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依然是全球经贸的压舱石
中评社北京4月16日电/据大公报报道,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王受文日前表示,前两个月海关总署公布的中国外贸数字呈下降趋势,这是由于世界经济总体复苏还不够有力。世界贸易组织3月初发布的数字称,国际贸易晴雨表的指数比上次公布的指数下降了4个百分点,只有92.2%,而基数是100,指数反映了国际需求不畅通。从已回收的广交会1.5万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订单下降、需求不足是遇到的主要困难,预期今年的外贸形势严峻复杂。
国务院总理李强4月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政策措施。会议指出,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对稳增长稳就业、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要针对不同领域实际问题,不断充实、调整和完善有关政策,实施好稳外贸政策组合拳,帮助企业稳订单拓市场。
中国多年稳居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去年,疫情阴霾、乌克兰危机、美国输出全球性通胀的多重压力下,中国外贸依然“涨姿势”,凸显外贸硬实力基础稳固。2022年中国进出口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达到42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对东盟、欧盟、美国分别进出口6.52万亿元人民、5.65万亿元、5.05万亿元,分别增长15%、5.6%、3.7%。其中,美国对华贸易战持续了5年,不断对华“脱钩”,中美贸易额依然增长。
外贸硬实力基础稳固
“出口马车”动力相对充足,弥补了投资降低、消费减弱“两架马车”的动力不足,为稳经济作出了贡献。中国稳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地位,也缓解了全球需求不足压力,为萎靡不振的全球贸易注入中国活力。
从全球范围看,中国拥有强大进口,既能提振全球产业链活力,亦可疏通全球供应链梗阻,促成全球贸易体系的大循环平衡,赋能全球经济复苏。从中国市场看,扩大出口可提升“出口马车”的动力,和正在复苏的“消费马车”以及“投资马车”形成三方合力,助力中国经济强劲复苏。当然,中国出口动力增强,特别是加大对美欧市场出口,对于平抑美欧市场的高通胀,降低物价成本,缓冲加息政策带来的“副作用”(如银行“爆雷”等),降低市场避险情绪等亦有重要意义。<nextpage>
全球外贸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疫情后延效应犹在,乌克兰危机从欧洲地缘政治危机演化为大国博弈和全球性风险,影响全球贸易,制约全球经济复苏;另一方面,美欧高通胀的负面惯性犹在,美联储加息进程尚未结束,全球金融市场风险加剧,对全球贸易形成拖累效应。
人为“脱钩”行为,不仅给全球化带来了政治壁垒,也极大限制了科技进步,更给全球贸易带来持久伤害,导致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
特别是中国对美出口,2022年四季度开始大幅降低,中美虽然依然互为重要贸易伙伴,两国贸易依存度已经降低。今年1至2月我国对美出口下降21.8%,其中2月降幅达31.8%。这其中既有美国刻意摆脱对华贸易,也有美国基于政治因素对华“脱钩”所致。
内需市场复苏有力
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最强的两个贸易国,无论是贸易层面的单边主义还是科技领域的“脱钩”,带给两国的是零和博弈──美国失去了价美物廉的中国商品,不利于平抑高企不下的通胀;中国对美出口下降,则拉低了“出口马车”稳经济的动力。
疫后全球经济,只有在全球化中才能恢复活力实现复苏。全球贸易大国,更应摒弃单边主义思维和贸易保护心态,杜绝任何形式的“脱钩”,方显负责任大国的应有本色。
有分析认为,当下全球市场呈现出“中国市场复苏,新兴市场扩张,美国市场收缩,欧洲市场疲软”的特征,欧盟主要国家和欧盟领导人近日相继访华,他们反对“脱钩”,主张加强经贸合作,而且取得不菲经贸成果。欧盟看重的不仅是中国外贸“硬实力”,更对中国内需市场的“软实力”充满信心。<nextpage>
此外,中国内需市场复苏有力,地方政府和企业也表现出海外抢单的集体热情。今年一季度,媒体出现各地到海外抢单的新闻,这也凸显政府、市场、企业稳外贸的三方合力。抢抓机遇稳外贸,齐心协力谋复苏,也是中国特有的现象。
东盟、欧盟、美国是中国当前三大贸易伙伴,即使中美贸易份额和增速持续降低,中国外贸的基本盘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和位移。除了“一带一路”沿线贸易伙伴的加入,中国还是全球化的引领者。因此,尽管全球外贸形势复杂严峻,中国依然是全球贸易的压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