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三原因令印成美印太战略最大软肋

(来源:新华社)

  中评社北京8月20日电/大公报今日刊发题为《三原因令印度成美国印太战略最大软肋》的文章,全文如下:

  印度总理莫迪在8月15日印度独立日发表纪念讲话,并提出要在2047年当印度庆祝独立100周年时,使该国成为发达国家的发展目标。多年来西方一直炒作中印竞争,为因应中国崛起,美国更是力推印太战略,要把印度拉入对华包围圈。然而印度很有可能祗有人口能超过中国,它更多的将是美国的负担,而非助力。

  比如2021年,美国为和中国竞争疫情应对,联合印日澳三国,试图把四方的资金、技术、生产能力、物流优势结合起来。却没想到Delta变异病毒引发印度疫情大爆发,不但出不了力,反需要美国援助。随后Delta更迅速传播全球,把刚刚走出疫情的欧美又拉下水。

  美国希望战略上由印度取代中国的制造业,建立符合西方利益的产业链、供应链,但印度短板太多,令其无法实现。比如印度法律规定员工一百人以上的制造业企业裁员必须首先得到政府的批准;印度对进口产品实行离谱的高关税,像进口汽车竟然高达100%。还有基础设施落后更是令人诟病,停电在印度司空见惯,企业正常生产都无法保障。印度所谓的高速公路75%祗有两条车道,常年拥堵,而且40%是没有铺过柏油的土路。就是苦心经营了十多年的福特、通用也在持续亏损之后退出了印度。

  种姓制度限制工业化发展

  如果从人类历史演变的角度,就不难看出印度问题的根源所在,我们可以简称为三个凡是。

  凡是成功崛起迈向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经历工业化的。工业化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极大提高,还使一个国家实现社会转型: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自动化社会。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各个方面都会发生变化:社会分工、技术爆炸、新阶层的诞生、现代政治制度、学习机会的扩大;宗教和传统习俗的影响力减弱;传统社会解体,社会流动增加等。没有工业化,一个国家就仍然会停留在前现代的农业社会状态中。   但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表明,祗有西欧、北美、东亚温带区域能成功的工业化,而印度则处于热带。除了地理因素,印度还有上面提到的各种短板。这么多短板的根源则可以用以下两个“凡是”来解释。

  一、凡是发达国家如英、法、美等,都发生了革命,摧毁了前现代制度存在的土壤和条件,才迎来新制度的诞生。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包括男女平等问题、土地问题有一定程度的解决,宗教和国家的关系厘清了(世俗化)。更重要的是,人的思想改变了。

  但印度没有发生革命,就直接移植了西方的民主制度。虽然种姓制度在法律上废除了,但其存在的基础仍在。一纸法律怎么能够替代革命呢?像宪法之父安贝德卡尔,虽然在印度独立后出任首届司法部长和宪法起草委员会主席并负责起草第一部宪法,但他属于“贱民”,就是独立运动的领袖甘地也支持种姓制度,安贝德卡尔无法被印度精英所接受。最后不得不率领百万“贱民”放弃印度教信仰,改信平等的佛教。他的命运都无法改变,更何况普通人。这也是印度IT行业特别兴盛的原因之一:因为这是一个新行业,对“贱民”没有限制。

  由于印度没有受到革命的冲击,未能像西方一样进行宗教改革,因此严重阻碍了它的发展。比如由于种姓制度禁止不同种姓的人一起工作或从事一样的工作,这就限制了工业化的发展。要想在同一个地方招聘到大量的员工难度往往很高。

  强行实施西方民主代价高昂

  今天的印度由于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其不过是一个挂着现代招牌的前现代国家而已。然而人类历史也同样表明,这一时期一旦过去,就几乎无法再补课。现在的印度不可能退回到过去,重新进行一场革命。

  中国之所以能够创造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奇迹,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的一系列革命:辛亥革命从政治制度上终结了数千年的王朝体制,共和理念也深入人心。随后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则解决了土地问题、平等问题,把中国复兴的障碍彻底清除掉。这种对整体利益的大调整,除了革命,其他手段是无法实现的。   二是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还证明了:凡是搞西方民主成功的发达国家,都是在完成现代化之后才实行的大众普选民主,选票是社会演进的最后一步。凡是现代化完成之前实行大众普选制度的,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摆脱贫困走向现代化。

  英国如果以1688年的“光荣革命”成功为起点,到出现政党、再到最终实现普选用了两百多年的时间。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也基本如此。但是,自从西方彻底完成民主化后,这种情况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所有转型国家都是采用瞬间突变甚至是休克方式完成的。但这种模式不但代价极为高昂,而且往往令一个国家无法真正发展。今天的印度就是如此。

  美国学者福山曾如此点评印度的民主:“印度的民主,就像香肠的制作,越是近距离观察,其吸引力越是下降。举例来说,几乎三分之一的印度立法委员,现正遭受各式的犯罪起诉,有些甚至是重罪,像谋杀和强奸。印度政治家经常从事公开的政治交易,以政治恩惠来交换选票。印度民主的烂搅难缠,令政府在重大的基础设施投资上很难做出决策。”

  所以除非未来印度能够打破这三个“凡是”,否则将很难成为发达国家,更反会成为美印太战略的短板。

  作者:宋鲁郑(旅法政治学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新华社)

  中评社北京8月20日电/大公报今日刊发题为《三原因令印度成美国印太战略最大软肋》的文章,全文如下:

  印度总理莫迪在8月15日印度独立日发表纪念讲话,并提出要在2047年当印度庆祝独立100周年时,使该国成为发达国家的发展目标。多年来西方一直炒作中印竞争,为因应中国崛起,美国更是力推印太战略,要把印度拉入对华包围圈。然而印度很有可能祗有人口能超过中国,它更多的将是美国的负担,而非助力。

  比如2021年,美国为和中国竞争疫情应对,联合印日澳三国,试图把四方的资金、技术、生产能力、物流优势结合起来。却没想到Delta变异病毒引发印度疫情大爆发,不但出不了力,反需要美国援助。随后Delta更迅速传播全球,把刚刚走出疫情的欧美又拉下水。

  美国希望战略上由印度取代中国的制造业,建立符合西方利益的产业链、供应链,但印度短板太多,令其无法实现。比如印度法律规定员工一百人以上的制造业企业裁员必须首先得到政府的批准;印度对进口产品实行离谱的高关税,像进口汽车竟然高达100%。还有基础设施落后更是令人诟病,停电在印度司空见惯,企业正常生产都无法保障。印度所谓的高速公路75%祗有两条车道,常年拥堵,而且40%是没有铺过柏油的土路。就是苦心经营了十多年的福特、通用也在持续亏损之后退出了印度。

  种姓制度限制工业化发展

  如果从人类历史演变的角度,就不难看出印度问题的根源所在,我们可以简称为三个凡是。

  凡是成功崛起迈向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经历工业化的。工业化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极大提高,还使一个国家实现社会转型: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自动化社会。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各个方面都会发生变化:社会分工、技术爆炸、新阶层的诞生、现代政治制度、学习机会的扩大;宗教和传统习俗的影响力减弱;传统社会解体,社会流动增加等。没有工业化,一个国家就仍然会停留在前现代的农业社会状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