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多策幷举增强港青国家认同
中评社北京8月29日电/如果说香港国安法出台实施为香港恢复稳定秩序奠定基础的话,则特区新选举制度为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和实现良政善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今天的香港已经步入良政善治、由治及兴的阶段,值得期待。但是,如何增强香港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依然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按理说,香港与国家有着与生俱来的血脉亲情,以及不可分割的共同命运,这个问题似乎很容易解决。但是,香港回归祖国25年以来,大家却一直在谈论人心相通或人心回归的问题,说明这个问题不容易解决,需要花大力气。那么,如何实质性地增进国家与民族文化认同呢?本文提出一些建议,供大家进一步讨论。
有民调机构在今年6月公布“市民身份认同民情总结调查”,据说市民对“中国人”认同感评分为6.52,上升0.38分,是3年半以来新高。虽然评分轻微上升,但研究人员仍然对这个数字有不同的解读,甚至声称是国安法实施后,市民回答有关身份认同的敏感议题会有恐惧,未必讲真心话,云云。
笔者认为,将回答是否对中国人认同也要扯上与国安法的关系,只能说明有关研究人员的主观心态存在问题。相反,笔者倒是认为,国安法使更多香港市民增加了国家意识,但仍然需要做进一步的工作。
应该说,香港国安法颁布实施后,香港市民对国家的认同正在朝“实质化”发展。一个最为典型的例证就是公职人员必须宣誓拥护基本法、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违反誓言是有法律后果的。
可扩大学校“普教中”范围
而培养国家认同重中之重的工作应该是教育。毫无疑问的,教育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媒体教育等三个维度,但学校教育是最为关键的。教育局已将中国历史纳入初中独立必修科,要求所有学生系统学习中国历史。专为香港学生定制的国情系列读本《我的家在中国》则全方位展示祖国的山川湖海、传统节日、民族文化、城市发展等情况,图文幷茂,可读性强,幷作为教辅材料向全港中小学派发。而唱国歌、升国旗仪式的持续进行,也必然能够起到国家认同的教育功能。
笔者更认为,应该强化普通话教学地位。基本法第9条列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除使用中文外,还可使用英文,英文也是正式语文。可是,中文(尤其是普通话)幷没有成为主流教学语言,导致文化交流上的隔阂。所以,增强文化认同,还应该在普通话方面下功夫,扩大中小学采用普通话作为中国语文科的教学语言,即“普教中”的范围。有学者更建议,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这三科教材必须全国一致,使下一代能不分地域,怀抱着共同的家国情怀来交流互动,才能生发民族凝聚力,人心回归才能真正实现。笔者认为,从“一国两制”的角度看,这个建议的大方向是对的,但因为制度不同,其上层建筑的东西是否能够做到全国一致,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话题。
教育的关键是教师队伍,教育局近日交给立法会的报告中提到,截至今年7月,接获逾340宗与2019年暴乱相关的教师投诉个案,当中六成查明属实,总计有207名教师受罚,最严重的“钉牌”,其他处罚包括谴责、警告等。这已经说明了香港教育界必须拥有正能量的教师,才能实现对国家认同、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教育工作。
推动积极融入湾区发展
笔者还认为,在谈论国家认同时必须先明确国家概念。诚如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教授所指出:认同国家需要明确是认同客观存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是抽象的“文化中国”、“历史中国”或“民族中国”。道理很简单,“一国两制”不是一个抽象概念,一个国家就是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肯定“两制”就必须先肯定和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
香港回归25年,人心相通或人心回归依然是一个重要话题,关系到香港的长远发展,也关系到青少年的未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其中专门提及要关心关爱青年人。他说:“青年兴,则香港兴;青年发展,则香港发展;青年有未来,则香港有未来。”幷指出,要引领青少年深刻认识国家和世界发展大势,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而这一切的发生,当然离不开青少年对自己国家与文化的认同,离不开对他们的启蒙和教育。
湘潭大学港澳台法制与区域关系研究中心主任
中评社北京8月29日电/如果说香港国安法出台实施为香港恢复稳定秩序奠定基础的话,则特区新选举制度为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和实现良政善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今天的香港已经步入良政善治、由治及兴的阶段,值得期待。但是,如何增强香港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依然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按理说,香港与国家有着与生俱来的血脉亲情,以及不可分割的共同命运,这个问题似乎很容易解决。但是,香港回归祖国25年以来,大家却一直在谈论人心相通或人心回归的问题,说明这个问题不容易解决,需要花大力气。那么,如何实质性地增进国家与民族文化认同呢?本文提出一些建议,供大家进一步讨论。
有民调机构在今年6月公布“市民身份认同民情总结调查”,据说市民对“中国人”认同感评分为6.52,上升0.38分,是3年半以来新高。虽然评分轻微上升,但研究人员仍然对这个数字有不同的解读,甚至声称是国安法实施后,市民回答有关身份认同的敏感议题会有恐惧,未必讲真心话,云云。
笔者认为,将回答是否对中国人认同也要扯上与国安法的关系,只能说明有关研究人员的主观心态存在问题。相反,笔者倒是认为,国安法使更多香港市民增加了国家意识,但仍然需要做进一步的工作。
应该说,香港国安法颁布实施后,香港市民对国家的认同正在朝“实质化”发展。一个最为典型的例证就是公职人员必须宣誓拥护基本法、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违反誓言是有法律后果的。
可扩大学校“普教中”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