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台校何以创新两岸教育史?吴建华答中评

东莞台商子弟学校小学部副校长吴建华接受中评社的采访(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东莞12月7日电(记者 郭至君 卢哲)东莞台商子弟学校是大陆第一所台商子弟学校,这里专门招收台籍学生,学制、课程与台湾接轨,大陆和台湾共同承认学历,学生毕业后,可以返回台湾考大学,也可以用台湾学力测验的成绩申请入读大陆高校,是海峡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11月29日下午,中评青年东莞访问团来到这所学校参观,并与现小学部的吴建华副校长进行了深入交流,听他讲述20年来在台校扎根立业、发展创新的故事。吴建华副校长在专访中对中评社表示,自己有幸见证了东莞和台校2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期待未来借助《东莞方案》和学校的独特优势,培养更多“瞭解两岸,沟通两岸”的青年人才。以下是采访全文:

  中评社记者:我们知道,您在东莞台校已经服务了二十年,是什么吸引您留下并在台校扎根立业?

  吴建华:我是硕士班毕业就到东莞台校来工作了,这也是我第一次到中国大陆,年轻时,只是想着能不能到台湾以外的地方工作几年累积经验,然后就回去当老师或者考公务员。我记得20年前来这边之前,老师、同学都提醒我,东莞这边很危险,治安不好,环境脏乱,要我好自为之,但来到东莞之后,我发现很多事实跟他们提醒我的不一样,也没有那么落后。我在这里教学了20年,不管是人文或硬体建设,都可谓“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学校周边环境,每年改变很大,生活品质愈来愈好,连台校所在的小村庄都有百货商场、河湜及生态公园、商业街、体育馆、现代化传统市场等,更不用说市中心的改变。不管是经济发展还是文化环境,我有幸见证了东莞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

中评青年东莞访问团在东莞台校采访其小学部副校长吴建华(中评社图片)

  此外,台校很照顾台籍老师的生活起居,提供免费的住宿及三餐,可以实质存到较多的收入。早期台校甚至还有提供管家服务,因为台籍老师多半都是“单枪匹马”来到东莞发展,在他乡遇到台湾人,反而更有人亲土亲的感受,彼此就像自己的兄弟姊妹。不知不觉就这样在这里生活工作了20年。

  中评社记者:东莞台校是一所公益性的学校,创办至今汇集了很多人的“大爱”,您在台校服务的二十年间,有没有什么特别令您感动的故事?

  吴建华:我们是住宿学校,所以会有“从书桌到饭桌、从白天到黑夜、从教室到寝室”的一个情况,等于我们的教师、行政主管是全天候与孩子们在一起的,再加上台籍教师们都是背井离乡来到东莞,身边没有家人,所以很多人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的培养与教育中。因此我们会常在校园里听到学生们叫“校长爷爷、主任妈妈、园长妈妈、老师爸爸”等家人一般的称呼,这是令我非常感动的一个小细节。另外,我们是15年一贯学制的学校,因此学长姊与学弟妹之间的感情非常好,大家都有浓浓的台校人的认同感。他们毕业后在两岸各地都有发展,彼此都能相互协助。

  我们台校的董事长很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当学生和学生家庭遇到困难的时候,董事长都想尽办法援助,比如,我们非常重视学生的生命安危,曾将需要送回台湾就医的学生通过SOS专案紧急送回。另外,还协助经济困顿的台商家庭提供学费分期付款;协助病危家长返台就医;协助该家庭在校就学等等。总而言之,台校老师对学生的爱的故事非常多,数不胜数。

中评青年东莞访问团一行与东莞台校有关负责人合影(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记者:东莞台校是大陆成立最早,也是最大的台商子弟学校,在许多事务上也都开创了先例。东莞台校在大陆办校方面有哪些宝贵的经验可以分享?

  吴建华:东莞台校是台商在中国大陆创办的第一所台商子弟学校,台校的成立是两岸关系教育史上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协助家庭团圆,招商引资、筑巢引鳯。我们是捐资建校、公益办学、使用付费、盈亏自负、结余归公,所以校产为社会公共财产,这是学校所有制的创新。第二是任用台湾校长及教师,使用台湾教科书,课程及升学可两岸同步衔接。第三是首倡并获得两岸认可,在校内设立台湾地区的初中升高中会考考场和高中升大学学测考场,实现跨海峡两岸同步考试的创新。第四是首开台生用学力测验成绩申请入读中国大陆高等学校的先河,是台湾高中毕业生在大陆升学途径的创新。第五是设立生命力学习营地,开展超越自我的探索活动,进行生命伦理教育、生活教育、环保教育和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建立生命力教育体系的创新。第六是设立多个场域、大视野大作为的开展多种形式的传承与推广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两岸文化和民族认同,是德育工作的创新。

