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做好定向招生,培养地方急需人才

  中评社北京6月27日电/据新京报报道,按各地的实际需要来“定制”培养计划,解决了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两张皮”的问题。

  随着各地进入高考志愿填报阶段,一批新的定向招生培养计划也出炉了。

  今年,教育部开始实施“优师计划”。湖南、广西、河北等省份都于近日向本省考生发布了实施“优师计划”的定向招生信息。此外,浙江方面也印发了《关于开展2021年基层卫生人才定向培养工作的通知》,明确定向招生临床医学、中医学、护理学等专业。

  众所周知,经学校正式录取并已签订定向就业协议的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等,将由地方财政安排补助资金。这也是每年考生、家长和社会舆论,对新的定向培养计划的关注点所在。

  “免费”当然是各类定向培养计划的特征之一,但其意义绝不只是给学生提供免费上大学的机会,而是以此为急需人才的地方和部门培养一批优秀人才,也吸引一批优秀考生报考。

  定向招生培养计划,简言之就是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的计划。在人才就业市场化背景下,各地采取的带有计划性质的招生、培养计划,有利于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融入到培养方案中,为地方和相关部门精准培养人才。

  从此次部分省份的定向培养计划招生专业看,多与国家和地方的“十四五”发展规划吻合。如国家“优师计划”,目的就是为乡村振兴培养所需的乡村教师。

  定向培养计划,也可以理解为“订单培养”,即按用人单位的需要“定制”培养计划,解决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两张皮”的问题。

  于用人单位而言,定向培养,可以获得高素质的新员工,缩短员工成长周期;于高校而言,则可推进产教融合,加强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对学生来说,会有更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在报考时就明确今后的职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