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权:大罢免是赖“清障三部曲”之一?

  中评社香港7月21日电/澳门新华澳报19日发表富权文章:“大罢免”是赖清德“清障三部曲”之一?以下为文章内容。

  台湾地区“中选会”昨日举行委员会议,审查通过第十一届“立法委员”新北市第十一选举区罗明才、台中市第二选举区颜宽恒、台中市第三选举区杨琼璎、台中市第八选举区江启臣、新竹县第二选举区林思铭的“罢免案”宣告成立,并决议五件“罢免案”定于八月二十三日举行投票。
  
  至此,由民进党及其侧翼团体发动的对中国国民党“立委”及原民众党籍新竹市长的“大罢免”,凡是能够进入第二阶段连署的,全部都成立成案,进入第三阶段投票。
  
  最初人们研判民进党及其侧翼团体发动“大罢免”的目的,是不忿在“二零二四”大选中,赖清德虽然以少数优势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但民进党获得的“立委”议席未能过半,从而无法达成“完全执政”。而且虽然中国国民党所获议席比民进党仅多一席,但在民众党党团合作下,掌握过半议席,从而让民进党当局的各种议案在“立法院”遭到狙击而挫败,因而要透过发动“大罢免”,“罢免”掉国民党较多席“立委”,然后透过“立委”补选,争取让民进党提名的候选人当选,从而形成“绿肥蓝瘦”的态势,夺回对“立法院”的控制权。
  
  而民进党“立法院”党团总召柯建铭,更是搭上个人私心,喊出“大罢免,大成功”的口号,希望能够将大部分国民党“立委”“罢免”掉,民进党透过“立委”补选达成“立法院”朝野议席“此消彼长”,再拉拢民众党“立委”中的动摇分子,使得手中可以掌握的议席,能够达成改选“立法院长”的法定人数,从而拉下韩国瑜,自己趁势当上梦寐以求的“立法院长”。
  
  对此,赖清德曾经有所顾忌。一方面,他虽然也兼任民进党主席,但毕竟在“宪制”理论上是“全民领导人”,因而不宜深度介入政党之争;另一方面,“罢免”固然是民主制度的设计,但如此大规模、大面积的“罢免”,却不符民主政治的常态,而且极为容易拉高政党对决的“仇恨度”,对“少数领导人”的管治不利。
  
  但后来事态的发展,却让赖清德转变态度。一方面,想不到罢团的第一及第二阶段连署进展顺利,竟然让三十一席国民党“立委”可以进入“罢免”的第三阶段投票,而国民党进行反制的“以罢制罢”却是在第二阶段连署时吃了“零鸡蛋”,这让赖清德认为“有利可图”,再加上曹兴诚、沈伯洋等“台独”顽固分子对其大力煽动,因而赖清德决定全力支持“大罢免”,除了是对民进党下达组织命令之外,其本人更是“身体力行”地进行“团结十讲”,催谷“大罢免”的火势。
  
  另一方面,更是让赖清德事前意想不到的是,国民党的“以罢制罢”不但犯了轻敌的战略错误,而且在战术上更是犯了“自杀式”的错误,有部分青年军在收集“罢免”民进党“立委”连署书的过程中,没有像民进党及其侧翼罢团那样,在街头收取一张一张的连署书,而是照抄国民党员名册,除了是涉嫌触犯“伪造文书罪”之外,更闹出了“死人连署”的丑闻。由民进党当局掌控的检调机构,紧紧抓住这个“难得机会”,先后搜索了国民党的台南、高雄、台中、新北、基隆、台北、屏东等地方党部,并拘捕及起诉了多名包括党部主委在内的党工。
     这就让赖清德看到有“巨利”可图。因为国民党本人就在被“冻结”党产后,地方党部就已经实行精兵简政,人手紧张,在各项选战中捉襟见肘;而在今次“以罢制罢”中,黄吕锦茹、吴国胜等重要党干被拘捕或约谈,其他基层党工也被羁押起诉下,基层党工人心惶惶、支持者士气低落。不要说二零二六年的“九合一”选举,国民党可能难以延续自己以往的基础严密组织优势,就是说二零二八年的领导人大选,也将因国民党基层组织战力的被削弱,而极为有利于赖清德的争取连任。
  
  因此,赖清德就将“大罢免”,操作为与羁押起诉郑文灿、羁押起诉柯文哲一起,扫除自己争取连任的障碍的“三部曲”。为了使得“大罢免”这部“终曲”更完美,发挥“临门一脚”的作用,不排除在最尾阶段,以在侦讯“抄党员名册”过程中,合法或不适格获得的“证据”,直闯国民党中央党部,剑指组发会以至是朱立伦主席本人。这样,就基本上是已经把妨碍其在二零二八年争取连任的障碍,扫除乾净了。现在,已经羁押党中央组发会副主委黄碧云,下一步会是谁?
  
