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中史教育是强化身份认同的关键

  中评社北京8月29日电/近年来有关加强中小学中国历史教育方面的话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从2014年至2020年这几年间,一些有识之士关注到青少年在各种社会动乱事件中的言行与表现,除了反映出青年人对不实信息判断能力较弱以外,更是反映出对基本历史知识的匮乏。

  这一现象下的深层次原因,有人认为是宏观教育系统的整体问题,也有人认为是国民教育与中国历史教育出了问题。但不论站在哪一个立场,面对香港青少年在国情与民族文化认知的不足这一事实,已为教育工作者与政府决策部门敲响警锺。因此对于香港青少年来说中国历史教育这一课必须补好、上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是大多数人对学习中国历史的看法与认知。

  警惕“多元史观”的危害性

  但对于今日香港所处情境而言,加强中国历史教育则有更多现实意义。首先,部分香港市民曾经接受港英政府的历史观教育,其出发点是为了港英政府管治服务,其中最具争议的是港英政府曾回避或避重就轻地处理鸦片战争、列强侵华史与中国近现代史,从而使得一代又一代港人在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偏差。“岁月静好”时或许不是问题,但当社会出现动荡,市民需基于历史知识来进行判断是非时,问题就会显露出来。

  在过去几年,一些假信息、一些危害国家安全和冲击“一国两制”根基的行为与言论,都常会伴随一些似是而非的历史观点,夹杂着窜改历史、偷换历史概念的情况,在不知不觉中偷梁换柱影响市民的判断,从而造成小部分市民对特区政府、中央政府不信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央当年提出“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这个方针,是中央对香港市民表现出最大诚意而作出的单方承诺,但港英政府就谎称“一国两制”是英国政府为港人争取到的“福利”。由此可见,学好中国历史对香港青少年而言不仅仅是“知兴替”,更有“读史可以明智”之功用。

  其次,学习中国历史可以让青少年更了解国家,也更了解自己。正因为青少年对国情与民族文化认知的匮乏与不足,常会伴随出现对国家认同不高、对民族与自身文化不够自信,更可能在 来自世界各地的流行文化冲击下,迷失了方向。只有当青少年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与中华民族所走过与经历的艰苦岁月之后,才会更加明白今天生活的可贵,更能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学习、努力奋斗的方向。

  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国历史教育幷非学术研究,不存在所谓的“多元史观”,而是必须站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利益角度去诠释。这与过去港英政府下的历史观是非常不同的。在回归二十五年的香港不应再回避或者在历史观方面有任何的妥协与模糊地带。正如在回归初期,在中国历史教育过程中,未能及时的更正香港是“殖民地”这个惯用用法,而使得部分西方政客与反中乱港分子想借此推动“港独”。由此来看,在中国历史教育方面,绝没有一点松动之地,只有打好根基,才能站得稳、行得稳,从而让香港青少年在成长中不至于走偏方向。

  最后,学习中国历史不仅仅是中国历史老师的事情,而是全民共同的事业。过去社会上有一些人认为中国历史是无关紧要的学科,小部分学校会将中国历史作为帮助中国语文老师进行“凑课担”的附属品,还有的学校会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科合幷,用校本课程来推行,但现实却突出西史,中史又会再次沦为“陪衬”。

  手段要多样形式要活泼

  课堂上推行中国历史教育是必然之事,同时也是今天香港回归后必然之事,但这远远不够,而应该加入更多的民间力量形成全社会参与,共同去推行才是成败的关键。推行中国历史教育既要注重质量,又要重视形式,传统的说教可能未必适合今天青少年的喜好与学习习惯,将中国历史融入不同的娱乐形式(如早期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栏目),也可以利用不同的媒介传播(如小红书App、抖音App),将最古老的文化知识放入新的媒体、媒介下,不仅普及了中国历史文化知识,更能透过学习增强了港人的民族认同感与自信心,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同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宏伟目标。

  香港未来教育协会总干事   中评社北京8月29日电/近年来有关加强中小学中国历史教育方面的话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从2014年至2020年这几年间,一些有识之士关注到青少年在各种社会动乱事件中的言行与表现,除了反映出青年人对不实信息判断能力较弱以外,更是反映出对基本历史知识的匮乏。

  这一现象下的深层次原因,有人认为是宏观教育系统的整体问题,也有人认为是国民教育与中国历史教育出了问题。但不论站在哪一个立场,面对香港青少年在国情与民族文化认知的不足这一事实,已为教育工作者与政府决策部门敲响警锺。因此对于香港青少年来说中国历史教育这一课必须补好、上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是大多数人对学习中国历史的看法与认知。

  警惕“多元史观”的危害性

  但对于今日香港所处情境而言,加强中国历史教育则有更多现实意义。首先,部分香港市民曾经接受港英政府的历史观教育,其出发点是为了港英政府管治服务,其中最具争议的是港英政府曾回避或避重就轻地处理鸦片战争、列强侵华史与中国近现代史,从而使得一代又一代港人在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偏差。“岁月静好”时或许不是问题,但当社会出现动荡,市民需基于历史知识来进行判断是非时,问题就会显露出来。

  在过去几年,一些假信息、一些危害国家安全和冲击“一国两制”根基的行为与言论,都常会伴随一些似是而非的历史观点,夹杂着窜改历史、偷换历史概念的情况,在不知不觉中偷梁换柱影响市民的判断,从而造成小部分市民对特区政府、中央政府不信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央当年提出“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这个方针,是中央对香港市民表现出最大诚意而作出的单方承诺,但港英政府就谎称“一国两制”是英国政府为港人争取到的“福利”。由此可见,学好中国历史对香港青少年而言不仅仅是“知兴替”,更有“读史可以明智”之功用。

  其次,学习中国历史可以让青少年更了解国家,也更了解自己。正因为青少年对国情与民族文化认知的匮乏与不足,常会伴随出现对国家认同不高、对民族与自身文化不够自信,更可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