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黄金机遇 推进创科发展

  中评社北京11月4日电/大公报评论道,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是中央赋予香港的任务和定位,更是香港未来发展能否取得突破的关键。近年来,中央不断推出支持香港创科发展政策,从扩大国家科技计划对港开放,到完善大型仪器设备对香港开放共享机制等等,而特区政府亦积极响应,推出了一系列配套及资金支持政策,可以说,香港科创迎来前所未有的黄金机遇。香港科创发展不仅仅是成就香港本身,还应站在更高的定位上,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央全方位支持香港发展

  香港近来不断传来与科创发展相关的好消息。昨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公布,香港科研人才表现亮眼共斩获6个奖项,其中香港中文大学“消化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于君团队主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相关肝癌自然史、发病机制、诊断和防治研究》,以及香港科技大学吴宏伟团队主导的《状态相关非饱和土本构关系及应用》项目均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是时隔两年后,香港科研人员再获得此项重大国家奖项,体现了中央对香港的重视,更体现了香港科研的强大实力,可以说是振奋人心。

  长期以来,香港科创都处于“不冷不热”的状态,偶而会有一些成就,但整体上是各自为政、各自努力,缺乏一个有力的全盘统筹。中央看到香港科创面临的一些制约,从更高层次对香港发展给予支持,不断完善支持香港创科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包括支持香港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及“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支持香港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科论坛等,助推香港和全球顶尖创新资源对接。“十四五”规划更将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纳入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从资金、政策,到人才培养、合作方式等等,可以说做到了“全覆盖”、“无死角”。

  例如,中央在三年前落实了内地科研资金过河,容许中央和地方财政科技计划对港开放。至今,科技部及内地省市已批出合共超过3.7亿元人民币,让本地大学及科研机构在港进行研发或建立实验室。此外,中央在两年前公布放宽人类遗传资源过境香港的限制,至今已有四间本地大学在内地的分支机构获科技部列为试点单位,可独立申请人类遗传资源出境来香港进行科研合作。

  不久前,中央有关部委更加宣布了多项新的惠港措施,加大力度支持香港的创科发展,业界深受鼓舞。包括扩大国家科技计划对港开放、容许香港青年学者申请国家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欢迎香港科技人士和专家加入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及进入国家科技专家库和奖励评审专家库、完善大型仪器设备对香港开放共享机制、深化内地与香港科技人文交流、支持香港参与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等等,这些政策极大地推动了香港科创发展。

  有多项创科相关的数字,足以反映本港的创科生态日趋蓬勃。例如,香港的本地研发总开支已由2014年的约167亿元上升至2019年的约263亿元,初创企业由2014年约1070间大幅增加至今年的约3800间,同期亦见证12家独角兽企业的诞生。创科业界的就业人数由2014年的约35500人增加至2019年的约44600人。

  另一方面,与科创相关的风险投资基金数目亦不断增大。在本港的投资由2014年约12亿元大幅上升至2020年超过100亿元。以数码港为例,由2020年9月至今年8月期间成功透过“数码港投资创业基金”向五间数码港初创企业包括Lynk、Rice Robotics、Dash Living、Hex Trust及GOGOX注资。而“数码港投资创业基金”成立至今,累计已批出约1.62亿港元予22个项目,并带动额外超过14.18亿港元共同投资,合共为初创企业带来超过15.8亿港元的投资金额。

  创科人员要有更大格局

  在中央支持及特区政府的努力下,香港科创成就日益显着,在一些与创科有关的国际排名上亦表现亮丽。其中,香港在2021年“世界数码竞争力排名”为居亚洲之首、世界第二,当中在“科技”方面的表现更被评为世界第一;另外,香港于美国塔夫茨大学弗莱彻学院于2020年发布的“数码智能指数”报告,位列全球排名第三,等等。

  与以往相比,香港如今展现出来的是令世人艳羡的科创发展势头。创科发展对于香港经济而言是内在需要,可促进香港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经过过去的发展,香港创科已有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香港社会对创科发展亦形成广泛共识。而今在中央政府的支持及香港特区政府的重视下,香港创科发展迎来黄金时期,香港创科界应抓住机会,再争佳绩。

  昨日公布的国家科学奖项,对香港科创界是新的肯定。然而,应当看到的是,香港创科仍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各界尤其是创科界应继续加强创科发展的顶层设计,持续优化有关政策环境和基础条件,建立健全“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加大创科人才培养力度,深化两地科教交流合作。更重要的是,要有更大的格局和胸怀,以己所长贡献国家所需,利用好“十四五”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争取在更短时间内获得更大的发展成就,为国家科技发展作出贡献。   中评社北京11月4日电/大公报评论道,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是中央赋予香港的任务和定位,更是香港未来发展能否取得突破的关键。近年来,中央不断推出支持香港创科发展政策,从扩大国家科技计划对港开放,到完善大型仪器设备对香港开放共享机制等等,而特区政府亦积极响应,推出了一系列配套及资金支持政策,可以说,香港科创迎来前所未有的黄金机遇。香港科创发展不仅仅是成就香港本身,还应站在更高的定位上,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央全方位支持香港发展

  香港近来不断传来与科创发展相关的好消息。昨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公布,香港科研人才表现亮眼共斩获6个奖项,其中香港中文大学“消化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于君团队主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相关肝癌自然史、发病机制、诊断和防治研究》,以及香港科技大学吴宏伟团队主导的《状态相关非饱和土本构关系及应用》项目均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是时隔两年后,香港科研人员再获得此项重大国家奖项,体现了中央对香港的重视,更体现了香港科研的强大实力,可以说是振奋人心。

  长期以来,香港科创都处于“不冷不热”的状态,偶而会有一些成就,但整体上是各自为政、各自努力,缺乏一个有力的全盘统筹。中央看到香港科创面临的一些制约,从更高层次对香港发展给予支持,不断完善支持香港创科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包括支持香港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及“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支持香港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科论坛等,助推香港和全球顶尖创新资源对接。“十四五”规划更将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纳入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从资金、政策,到人才培养、合作方式等等,可以说做到了“全覆盖”、“无死角”。

  例如,中央在三年前落实了内地科研资金过河,容许中央和地方财政科技计划对港开放。至今,科技部及内地省市已批出合共超过3.7亿元人民币,让本地大学及科研机构在港进行研发或建立实验室。此外,中央在两年前公布放宽人类遗传资源过境香港的限制,至今已有四间本地大学在内地的分支机构获科技部列为试点单位,可独立申请人类遗传资源出境来香港进行科研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