关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治理体系的公平化民主化指明方向。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从历史的眼光看,当今人类经济交往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紧密,各国走向开放、融合是时代大势。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味着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反对任何人搞技术封锁、发展脱钩,共同将全球经济的蛋糕做大,同时秉承合作共赢的精神,将经济发展的蛋糕分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国人民,不让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人掉队。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契合世界对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的追求。当今世界变乱交织,一些国家为追求自身绝对安全,在全球范围内挑动冲突对抗。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推动人类社会永铸和平之犁,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家间分歧和争端,重视彼此合理安全关切,共同防范各类安全风险,反对肆意扩大军事同盟、挤压别国的安全空间,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文明进步揭示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新愿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味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追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意味着认同各国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鼓励各国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意味着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
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着对人类文明形态的前瞻性思考和对人类发展进步大势的准确把握,指明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共同奋斗方向,必将凝聚越来越多的共识,推动人类社会迈向光明前程。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味着共同建设更紧密的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共同守护人类栖息的蓝色星球。
三、惠益世界——造福全人类的中国实践
2013年以来,在中国的不断推动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稳步推进,实现从“一方领唱”到“众声合唱”的多重跨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欢迎和支持,给世界带来巨大红利,为各国人民创造实实在在的福祉。
(一)不同层面、多个领域的命运共同体建设稳步推进
中国在多边与双边合作中,从不同层面、多个领域推动构建命运共同体,为全球和平与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
在多边层面,中非命运共同体是最早提出的区域命运共同体。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命运紧紧相连。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就任国家主席后不久就出访非洲,面向世界首次提出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郑重宣告中非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强调“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10余年来,在中非领导人引领和顶层设计下,中非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合作论坛等机制平台上不断深化合作,成果涵盖经贸、基建、民生等多个领域,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持续造福双方民众,成为中国与地区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成功范例。
此后,中阿、中拉、中国-太平洋岛国、中国-东盟、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中亚等命运共同体建设稳步推进,相关国家团结共进、合作共赢,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获得更广泛国际认同,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