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深度:陈伟谈两岸合作办学成果

东莞理工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院长陈伟接受中评青年东莞访问团的专访(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东莞12月5日电(记者 郭至君 卢哲)东莞理工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是广东省首个两岸高校合作项目,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独具特色,是两岸合作办学的典型成果。日前,中评青年东莞访问团一行到访东莞理工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并专访了院长陈伟。陈伟向中评青年东莞访问团成员们详细地介绍了该院创办八年多以来实行两岸合作办学,引进台湾教师,连接两岸工程教育系统后达成的诸多成果,也提到了未来学院会如何进一步培养打造企业所需的人工智能人才。他表示,粤台产业科技学院在两岸合作办学中有着典型意义,在办学的整个过程当中,始终致力于两岸的人才交流、文化交流、学术交流和科技交流,搭建起两岸交流融合的平台。陈伟也期待在国家同意和批覆《东莞方案》之后,政府能够帮助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大推动力,迎来莞台合作的“第二个春天”。

  以下是专访全文:

  中评社记者:我们知道,粤台产业科技学院是广东省高校与台湾高校首个合作办学项目,请问目前两岸合作办学取得了哪些成果?台方合作高校有何评价?赴台学习的学生普遍反映的收获和成果有哪些?

  陈伟:东莞理工学院是一个地方院校,有32年左右的办学历史。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粤港澳台合作一直也是广东省在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当中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其中,东莞是敢为人先的一个地方,我们作为一所年轻的大学,认为扛起两岸的高校合作交流有它内在的意义所在。2015年,东莞理工率先开展了第一个的两岸合作交流项目,有非常典型的意义,其中也有几项大胆的举措。比如,我们是首家二级学院来承接粤台合作办学项目,这在国内当时是比较早的,最关键的是,我们把台湾高校的老师引进来,作为我们学院的教育教学的管理和骨干队伍,是全国其他地方比较少的。

东莞理工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院长陈伟接受中评青年东莞访问团的专访(中评社图片)

  谈及成果,第一是我们把台湾的工程教育理念通过一支台湾全职教师队伍,系统性地引入到我们的传统大陆的工程教育系统中来。第二是我们把国际的工程教育教学的方法通过一些手段引入到我们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来,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我们从办学到现在也才8年多时间,这当中我们抓住了几个工程教学的关键点,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的这样一个原则,强化实践教学,取得很多成果。比较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是我们2020届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的蔡旭东同学,他在2021年荣获了全球知名的德国红点设计奖。我们的学生在国内的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赛中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另外,我们的学生毕业后走向世界,目前已经培养了7个博士,包括香港大学、悉尼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这样的顶尖大学,应该说,我们用我们自己独特的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了不一样的人才培养结果。

  我们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也表现出了非常惊人的成果,有的学生在大学就读期间,就自主创业并通过网上众筹筹集了超千万元人民币的资金,实现了硬科技创业,目前已经小有成果。而且,我们还有很多的学生在典型龙头企业,包括抖音、华为、腾讯、网易就业。应该说,从社会评价和学生家长的认同来看,我们学院都获得了较好的反馈。回顾这八年,粤台学院基本上实现了从无形到有形再到定型的发展,并正逐渐成为一个合作办学的典范。我认为,这样的合作办学超越了办学本身,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两岸的教学交融,我们在办学的整个过程当中,始终致力于两岸的人才交流、文化交流、学术交流和科技交流,这是我们的使命。

  可以说,台湾企业天生对于粤台合作办学有很大的热情,台湾企业捐资、捐设备、提供奖学金、提供项目化课程、提供人才资源等,都给我们办学提供了很大帮助。我们与在地的很多家台企都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另外,通过“一对N”的模式,把台湾合作高校当中最优势的专业跟我们学生的专业进行对口,衔接两岸的工程教育教学理念,把学生团队式的编组,用不同专业的组合到台湾合作高校当中去进行项目化的学习和提升,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很大帮助。负责任的说,我们的学生到台湾去交流有着极高的认同度,台湾合作高校的老师和学生们也对我们有很高的评价和广泛的赞誉。

  总的来说,做这样一种两岸合作办学的工作特别有意义,我们的学生对学院都有很强烈的归属感,我们这里独特的教学环境和教育经历使学生们的内在动力得到了激发,他们的收获也超出自身的想象。

东莞理工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院长陈伟介绍优秀的学院毕业生(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记者:台籍教师云集是粤台产业科技学院的独特优势,请问近年来学院为在校台籍教职人员在落实同等待遇、职称评定、科研成果申报与应用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如何通过台籍教师引入台湾地区教学、科研理念,让学院发展得更好、人才培养得更好?

