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战胜疫情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特区政府近来调整抗疫策略,加强了抗疫工作,这一点有目共睹。在疫情大面积扩散而医疗资源有限情况下,特区政府采纳内地专家的意见,目前以“三减”为抗疫重点,即减少感染、减少重症、减少死亡,对确诊者采取了分层分流处理。将伊利沙伯医院转作为定点救治医院,增加对安老院舍长者的托管服务,对未染疫长者实行闭环管理,青衣方舱等隔离设施使用率也在提升。从近日确诊人数较高峰期每日5万多有所下降观之,有关措施收到了实效。
信息发布也有改进,每日上午11点,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举行记者会,并由问责局长陪同,让市民及时了解抗疫措施及进展,这弥补了下午4点半卫生防护中心记者会级别不高、无法回答更高层次问题的缺陷。特首亲自主持记者会,体现了行政长官作为“战疫三军司令”的指挥角色,体现了抗疫主体责任。
但也正如林郑所坦承的那样,特区政府有些工作做得不够好,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目前还有大量病人无法入院治疗,有统计数据显示,近两成死亡病例发生于入院前,入院后即恶化为重症的比例高近六成。从传媒报道也得知,不少人染疫后求医无门,四处碰壁,在此期间病情恶化,最终好不容易入到院已是病入膏肓。这类悲剧一再上演,令人痛心,而原因不外乎医护人手不足、病床不足、救护车不足,甚至氧气樽等急救设施也不足,必须尽快解决。
特区政府请求中央派出内地医护来港支援,情况有望缓和,但不能事事靠中央出手,香港需要深挖潜力,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随着中央援建的方舱医院陆续建成,本港的社区隔离设施也在增加,可用单位达到7万个,目前最重要的是物尽其用。
讲到对病人分层分流,如何建立早期筛查机制达到精准救治,对减少死亡率至为关键。目前全港确诊者已超过60万人,大部分人症状轻微或者无症状,居家隔离及自我救治,已可渡过难关,但一些有基础病特别是没有打针或未打齐针的人士,主要是“一老一少”,染疫后变重症的风险高,特区政府需要建立有效机制评估患者情况,及时识别高风险人群,加速收治及转诊渠道,如此才能实现“早发现、早隔离、早救治”,防止轻症转为重症,重症转为死亡。
对于轻症患者也不能掉以轻心。内地专家指出,中药医治可帮助轻症者尽快康复。内地染疫死亡率很低,不少地方的疫染者无一例死亡,事实证明中医中药的抗疫效果。本港一些患者服用连花清瘟胶囊后,也说有效。由于历史原因,香港社会一直重西医、轻中医,不少西医界人士骨子里看不起中医中药。改变傲慢和偏见,需要特区政府应带头重视中医中药的推广应用。
新冠大流行已经两年多,人们对病毒的机理有了广泛而深入的了解,归结一条就是抗疫必须“早发现、早隔离、早救治”,措施必须果断、有力、精准。走在疫情的前面,有各种预案,有充足的准备,有大规模动员的能力,就能立于不败之地。抗疫必须主动出击,不能一味追着疫情尾巴跑、临急抱佛脚,这样抗疫的效果一定不会好。对普通市民来说,特区政府需要有明确的抗疫时间表和路线图,要让大家知道抗疫方向及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对未来有信心,看到希望,才会更积极地配合特区政府抗疫,形成全民同心抗疫的局面。
特区政府近来调整抗疫策略,加强了抗疫工作,这一点有目共睹。在疫情大面积扩散而医疗资源有限情况下,特区政府采纳内地专家的意见,目前以“三减”为抗疫重点,即减少感染、减少重症、减少死亡,对确诊者采取了分层分流处理。将伊利沙伯医院转作为定点救治医院,增加对安老院舍长者的托管服务,对未染疫长者实行闭环管理,青衣方舱等隔离设施使用率也在提升。从近日确诊人数较高峰期每日5万多有所下降观之,有关措施收到了实效。
信息发布也有改进,每日上午11点,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举行记者会,并由问责局长陪同,让市民及时了解抗疫措施及进展,这弥补了下午4点半卫生防护中心记者会级别不高、无法回答更高层次问题的缺陷。特首亲自主持记者会,体现了行政长官作为“战疫三军司令”的指挥角色,体现了抗疫主体责任。
但也正如林郑所坦承的那样,特区政府有些工作做得不够好,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目前还有大量病人无法入院治疗,有统计数据显示,近两成死亡病例发生于入院前,入院后即恶化为重症的比例高近六成。从传媒报道也得知,不少人染疫后求医无门,四处碰壁,在此期间病情恶化,最终好不容易入到院已是病入膏肓。这类悲剧一再上演,令人痛心,而原因不外乎医护人手不足、病床不足、救护车不足,甚至氧气樽等急救设施也不足,必须尽快解决。
特区政府请求中央派出内地医护来港支援,情况有望缓和,但不能事事靠中央出手,香港需要深挖潜力,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随着中央援建的方舱医院陆续建成,本港的社区隔离设施也在增加,可用单位达到7万个,目前最重要的是物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