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权:路名“去蒋化”会否遭蓝执政县市抵制?

  中评社香港5月19日电/澳门新华澳报19日发表富权文章:路名“去蒋化”会否遭到国民党执政县市抵制?以下为文章内容。

  民进党当局为谋取政治利益,与“台独”势力沆瀣一气推行“去中化”,大搞“文化台独”,任何与“中国”“中华”等有关的名称、符号,都被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去之而后快。现在,又将“去中化”延伸深入,消除一切与蒋介石相关的记忆,包括拆除蒋介石铜像,及推动将各县市的“中正路”改名等。“内政部”前日就声称,针对全台多地以“中正路”命名的道路更名事宜,正研拟专项政策方案。不过,“内政部”也不得不承认,因道路命名是地方政府权责,且涉及当地居民权益,因而后续将与各地方政府进行沟通协调,也会举行推广活动,共同推进“转型正义”。
  
  “中正路”主要因纪念蒋介石是台湾地区最常见的路名,被大量命名于台湾各乡镇中,且多居于重要干道地位。当到达一个陌生的台湾都市,若每逢“中正路”及“中山路”,即可得知这里应为此地最热闹之处。“内政部”地政司调查统计,截至二零二三年年初,全台湾地区共有三百一十六条“中正路”,其中台南市就有三十八条,位居第一。同性质的“介寿路”有“蒋公延寿”之意,也零星分布于台湾地区部分乡镇,规模上不如“中正路”普遍。过去最有名的一条“介寿路”即为位于台北市“总统府”(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间称为“介寿馆”)前,但陈水扁当选并出任台北市长后,于一九九六年三月将之改名为“凯达格兰大道”至今。
  
  台湾地区各县市不但有“中正路”,而且也有不少以蒋介石之名命名的学校及纪念场馆。如大学有“中正大学”,台北市有“中正高级中学”、“中正国中”、“中正国小”等。虽然“中正纪念堂”被陈水扁时期的“教育部”更名为“台湾民主纪念馆”(马英九就任后恢复回“中正纪念堂”,蔡英文上台后计划改为“反省威权历史公园”),但捷运的“中正纪念堂站”仍然维持原名,而且其英文名采英语里通用的“蒋介石”粤语英译名MRT Chiang Kai-Shek Memorial Hall Station。
  
  其实,民进党搞“去蒋化”,比“去中化”更早。正如前述,陈水扁在担任台北市长期间,就推动将“总统府”前的“介寿路”,更名为“凯达格兰大道”。当时发起“介寿路重新命名活动”,并广邀全台民众共同参与。最后确定为“凯达格兰大道”,是为了彰显早年在台北市一带活动的原住民凯达格兰族(平埔族的分支)。此外,陈水扁还在下令将台北市域内的“市管机构”如学校、公园等安置的蒋介石铜像全部拆除。甚至还以“违章建筑”为由,拆卸蒋纬国将军的别墅。
  
  蔡英文上台后,拾起陈水扁的衣钵,继续推动“去蒋化”。将政治大学等公立学校的蒋介石铜像及遗像移走。赖清德上台后变本加厉,将多个以“中正”命名的大学场馆改名,,并调整蒋介石父子灵柩区沿用数十年的管理用词,将“谒灵”改为“入营”,同时删除“陵寝”一词,并改以“营区”概括全域。
     如今,“内政部”又以推动“转型正义”为由,针对全台多地以“中正路”命名的道路更名事宜,正研拟专项政策方案,在官网开设“转型正义业务专区”,按月公示相关处置进度。其于前日发布新闻稿表示,与蒋介石有关的“威权象征”塑像、遗像及命名空间共九百四十一项,截至今年四月三十日已处理二百六十四项。
  
  不过,“内政部”也承认,因道路命名是地方政府权责,且涉及当地居民权益,因而后续将与各地方政府进行沟通协调,也会举行推广活动,共同推进“转型正义”。可能连“内政部”也感到,要在由中国国民党掌政的县市推动“去蒋化”为“中正路”改名,将会遭到抵制。
  
  实际上,根据《地方自治法》规定,包括为街道命名在内的县市道路管理,是属于县市地方自治的权力,执政当局不能插手干预。正因为如此,时任台北市长的陈水扁,才刻意地在当时仍是由中国国民党执政的“总统府”的门前,将“介寿路”改名为“凯达格兰大道”,“明剃”国民党的“眼眉”。
  
  正因为县市域内道路管理的权力是属于各县市,因而各县市都由县市议会制定了《道路命名及门牌编钉自治条例》,而且其内容大同小异,都大致上规定,道路区分为大道、路、街、巷、弄,通道宽度五十公尺以上且长度一千公尺以上,或属跨区之重要道路、具有指标意义者,得称为大道;通道宽度十五公尺以上者得称为路;通道宽度八公尺以上,未达十五公尺者得称为街;通道宽度未达八公尺为巷;巷内之道路为弄。
  
