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权:民进党与罢团“拗撬” “大罢免”消风?

  中评社香港3月27日电/澳门新华澳报27日发表富权文章:民进党与罢团发生“拗撬”“大罢免”会否消风?以下为文章内容。

  由民进党推动,民进党侧翼罢团执行的“大罢免”,似乎是“如火如荼”,持续升温,而民进党中央则见猎心喜,终于撕破面纱,民进党秘书长林右昌十九日正式宣布直接介入“大罢免”,宣示即日起大进场“蹽落去”,全力协助公民团体,各县市党部及所有党公职服务处转为“民主连署站”,代收全台罢免连署书、协助招募及训练志工、维护公民行动不被侵扰、协助文宣扩散、协助后勤及行政作业。
  
  按照一般规律,民进党中央从幕后转为跑到台前,全力支持及协助罢团,应当能使“大罢免”火上加油。但最新传来的消息却是,民进党中央第一次与全台罢团代表集会商讨如何合作时,却是发生龃龉,闹得相当不愉快,甚至不欢而散。虽然在消息传出后,民进党秘书长林右昌直指这是有人“见缝插针”,但多家媒体都有同样的报导,甚至作为民进党“喉舌”的《自由时报》还报导得绘影绘色,因而是确有其事,所谓“见缝插针”,只不过是民进党人向来的“倒打一耙”舆论战术的再次运用而已,但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地暴露了事实的真相。
  
  据包括《自由时报》在内的各种不同政治倾向的媒体昨日披露,民进党中央二十四日晚间与全台罢团开会,超过三十人到场,部分罢团线上参与。民进党中央包括副秘书长何博文、翁世豪、组织部主任张志豪、发言人吴峥,及民进党“立法院”党团总召柯建铭均出席,“总统府秘书长”潘孟安的办公室主任廖显仁“盯场”。会议近两个小时,全程几乎都由何博文主要发言、张志豪补充,廖显仁没说话。
  
  何博文向罢团代表表示,民进党民意代表的服务处变省为连署站,要求连署责任额为全台议员得票数百分之三十,并要建立机制,确保议员收到的连署书给罢团窗口,另也提及会协助借场地、办活动由议员陪同“压场”,避免遭警方刁难等。
  
  但罢团却不领情,反而质疑如何保证连署书的品质,若由议员服务处协助,正确率偏低,因为议员助理对连署书标准与罢团不同,罢团采较严格标准,假设议员责任额是三千张连署书,扣除品质不好的连署书,对罢团来说杯水车薪。
  
  另外有罢团认为责任额的设计,恐导致部分地区配额不足,例如都会区罢免连署“很热”,有些不用议员帮忙,或是已和议员配合得很好,而需要援助的反而是台东、花莲,在地议员少,换算百分之三十的额度,能进补的数量不多,效益不大。
  
  据报导,就连柯建铭都反对“百分之三十责任额”,直批如同“脚趾般的额度”,现在是历史的一刻,“大罢免”民进党应该负起全责,自己完成任务,民进党应该直接冲到超过二阶门槛,没有额度上限。如果要公民团体承担,民进党怎么称自己为最守护台湾的政党?柯建铭当场表示会与高层再沟通。
  
  有与会人员形容,这是一场没有结果的会议,而且公民团体反替民进党“上一场民主震撼课”,当副秘书长何博文向罢团宣布议员连署责任额为“得票数的百分之三十”时,罢团不仅反应冷淡,还问出犀利问题,似乎对此策略不埋单,让何博文当场脸色凝重。因此,有罢团人士悲观预估,二阶连署通过选区可能从上看二十区,下修至十到十五区。
  
  民进党中央之所以提出党籍县市议员“责任额”的决策,表面上是为罢团助一把力,为罢团征集连署书“添砖加瓦”,但却是在折射了“体制”的“按部就班”痼疾的同时,也暴露了民进党中央要把“大罢免”的“功劳”掠为己有的意图。这当然让那些早在去年七八月间就酝酿罢免部分国民党“立委”的罢团,相当“不爽”。
  
  而且,也让罢免团体担心,他们及民进党所嘲讽的由国民党发动的罢免民进党“立委”所征集到的连署书合格率偏低的情况,可能会在“百分之三十责任额”的背景下,民进党县市议员为了完成任务,将会“五十步笑百步”地重蹈覆辙,这也是当晚罢团质疑合格率将会偏低的原因。
  
  而且,在一些民进党县市议员当选率偏低,或是人口疏落的乡村,这个“百分之三十责任额”,可能会适得其反,于“大罢免”无补。正如有罢团代表所指,民进党在花莲县仅有三名议员,三人在二零二二年的“九合一”选举中总计得到一万一千二百零三票,以百分之三十换算约为三千三百六十一份连署书,对第二阶段“门槛”的一万九千三百七十七份连署书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另外,《公职人员选举罢免法》规定,已经参与了第一阶段连署的选民,不能参加第二阶段连署。对此,已经操作过第一阶段连署的罢团,可能对曾经参与第一阶段连署的选民会有记忆或印象,发生差错率的机会较低;而民进党藉县市议员在第二阶段连署才加入,就缺乏罢团的“辨识度”,这也是罢团对民进党藉县市议员征集的连署书“合格率偏低”的疑虑所在。
  
  在民进党中央与罢团发生“拗撬”而导致不愉快之下,罢团虽然仍将会“趁热打铁”,但可能因为对民进党中央不满,而“冷待”民进党的支持。因而两者将难以扭成一股绳。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大罢免”消风,即使是有部分“罢免案”能够成立,在第三阶段投票时,也将会受挫,重演“罢免基隆市长”被否决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