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厚涛:汪辜会谈启迪两岸命运共同体构建

论坛现场(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香港1月1日电(记者陆文煜)第九届中华文化论坛不久前在北京举行,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学院副教授、海峡两岸关系法学研究会理事钟厚涛在本届中华文化论坛上发表论文表示,1993 年4 月举行的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对于两岸命运共同体构建也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钟厚涛指出,未来应该以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为指引,充分汲取汪辜会谈的历史经验智慧,加强两岸命运共同体顶层设计和路径规划,既注重描述性分析和规范性讨论,又聚焦前瞻性预测和理论性建构,在群际互动基础上逐步消解岛内“主体性想象”和“准领土错觉”,以“大一统”观念重构台湾民众对于历史地理坐标体系的认知,并以推进两岸文化认同为契机带动两岸政治认同相向而行,让岛内民众在两岸集体知识的构建和生成中,逐渐认识到所谓“台湾认同”只是作为下位概念的乡土情怀,而中国认同才是作为上位概念的家国认同,进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提升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一、群际互动:对岛内“抵抗性认同”与“主体性想象”的消解

  钟厚涛表示,身份认同是维系一个地区或国家政权合法性和支撑社会稳定与政治团结不容忽视的重要基础之一。受民进党执政时期“台独”意识形态布局等因素影响,目前台湾民众在家国认同方面分化异化严重,“台湾人”身份认同比例显着上升,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台湾民众所占比例逐年滑落。未来对于两岸关系进化图景和历史演进脉络的思考,也应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加以分析,认识到两岸关系是一种建构性过程,其实质是大陆和台湾这两个施动者行为体之间所建构的不同层次的群际结构的总和。   一是洞悉台湾文化语境的生发机制,深化对台“同情之理解”。钟厚涛谈到,对于台湾独特的历史文化脉络,大陆不应“善意的忽视”或者“选择性的遮蔽”,不能简单地把台湾民众因为复杂心态所产生的“台湾意识”认定为“台独意识”,而应该以同理心为逻辑起点,洞悉其背后的生发机制与影响后效,以包容的心态给予理解,以多元文化主义的相互包容胸怀认知台湾文化的独特性。1993 年汪辜会谈整个过程中,中国大陆充分理解台湾方面的心理和处境,始终坚持平等协商、对等谈判原则,这也开创了两岸高层进行平等协商的对话模式,对此后两岸关系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是识别台湾“劣质民主陷阱”,体察岛内民众身份认同困境。钟厚涛表示,在台湾,族群认同不仅仅是文化归属感的塑造,它更是利益争夺的重要抓手。“族群认同工具论”者“将族群视为进行政治竞争与经济资源分配的手段,以此来解释族群的形成、维持与变迁。”为攫取执政资源,岛内两大政党和蓝绿阵营矛盾与对立持续加剧,形成了具有极端性、冲突性和对抗性的政治文化,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台湾社会的撕裂和台湾民众的自我表征(self-representation)危机,并陷入一种无休止的螺旋下沉式恶性循环之中。

  三是发挥公权力引领角色,构建两岸“我们群”意识。钟厚涛指出,两岸融合发展的动力既来源于市场和民间的内生源发动力,也来源于公权力的政策和制度驱动。上世纪八十年代两岸开启交流以来,部分台湾同胞基于情感思念、理性主义并着眼于两岸广阔的市场商机,积极推动两岸由此前的平行对立逐渐发展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进而希望两岸能由利益共同体逐渐发展成为水乳交融的命运共同体。政府应该继续强化公权力职能角色,将民间潜能充分释放出来。从博弈论角度来讲,作为两岸关系主导者角色的中国大陆应发挥主体能动性,强化对两岸关系的规制力量,加大对台湾的磁吸效应。   二、“大一统”意识:导正岛内民众的时空认知

  钟厚涛谈到,汪辜会谈之所以能够成功举行,就在于两岸共同坚持了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政治基础,这背后体现了两岸对于同属一个中国的共同认知和对两岸同胞同属中国人的共同认同。认同具有双重实践逻辑,表现为时间上的承继与空间上的确立。从时间维度来讲,两岸必须在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演进变迁与内在结构诉求的基础上,共同构建新的历史记忆与共有观念,才有可能开启共同体认同的建构。从空间维度来讲,既要防范在全球化与当代世界文化碰撞下第三方力量对两岸关系结构性冲击,又要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迷思,将台湾乡土情怀与台湾本土认同感引向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在新的参照系坐标下重新界定其在社会文化中的角色与位置。

  钟厚涛表示,具体而言,一是要细化政治认同的层次区分,明确台湾认同的下位概念属性,二是要消除“社群主义家国认同”,破解台湾“准领土化想象”,三是要引入他者参照系,凸显中华民族认同自豪感。   三、王道思维: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兼容与转换

  钟厚涛指出,汪辜会谈的重要历史意义之一,就在于延续了中华文化中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精髓,打破了两岸不接触、不谈判的历史,推动两岸由对峙走向对话、由对立走向合作的新阶段。在两岸迈向统一过程中,也应该优先奉行“以和为贵”,“攻心为上”,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两岸之间的纽带作用,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影响,不断增加中华文化对广大台湾同胞的辐射力、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向心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夯实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

  钟厚涛谈到,具体而言,一是夯实两岸同属一中,厘清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联动与限度;二是增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防范“逆向文化冲击”;三是强化民族担当精神,携手共创“中国梦”。

  钟厚涛认为,汪辜会谈三十年来的历史启示我们,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是多维度、立体化的系统性工程,既包括对过往历史记忆的培育与传递,也包括对当下价值信念与权力义务的认定与担当。两岸各项交流都应该以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旨归,优化底层逻辑,以复线思维进行顶层设计,加强两岸群际互动,增强两岸政治互信,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寻找到最佳的路线图指引,推动两岸同胞携手并进,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论坛现场(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香港1月1日电(记者陆文煜)第九届中华文化论坛不久前在北京举行,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学院副教授、海峡两岸关系法学研究会理事钟厚涛在本届中华文化论坛上发表论文表示,1993 年4 月举行的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对于两岸命运共同体构建也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钟厚涛指出,未来应该以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为指引,充分汲取汪辜会谈的历史经验智慧,加强两岸命运共同体顶层设计和路径规划,既注重描述性分析和规范性讨论,又聚焦前瞻性预测和理论性建构,在群际互动基础上逐步消解岛内“主体性想象”和“准领土错觉”,以“大一统”观念重构台湾民众对于历史地理坐标体系的认知,并以推进两岸文化认同为契机带动两岸政治认同相向而行,让岛内民众在两岸集体知识的构建和生成中,逐渐认识到所谓“台湾认同”只是作为下位概念的乡土情怀,而中国认同才是作为上位概念的家国认同,进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提升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一、群际互动:对岛内“抵抗性认同”与“主体性想象”的消解

  钟厚涛表示,身份认同是维系一个地区或国家政权合法性和支撑社会稳定与政治团结不容忽视的重要基础之一。受民进党执政时期“台独”意识形态布局等因素影响,目前台湾民众在家国认同方面分化异化严重,“台湾人”身份认同比例显着上升,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台湾民众所占比例逐年滑落。未来对于两岸关系进化图景和历史演进脉络的思考,也应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加以分析,认识到两岸关系是一种建构性过程,其实质是大陆和台湾这两个施动者行为体之间所建构的不同层次的群际结构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