  陈伟:是非常有特色的。首先,在引进台湾教师这方面,学校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都是走的“绿色通道”,主要从我们教学保障、教学条件要求方面来做工作。而且从去年开始,我们在对台湾老师的引进、管理、培育、使用、服务都全部交由粤台学院来管理,这在全国是首例。我们学院已经有60多位台湾老师,全部都是教授、博士,形成了集聚效应,他们之间也可以相互瞭解、相互熟悉、相互适应我们的环境,促进他们个性力量的发挥。

  事实上,八年以来,这个过程可谓艰难。因为从最开始来讲,台湾老师对大陆的政策、管理模式、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有极大的不适应,我们通过不断跟台湾老师沟通,不断改变自己的管理模式和体制机制,和他们“双向奔赴”,为其营造了非常好的适应政策和工作、生活的环境。比如,我们为台湾老师制定了比较优厚的薪资待遇,并且逐年改进,从去年开始还为在台湾老师提供“安家费”,在台湾老师原有工资体系的基础上,待遇再提高。另外,我们对台湾老师会经常性地开展交流沟通,当他们遇到一些教学生活上的问题时,我们都会耐心地进行疏导,消除各类隔阂,让台湾老师更好的融入到我们这个团队里面。此外,当地政府相关部门也对台湾老师有很多帮助,使得他们非常乐意在学院这样一个环境当中工作发展,这也是粤台学院能够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面形成自身独特模式,实现良好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基础。

  此外,在科研方面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在台湾老师的引进和交流过程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就是希望把台湾一些领域的成果尽可能地带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甚至产业中去。我们与省、市相关一些部门也做了各种工作,希望通过各种立项,通过各种平台把产学研的工作向前推进。

中评青年东莞访问团一行与院长陈伟合影(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记者:《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总体方案》前不久正式发布,您认为这份方案为贵院未来发展带来了怎样的机遇?《东莞方案》里提到要“推动台资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在东莞开展产学研合作”。请问院长,贵院未来在这方面有什么计划?

  陈伟:当听到这个消息时,我们校长说:“粤台学院的第二个春天就要到来了”,我非常认同校长的判断。粤台学院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又迎来一个新的春天。莞台合作示范区的建设一定会给我们办学带来重大的机遇。我觉得,国家对莞台合作寄予厚望,而且政策都是实实在在的,对台湾教师有着极大的鼓舞,我们期待这些政策很快会落地到东莞,这对于台湾老师从心理上对大陆的认同感、归属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在莞台合作当中,我非常期待企业跟高校的深度融合。我前不久去欧洲考察,看到,在产教融合的政策背景下,只靠企业与高校自发的内生动力去衔接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力量不足,这方面还需要政府的推动力。

  粤台学院在办学的这个过程当中发现,台湾的企业对于高等院校的科研人才服务的衔接是有强烈需求的,而且台企对于高等学校办学的这种热情也是有的,它们愿意捐资、捐设备,甚至参与一些教育教学的过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东莞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正在逐渐的提升,从简单粗放的劳动密集型开始向数字化转型,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也更进一步了。对此,我们学院把我们跟企业的人才培养进行衔接,缩短人才到企业中的调整期和适应期,缩短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期,加大高校走进企业的强度,在这一点上,未来如果能有政府的推动,这个力量就会更强。

  另外,在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方面,我们也需要政府政策的推动力,如果政府对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有更进一步、更细化的政策支持,对于未来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落地会更有成效。   中评社记者:贵院近年也新开设了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可否请您详细介绍一下这个专业将如何培养两岸联动的高科技人才?

  陈伟:你这个问题非常切合现实。东莞是一个全球的制造业中心,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制造业一定会面临产业升级的要求。这既是对新环境的适应——比如对于人力资源的依赖度要下降,对于产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的趋势的要求。所以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面,一定是高校适应产业和区域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

  粤台学院在东莞理工学院是率先用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招生的,我们将传统的智能制造——机械设计和自动化两个专业合在一起,在当中加入了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的元素,让我们培养的人才适应产业的发展。比如说,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到传统产业的过程当中的一些课程,这主要是针对目前整个粤港澳区域的人才需求。因为从数字化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来看,传统企业的数字化升级一定是要逐渐完成的。除了传统的制造业,其实各种业态,包括金融服务、电商领域,全部在走智能制造方向。数字化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在人才需求方面,从传统的专业属性来讲,必须具有以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人工智能等为底层技术的专业能力,才能去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需求。我们采取产产教融合、工学交替,把企业的真实的项目需求拿到课程中来,让同学们在课程当中去学习深化。

  粤台学院使同学们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目标要求,有不同的成果去体现,实现了层级化的能力提升和项目化的接地接轨企业的人才培养。所以,我们人才培养表现出自己的特色,会在企业当中得到比较高的认同度。另外,我们这几年学生就业、升学情况都相当理想,他们在申报国外高水平大学的时候,高校不光看GPA、平均分,还注重实践成果,所以我们有些学生很快就被录取。   中评社记者:刚才院长提到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这个也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但目前高水平的人工智能人才仍然相对稀缺。请问未来贵院将会如何用好自身优势为东莞乃至大湾区培养并输送相关人才?