  我们学校的办校使命中有“助推文化交流、回馈社会公益”,因此在异地办学,除了发扬原居地的文化,也要适应及融入当地的文化。台校以文化交流及社会公益活动取得了当地人民对台校的认同与支持。东莞台校与东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会合作,以台校为平台,举办两岸合办的大、中、小、幼教育论坛;中、小、幼骨干教师和技职生培训;炎帝文化交流和回馈社会的公益活动等,是台校办大教育、大交流、大公益的学校功能创新。

“东莞台商子弟学校”这几个字是由海协会原会长汪道涵题写(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记者:贵校的成年礼颇具特色,且已延续多年,可否请您介绍一下学校遵照中华传统礼仪让学生们宣誓成年的背后有何考虑?未来学校还将如何更多地推广中华文化,让台籍学生感受两岸文化的同根同源?

  吴建华:我们是住宿学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非常重视。东莞台校实施成年礼已有快20年,这么长时间下来,也可以清楚看到校风的转变和学生行为明显的改变,这正是成年礼的影响。成年礼是一个古礼,他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代表了一个青年人的成长,经由仪典的鼓励,年轻的学子感觉到了他成长的一个过程,也瞭解到他即将面对的社会责任,这就是成长的过程。

  中国传统的社会,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成年礼成为一个分界线,对东莞台校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学生是从幼稚园入学,一直到高三毕业,十五年一贯的学校,经由成年礼的洗礼,高中部的学生尤其感受深刻,对高三而言,在成年礼之后,他会静下心来准备参加大学的入学考试。高二的成年礼让学生感受到了从那天起他已经是一个青年人,而不再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小孩子。承上启下,在愉快的学生活中,高中是一个分水的界线,从高一开始,学生会觉得他已经是一个青年人,不再是小孩子;而从这个时候开始,他马上的转变,是要面对高三准备考试的压力,这个是他高中生涯中最后阶段的一种历练,一种成长,去享受一个学生生活,在这个当中,除了考试的准备之外,德智体群美每一项都是重要的发展方向,自己的学习成长,待人接物的礼节,兄友弟恭的处世态度以及尊师重道,做好在高中阶段最后成长的准备。长此以往,我们高中部的稳定给初中部带来了良好的典范,也给小学部形成一个重要的标准行为模式。兄友弟恭,上行下效,为东莞台校的教育树立了良好的行为规范,我想,这也是叶董事长当年大力拜托,要求我协助规划成年礼的主要原因与背景。   培养具有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气质的台商新世代,是东莞台校强调的教育目标,主要通过“中华仪礼”的教育,让孩子在充满仪式感的活动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在学前阶段我们的学生就已开始亲炙中华气息,我们规划了24个节气生活课程,让幼儿跟着四季生活与学习,通过四季庆典(春之颂、夏之舞、秋之歌、冬之韵)的文化活动,以及敬师、母亲节庆祝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节气美学,培养其知足惜福感恩的情操及良好品德。另外,我们还规划吟唐诗、三字经、弟子规,学茶艺课程、水写书法课程,办理入学礼暨开笔礼,藉以弘扬中华文化精髓。

  在小学阶段,我们的学生学习中华艺文,布置中华文化情境,打造唐诗连廊、古韵校园;开设古筝、二胡才艺课程,成立民乐团;透过唐诗背诵、读经活动,提高中华文化素养;办理家族日活动,培养学生中华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学习兄友弟恭、互信互爱,发挥家族团结精神;组训八佾舞,于成年礼、秋祭大典,慎终追远,为中华先圣先贤献舞。

  在中学阶段,我们的学生承继中华伦理。通过举办诗歌朗诵、闹元宵猜灯谜活动,感受中华文化诗词文字之美;带学生们去山东、山西、北京、陕西、湖南等地毕业旅行或教育旅行;举行高二成年礼大典,孩子身穿明制儒生长袍,跪拜双亲、接受师长祝福、嘉宾授冠,以“三加”仪式行佩冠礼,宣誓长大成人,培养台商子弟的中华文化素养。   中评社记者:贵校毕业生既有升学到大陆高校,也有升学到台湾高校就读的。您认为,未来贵校应如何把握自身的特殊优势,培养更多“瞭解两岸,沟通两岸”的青年人才?