  道路之命名,得以东西南北方位或辅以数字、英文排序,并应审酌下列事项为之:一、彰显人文特色;二、延续已命名道路或既有道路名称;三、适合当地地理环境或民情风俗,且具有意义者;四、襄助地方建设或宏扬足堪纪念之事迹;五、彰显重大公共建设或自然地理地标之意义;六、具有地方历史发展指标之意义。
  
  由民进党掌政的台南市,早就对市域内的道路命名实行“去蒋化”。二零二二年三月十三日,台南市长黄伟哲宣布中西区“中正路”部分路段将改名为“汤德章大道”,并于四月一日挂牌。三月十三日是“台南市正义与勇气纪念日”,也是“二二八事件”中汤德章律师遭枪决殉难日。
  
  由国民党掌政的县市会否执行“内政部”的指令,将其域内的“中正路”改名?估计在深蓝县市,此指令将会以“地方自治”为由予以抵制;而国民党与民进党“拉锯轮替”的县市,国民党的县市政府则可能会有“选票”的考虑。
  
  其实,即使是马英九,也没有勇气“将被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他在担任“总统”的八年间,就从来没有考虑要将“总统府”门前的“凯达格兰大道”,恢复为“介寿路”。另外,虽然有直接废止《台湾民主纪念馆组织规程》,恢复“中正纪念堂管理处”的组织编制,并将“台湾民主纪念馆”名称变更为“中正纪念堂”,将中正纪念堂匾额重新挂回,但在大门口牌楼上的匾额题字仍维持“自由广场”,并未将原本的“大中至正”挂回。   中评社香港5月19日电/澳门新华澳报19日发表富权文章:路名“去蒋化”会否遭到国民党执政县市抵制?以下为文章内容。

  民进党当局为谋取政治利益,与“台独”势力沆瀣一气推行“去中化”,大搞“文化台独”,任何与“中国”“中华”等有关的名称、符号,都被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去之而后快。现在,又将“去中化”延伸深入,消除一切与蒋介石相关的记忆,包括拆除蒋介石铜像,及推动将各县市的“中正路”改名等。“内政部”前日就声称,针对全台多地以“中正路”命名的道路更名事宜,正研拟专项政策方案。不过,“内政部”也不得不承认,因道路命名是地方政府权责,且涉及当地居民权益,因而后续将与各地方政府进行沟通协调,也会举行推广活动,共同推进“转型正义”。
  
  “中正路”主要因纪念蒋介石是台湾地区最常见的路名,被大量命名于台湾各乡镇中,且多居于重要干道地位。当到达一个陌生的台湾都市,若每逢“中正路”及“中山路”,即可得知这里应为此地最热闹之处。“内政部”地政司调查统计,截至二零二三年年初,全台湾地区共有三百一十六条“中正路”,其中台南市就有三十八条,位居第一。同性质的“介寿路”有“蒋公延寿”之意,也零星分布于台湾地区部分乡镇,规模上不如“中正路”普遍。过去最有名的一条“介寿路”即为位于台北市“总统府”(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间称为“介寿馆”)前,但陈水扁当选并出任台北市长后,于一九九六年三月将之改名为“凯达格兰大道”至今。
  
  台湾地区各县市不但有“中正路”,而且也有不少以蒋介石之名命名的学校及纪念场馆。如大学有“中正大学”,台北市有“中正高级中学”、“中正国中”、“中正国小”等。虽然“中正纪念堂”被陈水扁时期的“教育部”更名为“台湾民主纪念馆”(马英九就任后恢复回“中正纪念堂”,蔡英文上台后计划改为“反省威权历史公园”),但捷运的“中正纪念堂站”仍然维持原名,而且其英文名采英语里通用的“蒋介石”粤语英译名MRT Chiang Kai-Shek Memorial Hall Station。
  
  其实,民进党搞“去蒋化”,比“去中化”更早。正如前述,陈水扁在担任台北市长期间,就推动将“总统府”前的“介寿路”,更名为“凯达格兰大道”。当时发起“介寿路重新命名活动”,并广邀全台民众共同参与。最后确定为“凯达格兰大道”,是为了彰显早年在台北市一带活动的原住民凯达格兰族(平埔族的分支)。此外,陈水扁还在下令将台北市域内的“市管机构”如学校、公园等安置的蒋介石铜像全部拆除。甚至还以“违章建筑”为由,拆卸蒋纬国将军的别墅。
  
  蔡英文上台后,拾起陈水扁的衣钵,继续推动“去蒋化”。将政治大学等公立学校的蒋介石铜像及遗像移走。赖清德上台后变本加厉,将多个以“中正”命名的大学场馆改名,,并调整蒋介石父子灵柩区沿用数十年的管理用词,将“谒灵”改为“入营”,同时删除“陵寝”一词,并改以“营区”概括全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