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易行城市” 营造地区特色
铜锣湾白沙道行人专用区是本港其中一个成功例子,该区人流适中,步行环境舒适,街上也有大量特色小店,不时举行各类文艺活动,可说是铜锣湾的“绿洲”。但运输署近日以改善铜锣湾一带道路的交通挤塞问题为由,提出取消白沙道行人专用区,试行三个月。这个交通改道建议有点奇怪,与政府有计划将香港打造成“易行城市”理念背道而驰。铜锣湾是本港传统的购物区,假日游人如鲫,应以行人优先,限制车辆进入,而不是开放道路增加车流,以致人车争路情况再次出现。今次改道亦完全抹杀区内的文化气息,十分可惜。笔者过去周末曾途经利园一带,交通非常畅顺,车流很少,运输署的建议更令人摸不着头脑。
放眼世界,不少大城市均认同“易行城市”的概念,减少依赖燃油车,增加步行及单车的比重。西班牙巴塞隆那市政府在2014年推出Superblocks超级街区规划,每个街区恍似一个大的九宫格,只许该区商户居民驾车进入区内街巷。虽然有其他市民觉得来往该地区会有不便,例如只能到地区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但空气质素改善,噪音减少,而且有调查指当地商业并没有受到打击。街巷的行人道扩阔,便有更多空间步行、办市集和搞活动,丰富区内生活。
设计以路人为主要对象的步道,绝对是世界趋势。虽然香港有行人专用区、海滨长廊规划等,但要促成受欢迎的步行空间,不只是腾出车路给行人,还须投放大量创意及心力,耐心及经验,例如步行空间要开放及富弹性,容许社区持续发掘空间的用途,打造独有地区文化特色。
市建局月前宣布启动九龙城衙前围道/贾炳达道发展计划,将地盘内的衙前塱道和南角道改划成为两条、每条至少18米宽的绿化行人步道。九龙城一直是美食的集中地,既然当区有行人步道设计的先例,当局也可考虑修整区内其他街道,打造成“小街饮食文化区”,吸引游客。至于针对南区的“跃动港岛南”计划,亦曾提及研究于部分时段于鸭脷洲北部设行人专用区及加设地区性道路等,期望当局能够切实执行,向公众作广泛谘询研究日后建造和营运模式,以更切合区内居民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