  陈伟: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其实,我们现在面临人工智能对传统产业和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变革期。现在围绕人工智能这个话题讲的非常多,讨论的问题也非常多,它在不断的变化。所以我想人工智能未来是在各行各业当中是人才的基础能力。如果把人工智能分解,还有一个更基础的能力就是数理能力,所以我们在围绕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首先是强化学生的数理能力,再强化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力。东莞理工学院是一个应用研究型大学,具有为区域企业产业培养人才的办学定位,所以我们从人才培养的定位上面,更多的去强化在人工智能领域中的应用的能力。

  在我们粤台学院的培养过程中,坚持做这样一件事情,就是与龙头企业更深度的合作。因为龙头企业代表了一个产业和发展的前沿,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们也要服务于这种专精特新,这也是按照国家战略来走的。所以,我们跟西门子、腾讯、商汤这些人工智能领域当中的龙头企业合作,然后抓住区域当中的一些专精特新企业。放眼珠三角企业,我们是抓住龙头企业前沿,抓住专精特新主体,把他们的项目、科学家、工程师甚至关于人才认定的标准体系引进来。

  对此,我们有个创新的举措,最近东莞理工学院组织了一个工程教育的综合能力的工作计划,我们把工程能力的评价加入了项目化课程评价的综合观测来实现对人才的综合评价,同时把腾讯、西门子这种公认的、有全球化、国际化背书的认证体系或者是国家工信部认证体系揉到我们的人才评价体系中来,实现我们对人才的培养。这样,我们的人才一方面经过实践的锻炼,一方面有权威的认证体系背书,使得我们的人才到产业当中去的时候就会有比较高的认同度。   中评社记者:我们瞭解到贵院曾在2017年为台湾高校学生来莞实习搭建了重要平台,开创了台湾青年来莞长时间实习的先河。能否请院长介绍一下,目前台生来莞实习机制取得了哪些成果?下一步将会如何发挥两岸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优势,更好地做好台湾学生到东莞实习的工作?

  陈伟:当时触发的意愿其实是不经意的,因为我们的学生去到台湾以后,有一部分台湾学生就会自然跟我们的学生形成交融和交流,他们就萌发了到大陆来实习的愿望。其实在台湾的工程教育过程当中,他们一定会强化学生的实习,而一般在大学过程中有一年左右的实习时间,那么大陆一定是他们可选择的重要目的地。但是从以前的情况来看,台湾学生到大陆来实习没有平台,那个时候粤台学院就站出来了,因为我们比较理解台湾高校让学生到大陆的企业实习来的教学安排、计划安排、目的,从高校与高校之间的理解度来看,粤台学院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更深一些。

  此外,我们对在地企业的一些基本情况也比较瞭解,应该说,我们是把原有的台湾学生来大陆实习就业的渠道拓宽了,也把服务做得更完善了,还增加了信任度。因为台湾学生来到大陆的时候,台湾高校也有一些担心,比如到这边企业实习是一个什么状态?未来发展怎么样?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承载着几个关键的角色。这几年经过疫情台湾实习生有一些回流情况,但从东莞台资企业的角度来看,其实他们对台湾学生的留用愿望是非常强烈的,他们非常希望有一批台湾学生能够在这里,当然也希望我们粤台的学生能够进入到他们企业去,因为他们毕竟跟台湾老师有一个深度的交流,能够深刻理解台湾的一些文化和行为方式,而台湾本土的学生过来对他们来说更加有亲近感。我们希望未来对于台湾学生来大陆交流应该有更好的具体的政策支持,满足更多企业的需求。

东莞理工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院长陈伟接受中评青年东莞访问团的专访(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东莞12月5日电(记者 郭至君 卢哲)东莞理工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是广东省首个两岸高校合作项目,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独具特色,是两岸合作办学的典型成果。日前,中评青年东莞访问团一行到访东莞理工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并专访了院长陈伟。陈伟向中评青年东莞访问团成员们详细地介绍了该院创办八年多以来实行两岸合作办学,引进台湾教师,连接两岸工程教育系统后达成的诸多成果,也提到了未来学院会如何进一步培养打造企业所需的人工智能人才。他表示,粤台产业科技学院在两岸合作办学中有着典型意义,在办学的整个过程当中,始终致力于两岸的人才交流、文化交流、学术交流和科技交流,搭建起两岸交流融合的平台。陈伟也期待在国家同意和批覆《东莞方案》之后,政府能够帮助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大推动力,迎来莞台合作的“第二个春天”。

  以下是专访全文:

  中评社记者:我们知道,粤台产业科技学院是广东省高校与台湾高校首个合作办学项目,请问目前两岸合作办学取得了哪些成果?台方合作高校有何评价?赴台学习的学生普遍反映的收获和成果有哪些?

  陈伟:东莞理工学院是一个地方院校,有32年左右的办学历史。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粤港澳台合作一直也是广东省在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当中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其中,东莞是敢为人先的一个地方,我们作为一所年轻的大学,认为扛起两岸的高校合作交流有它内在的意义所在。2015年,东莞理工率先开展了第一个的两岸合作交流项目,有非常典型的意义,其中也有几项大胆的举措。比如,我们是首家二级学院来承接粤台合作办学项目,这在国内当时是比较早的,最关键的是,我们把台湾高校的老师引进来,作为我们学院的教育教学的管理和骨干队伍,是全国其他地方比较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