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国:法自然以兴革国际经贸秩序
古人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说的是人离不开大地,都只能按照土地的规律从中受益;人类出生叫“呱呱落地”,去世称之为“入土为安”;而大地或地球的运行无法逃脱宇宙的制约,刮风、下雨、雷鸣电闪都会对大地构成直接影响。如果将天和地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其运行又有其规律,如日出日落、四时交替等等,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道”,而“道”的规律便是自然。因此,我们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认识此规律至关重要。
我们说,世间事物的发生、发展、成熟、消亡都有其自然规律,也就是说此过程应遵循其“道”,即“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宋代理学大师二程称“道”为“理”。根据他们的观点,一切事物都必须遵守其“理”,否则就无法发生、存在、发展或达到极致。就此,伊川先生曰:“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
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经贸秩序反映的是当时的国际关系–经济上相互依赖,系由美国主导,但反映了人类共同的价值。随着列国经济上相互依赖关系的发展,世贸组织、自由贸易协定、双边投资协定快速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区域性开放银行等职能的扩充,形成国际社会诸参与方相互依赖关系的高级阶段,即全球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美国等不顾其承诺的国际义务,滥用国家安全例外,使得国家安全成为任何国家不履行国际义务的借口,从而使得国家安全例外泛化。这显然构成对现有国际经贸秩序的严重冲击,因此有人将之称为“逆全球化”。“逆全球化”显然是以全球化依然为世界的大势为前提和基础,否则便应将目前的情势称之为“全球化逆”。
依中华传统文化,世上的万事万物皆有阴阳或正负两个方面,其发展规律是“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即祗有当阴阳相互作用、达到调和的程度时,便会发展。因此,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有反作用,这是“道”使然,即“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之所以说“弱者道之用”是因为在事物阴阳两方面的相互作用下,必有一方渐次占据上风,在全球化的语境也可将之称为“趋势”,弱者或处于下风的一方便成为占据上风一方的相对方,因此“弱者”是依道的运行使然。就全球化言,全球化的反作用或曰“逆全球化”正正彰显了全球化的走势,如:
新冠疫情等防控,每一个国家的防疫抗疫政策和具体决定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
美国一方面强调中国是其战略对手,另一方面亦寻求在气候变化等方面与中国合作;
中国为因应美西方的战略调整,提出经济发展的两个回圈、国内和涉外法治等。
这些都说明任何国家的发展都无法自外于其他国家,也就是全球化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趋势、大势。
既然全球化依然是当今世界的大势,基于全球化的当代国际经贸秩序就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当然这并不是说现有的国际经贸秩序不需要改革,恰恰相反。我们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都必需符合“道”,包括事物的变化亦需符合“道”,而“道”系以自然为依归,即“道法自然”。梁启超对道法自然的理解是,“‘自然’是‘自己如此’,参不得一毫外界的意识”。
“道法自然”也要求事物的发展需符合自然规律,包括随情势的变迁而不断创新。这也就是先哲们主张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接下来的问题是沿着何方向变。
我们认为,国际经贸秩序的目的包括提高成员人民的“生活水准、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大幅稳定增长”,同时“依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既保护和维护环境,又以与各成员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准的需要和关注相一致的方式,加强为此采取的措施”。简而言之,世贸组织的目标与《联合国宪章》关于实现人类“尊严”与世界和平的目标相一致。《联合国宪章》是当代国际秩序的基础,对当代国际经贸秩序的任何兴革亦应以《联合国宪章》为依归。
至于如何兴革国际经贸秩序,就原则言,可参考西方哲学家罗素的观点。他说“人类的本能,有两种冲动。一是占有的冲动,一是创造的冲动。占有的冲动是要把某种事物据为己有。这些事物的性质是有限的,是不能相容的。例如经济上的利益,甲多得一部分,乙、丙、丁就丧失了一部分。……这种冲动发达起来,人类便日日在争夺相杀中。所以这是不好的冲动,应该裁抑的。创造的冲动正和他相反,是要某种事物创造出来,公之于人。这些事物的性质是无限的,是能相容的”。基于前述,罗素认为老子的“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仅鼓励、提倡创造的冲动哲学,是最高尚而且最有益的哲学。纵观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特别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包括对后者的经济援助,其践行的正是被梁启超称之为老子道德经的“精意”的前述理论。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努力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以之为基础,构建兴革当代国际经贸秩序之路。
古人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说的是人离不开大地,都只能按照土地的规律从中受益;人类出生叫“呱呱落地”,去世称之为“入土为安”;而大地或地球的运行无法逃脱宇宙的制约,刮风、下雨、雷鸣电闪都会对大地构成直接影响。如果将天和地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其运行又有其规律,如日出日落、四时交替等等,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道”,而“道”的规律便是自然。因此,我们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认识此规律至关重要。
我们说,世间事物的发生、发展、成熟、消亡都有其自然规律,也就是说此过程应遵循其“道”,即“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宋代理学大师二程称“道”为“理”。根据他们的观点,一切事物都必须遵守其“理”,否则就无法发生、存在、发展或达到极致。就此,伊川先生曰:“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
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经贸秩序反映的是当时的国际关系–经济上相互依赖,系由美国主导,但反映了人类共同的价值。随着列国经济上相互依赖关系的发展,世贸组织、自由贸易协定、双边投资协定快速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区域性开放银行等职能的扩充,形成国际社会诸参与方相互依赖关系的高级阶段,即全球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美国等不顾其承诺的国际义务,滥用国家安全例外,使得国家安全成为任何国家不履行国际义务的借口,从而使得国家安全例外泛化。这显然构成对现有国际经贸秩序的严重冲击,因此有人将之称为“逆全球化”。“逆全球化”显然是以全球化依然为世界的大势为前提和基础,否则便应将目前的情势称之为“全球化逆”。
依中华传统文化,世上的万事万物皆有阴阳或正负两个方面,其发展规律是“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即祗有当阴阳相互作用、达到调和的程度时,便会发展。因此,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有反作用,这是“道”使然,即“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之所以说“弱者道之用”是因为在事物阴阳两方面的相互作用下,必有一方渐次占据上风,在全球化的语境也可将之称为“趋势”,弱者或处于下风的一方便成为占据上风一方的相对方,因此“弱者”是依道的运行使然。就全球化言,全球化的反作用或曰“逆全球化”正正彰显了全球化的走势,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