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市道持续向好还须靠通关

  中评社香港9月23日电/香港商报评论说,疫下市民坐困愁城,难得中秋冲喜一番。今年中秋特别不一样,这已是疫情以来第二个中秋,但跟去年有所不同,当时4人限聚令尚在生效,惟现在食肆已放宽至最多12人一枱,加上有消费券提振需求,过去两日市面尽见人头涌涌,商户旺丁又旺财,举目所见根本不觉疫情困扰。

  这一切,当然归功于香港抗疫有方,是故有条件放宽限制措施,市民亦可安心外出消费消遣。试想,若未能“清零”,市道哪能这么热闹!病毒肆虐令人提心吊胆,更莫说一旦再次停市停工,届时还有多少消费热情以至购买力可言了。市民上月经已收到首轮消费券,次轮消费券下月亦将发出,也令留港报复式消费热上加热。值得留意的是,消费券并无严重推高通胀,统计处日前发布的8月份CPI仅按年升1.6%,基本通胀亦仅1.2%,显示物价涨幅温和、并未特别蚕食市民购买力,即消费券的益处都好大程度落入市民口袋。而且政府对业界的持续支援,近日并延长3项贷款担保计划的时限6 个月,包括“中小企融资担保计划”、“预先批核还息不还本计划”及“百分百担保个人特惠贷款计划”,都有助业界撑过疫下寒冬,挺到春天重来。
 
  评论说,然有谓长贫难顾,目前消费好景实非雨露均沾,当中尤以旅游相关行业最惨。所以,要市道持续复苏,归根究底还须靠重新通关,特别是与内地早日通关。环顾世界,愈来愈多地方已急不及待重启口岸,甚至容许已接种疫苗者免检疫入境。相关做法有个前提,就是本地疫苗普及率必须足够高,否则无法保障人民性命安全。香港迄今接种率仅约65%,打齐两针的比率只约60%,条件尚未充分,更莫说长者接种率低至一成多。而且,在变种病毒肆虐下,单靠疫苗并不能够筑好免疫屏障,就以不少重启口岸的地方均迎来新的疫情高峰;所以,除确保入境者已受疫苗保护外,针对与疫情受控的地方互相通关,肯定是个更保险、更稳妥的做法。

  内地无疑是香港争取通关的最优先需要。尽管不同省市偶有零星爆发,但悉数皆能短时间内受控,反映内地管控疫情得宜,截至去周六不单已有78%人口接种疫苗, “健康码”政策亦有效管理人流及防范病毒传开。毫无疑问,香港与内地通关的话,所面对的输入风险相当之低。再者,香港和内地的经贸关系最为密切,旅游业对内地的依存度更非常高,疫前内地旅客来港人数便高占整体近八成之多,内地客在港消费开支亦同样占了所有旅客近八成。也就是说,单单开放内地客来港,已够好大程度恢复本地旅业的生意与活力,亦不虞对香港的疫情防控带来什么威胁。对比开放其他口岸,与内地通关绝对“高回报、低风险”。事实上,自“回港易”实施以来,多逾20万名从内地返港人士之中并无一人确诊,反之从机场抵港的海外输入个案,则几乎是无日无之,两组数据充分说明了不同口岸的风险差别。

  评论说,所以,香港必须继续坚持“清零”、坚持“谷针”,并为两地通关创造更好条件,唯有如此,才最能保障市民生命安全,同时最有利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复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