  如果说,民进党当局以司法手段针对郑文灿、柯文哲,可以说是为了为赖清德扫除连任障碍的主动作为的话,那么,这次民进党当局的检调机构对国民党地方党部进行的搜索及羁押起诉党工的作为,就是在客观上发挥了为赖清德二零二八年争取连任扫除障碍的作用,是“大罢免”的最大“副产品”,而且其“价值”还高于“大罢免”本身。
  
  实际上,赖清德为了能在“二零二八”成功连任,是出尽了浑身解数的。基于对其威胁最大的因素是来自于党内,曾经被蔡英文视为“接班人”的郑文灿,在蔡英文的力争下,出任海基会董事长,而郑文灿有意利用这个便利条件,在赖清德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并抛出“新两国论”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两岸民间交流发展,在薄积厚发下,届时会在民进党党内初选中,多数党员担心赖清德的“独”性将会流失大量中间选票,断了民进党“长期执政”的美梦,反而郑文灿的“知陆派”作派还能欺骗及吸聚中间选民,因而不排除会“弃赖取灿”。赖清德正是洞察到这个“危机”存在,因而其“清除障碍战”首先在党内“开打”,把对其威胁最大的郑文灿打下去。这是“三部曲”的“起手曲”。
  
  紧接着,就是要将柯文哲“往死里整”。一方面,要争取时间将柯文哲任何其中一件贪贿案“办成铁案”,以依法褫夺柯文哲参加“二零二八”大选的资格,为赖清德扫除一个妨碍其争取连任的重大障碍;另一方面,即使是来不及阻挡柯文哲参选“二零二八”,也要籍着打击柯文哲“清廉”的人设,设法驱散柯文哲周边的“小草”,即使是未能将之全部“收归”于民进党,也要让其在“对蓝绿白都失望”下,拒绝出门投票,从而减低对赖清德争取连任的威胁。这是“三部曲”的“中部曲”。
  
  在这两部“曲”都基本完成后,就轮到对付最后一个障碍的国民党了。   中评社香港7月21日电/澳门新华澳报19日发表富权文章:“大罢免”是赖清德“清障三部曲”之一?以下为文章内容。

  台湾地区“中选会”昨日举行委员会议,审查通过第十一届“立法委员”新北市第十一选举区罗明才、台中市第二选举区颜宽恒、台中市第三选举区杨琼璎、台中市第八选举区江启臣、新竹县第二选举区林思铭的“罢免案”宣告成立,并决议五件“罢免案”定于八月二十三日举行投票。
  
  至此,由民进党及其侧翼团体发动的对中国国民党“立委”及原民众党籍新竹市长的“大罢免”,凡是能够进入第二阶段连署的,全部都成立成案,进入第三阶段投票。
  
  最初人们研判民进党及其侧翼团体发动“大罢免”的目的,是不忿在“二零二四”大选中,赖清德虽然以少数优势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但民进党获得的“立委”议席未能过半,从而无法达成“完全执政”。而且虽然中国国民党所获议席比民进党仅多一席,但在民众党党团合作下,掌握过半议席,从而让民进党当局的各种议案在“立法院”遭到狙击而挫败,因而要透过发动“大罢免”,“罢免”掉国民党较多席“立委”,然后透过“立委”补选,争取让民进党提名的候选人当选,从而形成“绿肥蓝瘦”的态势,夺回对“立法院”的控制权。
  
  而民进党“立法院”党团总召柯建铭,更是搭上个人私心,喊出“大罢免,大成功”的口号,希望能够将大部分国民党“立委”“罢免”掉,民进党透过“立委”补选达成“立法院”朝野议席“此消彼长”,再拉拢民众党“立委”中的动摇分子,使得手中可以掌握的议席,能够达成改选“立法院长”的法定人数,从而拉下韩国瑜,自己趁势当上梦寐以求的“立法院长”。
  
  对此,赖清德曾经有所顾忌。一方面,他虽然也兼任民进党主席,但毕竟在“宪制”理论上是“全民领导人”,因而不宜深度介入政党之争;另一方面,“罢免”固然是民主制度的设计,但如此大规模、大面积的“罢免”,却不符民主政治的常态,而且极为容易拉高政党对决的“仇恨度”,对“少数领导人”的管治不利。
  
  但后来事态的发展,却让赖清德转变态度。一方面,想不到罢团的第一及第二阶段连署进展顺利,竟然让三十一席国民党“立委”可以进入“罢免”的第三阶段投票,而国民党进行反制的“以罢制罢”却是在第二阶段连署时吃了“零鸡蛋”,这让赖清德认为“有利可图”,再加上曹兴诚、沈伯洋等“台独”顽固分子对其大力煽动,因而赖清德决定全力支持“大罢免”,除了是对民进党下达组织命令之外,其本人更是“身体力行”地进行“团结十讲”,催谷“大罢免”的火势。
  
  另一方面,更是让赖清德事前意想不到的是,国民党的“以罢制罢”不但犯了轻敌的战略错误,而且在战术上更是犯了“自杀式”的错误,有部分青年军在收集“罢免”民进党“立委”连署书的过程中,没有像民进党及其侧翼罢团那样,在街头收取一张一张的连署书,而是照抄国民党员名册,除了是涉嫌触犯“伪造文书罪”之外,更闹出了“死人连署”的丑闻。由民进党当局掌控的检调机构,紧紧抓住这个“难得机会”,先后搜索了国民党的台南、高雄、台中、新北、基隆、台北、屏东等地方党部,并拘捕及起诉了多名包括党部主委在内的党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