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房屋民生问题 才是今届立法会选举焦点
但同时,社会将过多焦点放在有多少非建制人士参选、有哪些人提名、立法会是否“清一色”等问题上,却明显是捉错用神。从现时报名的参选人来看,他们背景多元、立场多元、利益多元,代表社会不同界别的声音和诉求,试问又何来“清一色”?
至于所谓新选制缺乏竞争的说法更加经不起事实推敲。今次选举竞争程度较以往都要激烈,选委会界别参选人共同争夺40个议席,要当选必须拿出真本事。功能组别也面对历来最激烈的竞争,多个以往自动当选的议席都出现挑战者,鹿死谁手难以预料。至于20席的地区直选更是僧多粥少。所以,一些人对于新选制的无理指控,完全违反事实,根本不值一驳,也不应将精力放在这些问题上。
然则,今次立法会选举应该聚焦哪些方面?就是回归选举初心,回到民主为民生的正轨。香港当前最重要的不是政治问题,在完善选制之后,香港的政治问题基本上已经解决,在“爱国者治港”的原则下,以往的“泛政治化”也不复再。政治问题、政制问题再不是立法会焦点,现时的重点应是如何突破香港的民生困局,当中包括两大问题:一是扶贫,二是房屋。
尽快制定“精准扶贫”策略
香港扶贫委员会日前发表《2020年香港贫穷情况报告》,报告结果令人惊讶。最新一份施政报告指出,本年度社会福利的经常开支预算为1057亿元,超过教育成为政府支出最多的政策范畴;尽管政府近年扶贫力度有增无减,但实际效果却并不显着,本港去年贫穷人口高达165.3万,贫穷率达23.6%,较前年增加16.2万人,创自2009年有纪录以来新高。
在香港这个国际大都会、全球前列的富裕城市,竟然约4个港人中就有一个穷人,当中固然有疫情、“黑暴”等因素,但也表明以往“救济式”、“支援式”的扶贫方向,只能够产生短期作用,市民“复贫”、“返贫”的情况仍然严重。
扶贫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不是一味叫政府增加资源、加大扶贫力度就可以解决,当中包括房屋、社福、教育、税制、再分配等一系列社会政策。但香港扶贫就只有拨款,没有一套完整的扶贫政策,更遑论类似内地的“精准扶贫”。立法会选举某程度就是一次全港政策的辩论平台,参选人都有责任提出扶贫政策,就香港如何突破困局提出方案,例如产业政策、劳工政策、青年教育政策如何配合等,各界都希望参选人能够提出真知灼见。
另一个立法会选举应该聚焦的就是房屋问题。现时香港有20多万人因为经济原因、楼价原因,被迫居住在劏房陋室,这些都是贫无立锥之地的基层市民,他们在居住上没有选择,私楼租金负担不了,公屋上楼不知何年何月,他们是无力的一群,也是没有选择的一群。此外,还有大批居住在挤迫劣室的市民,期望可以早日改善居所。
落实解决房屋问题时间表
中联办主任骆惠宁与一众中联办官员早前落区探访基层市民,骆惠宁直言看到居民的环境“心情十分沉重”。卢新宁副主任探望租住不到20平方米劏房的家庭时,感叹:“让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长大,实在太对不起他们了。”这不但显示中央对香港基层的关心,更是对香港社会的一个提醒,发展是为了人民,香港不断发展,GDP不断提升的同时,基层市民的住屋却愈来愈差,劏房却愈来愈多,这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吗?
对于房屋问题,社会的共识一致,就是多拓地、快建屋。施政报告提出的北部都会区规划,提出的长远拓地建屋措施,无疑是着眼长远,为香港长远发展筹谋,但房屋问题已是火烧眼眉,除了长远规划外,还有没有其他短期的应急措施,可以多管齐下的拓地建屋?至于香港是否应该设定一个人均居住面积指标,并且为解决房屋订立时间表等?这些都是值得社会讨论。
完善选制的目的,就是为香港开启良政善治新篇章提供制度保障。经重组的立法会,行政立法配合,支持政府施政的问题已经解决,但同时,立法会议员作为香港治理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再如以往般一味反对,口号式的增拨资源、加大力度已经过时,立法会议员是治港者,就必须对治港有全盘的方略,就不同的“老大难”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善用及发挥自身的界别优势和网络,共同解决民生困局,这正是中央的期望,也是香港社会大众的盼望,这才是今届立法会最应该关注的焦点。
但同时,社会将过多焦点放在有多少非建制人士参选、有哪些人提名、立法会是否“清一色”等问题上,却明显是捉错用神。从现时报名的参选人来看,他们背景多元、立场多元、利益多元,代表社会不同界别的声音和诉求,试问又何来“清一色”?
至于所谓新选制缺乏竞争的说法更加经不起事实推敲。今次选举竞争程度较以往都要激烈,选委会界别参选人共同争夺40个议席,要当选必须拿出真本事。功能组别也面对历来最激烈的竞争,多个以往自动当选的议席都出现挑战者,鹿死谁手难以预料。至于20席的地区直选更是僧多粥少。所以,一些人对于新选制的无理指控,完全违反事实,根本不值一驳,也不应将精力放在这些问题上。
然则,今次立法会选举应该聚焦哪些方面?就是回归选举初心,回到民主为民生的正轨。香港当前最重要的不是政治问题,在完善选制之后,香港的政治问题基本上已经解决,在“爱国者治港”的原则下,以往的“泛政治化”也不复再。政治问题、政制问题再不是立法会焦点,现时的重点应是如何突破香港的民生困局,当中包括两大问题:一是扶贫,二是房屋。
尽快制定“精准扶贫”策略
香港扶贫委员会日前发表《2020年香港贫穷情况报告》,报告结果令人惊讶。最新一份施政报告指出,本年度社会福利的经常开支预算为1057亿元,超过教育成为政府支出最多的政策范畴;尽管政府近年扶贫力度有增无减,但实际效果却并不显着,本港去年贫穷人口高达165.3万,贫穷率达23.6%,较前年增加16.2万人,创自2009年有纪录以来新高。
在香港这个国际大都会、全球前列的富裕城市,竟然约4个港人中就有一个穷人,当中固然有疫情、“黑暴”等因素,但也表明以往“救济式”、“支援式”的扶贫方向,只能够产生短期作用,市民“复贫”、“返贫”的情况仍然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