  吴建华:首先,我们台校也聘用了一部分陆籍科任教师、生活辅导老师、职员工。透过他们,我们能更瞭解当地人民的思维与生活习惯,他们也协助台籍师生融入当地,有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第二,我们也定期到大陆学校参访交流,也欢迎大陆学校到台校交流。学校也经常组织企业参访及研学活动,让他们多接触当地的风土民情。第三,台校除了拥有用台湾高考成绩同时申请两岸大学的优势之外,还受到两岸学费补助——台湾一学期是3954元人民币,大陆则是1750元人民币,共5704元人民币。另外,就读台校可创造最大的人脉关系。中学之前,会认识很多台商社群,将来若回到台湾也不会陌生。大学之后,则可以选择在大陆大学就读,与大陆社群建立良好关系,这样既可瞭解台湾,又可瞭解大陆,同时拥有两岸的人脉资源。

  中评社记者:我们知道,贵校的最大特色是实行台湾地区的中小学教育制度,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需相辅相成。请问如何让在东莞成长的台湾青少年,既能适应台湾的教育制度,也能适应东莞以及大陆本地社会环境,获得更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吴建华:事实上,现在大陆居民的经济条件不比台商差,相对来说,学生没有过去的优越感,更愿意融入当地。另外,我们学校的孩子父母多是两岸婚姻,占到7成,学生没有台湾的成长经验,学校为了让他们与台湾有更多连接,每周安排上一堂闽南语课,增加对台湾文化的认识。还有就是,台商家庭现在多半住在住宅区,与过去住在工厂与世隔绝的孤岛环境不同,他们跟社区的孩子多半会有互动,对他们融入社区也有较大的帮助。此外,台校会安排学生们参访当地及台资企业,办理研学活动,与大陆及国际学校交流,参加两岸的各类比赛,包括篮球、游泳、科技、科学、音乐、美术等,全方位深入互动。   中评社记者:《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总体方案》提出要“携手共建两岸交流合作美好家园”,请问《东莞方案》给贵校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怎么样的机遇?贵校将如何用好《东莞方案》,让在莞学习成长的台湾青少年更好地参与两岸交流合作、融合发展?

  吴建华:总体来看,我认为,现在越来越多的台商子女和台胞希望留在大陆工作,有一些职业有特殊性,在大陆就业有困难,比如中小学教师这个部分。期待未来看到更多方案的细节,让学校和台商子女在这里有更好的发展。

  中评青年东莞访问团于11月28日至30日赴东莞参访报导,行程包括拜访东莞市台港澳事务局、东莞市发改委,参观东莞市台协、东莞理工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东莞台商子弟学校、台心医院、台商大厦、台达电子(东莞)有限公司、东莞徐记食品有限公司并采访有关负责人,以及举办“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的实践与机遇”座谈会。

  中评青年东莞访问团由中评社的七位青年团员共同组成,访问团团长为中评社助理总编辑兼采访主任、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助理林艶,访问团成员包括:中评社助理总编辑兼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中评社编委兼研究部主任束沐、中评社新媒体主任高映竹、中评社港澳部副主任卢哲、中评社记者段晓鲁、陆文煜。

东莞台商子弟学校小学部副校长吴建华接受中评社的采访(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东莞12月7日电(记者 郭至君 卢哲)东莞台商子弟学校是大陆第一所台商子弟学校,这里专门招收台籍学生,学制、课程与台湾接轨,大陆和台湾共同承认学历,学生毕业后,可以返回台湾考大学,也可以用台湾学力测验的成绩申请入读大陆高校,是海峡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11月29日下午,中评青年东莞访问团来到这所学校参观,并与现小学部的吴建华副校长进行了深入交流,听他讲述20年来在台校扎根立业、发展创新的故事。吴建华副校长在专访中对中评社表示,自己有幸见证了东莞和台校2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期待未来借助《东莞方案》和学校的独特优势,培养更多“瞭解两岸,沟通两岸”的青年人才。以下是采访全文:

  中评社记者:我们知道,您在东莞台校已经服务了二十年,是什么吸引您留下并在台校扎根立业?

  吴建华:我是硕士班毕业就到东莞台校来工作了,这也是我第一次到中国大陆,年轻时,只是想着能不能到台湾以外的地方工作几年累积经验,然后就回去当老师或者考公务员。我记得20年前来这边之前,老师、同学都提醒我,东莞这边很危险,治安不好,环境脏乱,要我好自为之,但来到东莞之后,我发现很多事实跟他们提醒我的不一样,也没有那么落后。我在这里教学了20年,不管是人文或硬体建设,都可谓“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学校周边环境,每年改变很大,生活品质愈来愈好,连台校所在的小村庄都有百货商场、河湜及生态公园、商业街、体育馆、现代化传统市场等,更不用说市中心的改变。不管是经济发展还是文化环境,我有幸见证了东莞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