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完整“科创生态圈”的障碍何在?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上任之初已订下目标,即在本届政府任期结束前把本地研发总开支倍升至每年约450亿元,即该等开支相对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研发开支比率)由0.73%增加至1.5%。然而,2015至2018年,本地研发总开支占本地GDP比例一直徘徊在0.8%左右,而2019年最新的数字亦只微升到0.92%。按目前的增长速率推算,2022年是很难达到1.5%的预期目标。
不仅研发资金总额少,更重要的是,政府与私营机构比例也极不健康。与世界其他科创成功地区比较,英国研发资金的公私营比例约为3:7,而新加坡为4:6,香港则为6:4。在大湾区城市中科研资金投入排名第一的深圳市,2019年“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高达1328亿元人民币,占本地生产总值的4.9%,经费总额是香港同年本地研发总开支5倍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深圳超过90%的科研资金投入来自企业,只有少于一成的资金来自政府。
私营机构研发投入太少
深圳的华为、腾讯、大疆等大型企业投入巨额科创资金,香港又有哪家企业会投入大额的科研资金?企业不愿投入,光靠政府的资金或大学的资金,这无法真正形成健康的“科创生态圈”,也难以真正激活民间的科研活力。特区政府不是没有看到问题所在,本届政府上任后推出一项扣税计划。为合资格研发开支提供两级制的额外税务扣减。企业就“合资格研发活动”支付给“指定本地研究机构”的款项和企业的合资格研发开支总额的首200万元可获300%税务扣减,余额亦可获200%扣减,有关的额外扣税金额不设上限,并适用于所有企业,扣减幅度较很多其他经济体更大。这一政策目的是要提供诱因,以鼓励更多企业在香港进行研发工作。然而成效如何?就2018/19年度,税务局接获110宗有关科研扣税申请,涉及的扣税开支总额刚过18亿元。这一结果,不能说没有作用,但作用并不明显。
此外,为了协助企业吸引研发人才,政府透过研究员计划和博士专才库为合资格企业提供资助以聘请研究人员从事研发工作。现时,每名博士后专才的最高每月津贴额为32000元。截至2020年2月底,研究员计划批准近4800宗申请,涉及资助总额约12亿8000万元;博士专才库亦已批出近920宗申请,涉及资助总额约5亿3000万元。由2020年3月起,两项计划的资助范围进一步扩大至全港所有进行研发活动的科技公司。相较于扣税,这一举措的成效显然更为明显,但仍无法真正改变企业的研发投入总体情况。
私营企业不愿意投入,与香港当前产业结构现实密不可分。不论是扣税或资助科研人才项目,所能发挥出来的作用仍然是缓慢及有限的。政府可以考虑采取更直接的举措,例如引入大型科技企业在本港直接设立研发中心,一方面推动本港的科研氛围,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私人机构对创新技术的需求,带动香港的技术转移和商品化,促进本地创科产业发展。
须推动研究成果产业化
另一方面,香港研发投入数额不断增加,很大一部分是政府通过对大学资助的方式体现。本港各大学学术成就卓越,但正如学者所指出的,学术界欠缺诱因,以透过产品创新及产业化将研究转化为社会及经济影响力。现时大学体制中,评核关键绩效指标(KPI)的机制偏重学术人员的“研究成果”多于实际社会影响。此外,推动卓越科研成就需要更多跨学系及跨院校的合作。
因此,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可考虑进一步优化现时评核大学表现机制偏重论文发表的问题,引导学者重新将学术重点放到研究所带来之深远影响。此外,
正如团结香港基金的一项研究所指出的,为了让香港科研机制与国际接轨,应当考虑整合科研拨款,例如由研究资助局(RGC)发放,并在现时供大学自行运用的机构拨款过程中,加重项目为本和竞争元素的比重。
特区政府在推动创科方面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上月底在出席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论坛暨香港中文大学大湾区发展成果研讨会时表示,会继续探索有利各项创新要素进一步跨境流动的措施,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建设高水平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政府的投入必不可少,但如何能扩大私营机构的投入,以及优化大学的研发评核导向,应是未来思考的重点。唯有做好这两点,才能建立一个完整的“科创生态圈”。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上任之初已订下目标,即在本届政府任期结束前把本地研发总开支倍升至每年约450亿元,即该等开支相对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研发开支比率)由0.73%增加至1.5%。然而,2015至2018年,本地研发总开支占本地GDP比例一直徘徊在0.8%左右,而2019年最新的数字亦只微升到0.92%。按目前的增长速率推算,2022年是很难达到1.5%的预期目标。
不仅研发资金总额少,更重要的是,政府与私营机构比例也极不健康。与世界其他科创成功地区比较,英国研发资金的公私营比例约为3:7,而新加坡为4:6,香港则为6:4。在大湾区城市中科研资金投入排名第一的深圳市,2019年“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高达1328亿元人民币,占本地生产总值的4.9%,经费总额是香港同年本地研发总开支5倍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深圳超过90%的科研资金投入来自企业,只有少于一成的资金来自政府。
私营机构研发投入太少
深圳的华为、腾讯、大疆等大型企业投入巨额科创资金,香港又有哪家企业会投入大额的科研资金?企业不愿投入,光靠政府的资金或大学的资金,这无法真正形成健康的“科创生态圈”,也难以真正激活民间的科研活力。特区政府不是没有看到问题所在,本届政府上任后推出一项扣税计划。为合资格研发开支提供两级制的额外税务扣减。企业就“合资格研发活动”支付给“指定本地研究机构”的款项和企业的合资格研发开支总额的首200万元可获300%税务扣减,余额亦可获200%扣减,有关的额外扣税金额不设上限,并适用于所有企业,扣减幅度较很多其他经济体更大。这一政策目的是要提供诱因,以鼓励更多企业在香港进行研发工作。然而成效如何?就2018/19年度,税务局接获110宗有关科研扣税申请,涉及的扣税开支总额刚过18亿元。这一结果,不能说没有作用,但作用并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