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乌矿产协议,新殖民掠夺之下的美式承诺

2月2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华盛顿白宫迎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右)。(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评社北京3月6日电/据大公网消息,曾扬言能在上任后“24小时内”解决俄乌冲突的美国总统特朗普,早前提出希望乌克兰通过向美国供应稀土资源换取持续对乌援助。但特朗普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白宫的激烈争吵,让美乌矿产协议可能流产收场。相对于欧洲口中的俄罗斯对乌的“侵略”,某种程度上美国明火执仗的掠夺资源更让乌克兰伤痛。美国试图逼迫乌克兰签署矿产协议,让人看到了“美式殖民主义”掠夺他国资源的无耻,美国也自毁了自诩的“民主灯塔”根基。

  美乌矿产协议,看似以“重建基金”进行美乌合作,但本质上却是“经济殖民”为核心的霸权逻辑。这场交易的本质,是乌克兰在战争与贫困的双重绞杀下被迫让渡资源主权,而美国则以“援助”之名行掠夺之实,将美式霸权的残酷性演绎得淋漓尽致。

  美乌矿产协议的“互利”充满讽刺色彩。一方面,乌克兰将未来矿产资源收益的50%注入由美乌“共管”的重建基金,美国则以资金和技术支持作为交换。然而,细究条款便能发现,所谓“共管”不过是精心设计的语言陷阱。根据协议内容,美国不仅持有基金的最大财务权益,更通过技术主导权和资金杠杆掌握实际控制权。难怪乌克兰人将之称为乌克兰给美国的“卖矿契”。

  “经济殖民”的霸权逻辑

  另一方面,美国通过“形式平等”对乌“实质控制”,正是美国输出其制度霸权的典型手法──通过规则制定权的垄断,将经济依附关系包装成平等合作。特朗普政府删除5000亿美元直接债务条款的“让步”,不过是把显性掠夺转化为更隐蔽的长期收益攫取,正如协议中埋下的伏笔:若乌克兰未来收复被占领土,其资源收益的66%仍需注入基金。

  美国总统特朗普透过“经济殖民”给美式霸权进行了的“创新性”包装。美国不像旧殖民者那样直接占领土地,而是通过国际协议的法律外衣,系统性剥夺他国资源收益的分配权。而且,美国紧盯的还是战略性矿产,即乌克兰的稀土、锂、石墨等战略资源,既是新能源革命的核心材料,也是军工复合体的命脉所在。

  美国此举也是意图突破中国在稀土资源的优势地位。通过协议锁定这些资源的开发权,既实现了对中俄的战略围堵,又确保了自身产业链安全。这种“一石多鸟”的设计,暴露出美国已将资源控制视为大国竞争的新战场。   更讽刺的是,当泽连斯基试图将资源开发与安全保障挂钩时,美国却以“不会为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的明确表态。这种赤裸裸的利益交换,将国际关系简化成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试图让乌克兰在“立即失血”与“慢性死亡”间做出抉择。

  美乌矿产协议,也彻底揭穿了“美式民主”的虚伪,暴露了所谓“美式承诺”的不可信以及“美式同盟”的脆弱。在利益面前,美国不仅欺骗了欧洲,更对乌克兰实施了敲骨吸髓式的掠夺。美国自诩是“民主世界领导者”的形象轰然倒塌,“民主灯塔”的根基也被推倒了。

  特朗普与泽连斯基在白宫的不欢而散,凸显了美国借政治优势攫取经济利益,忽视盟友核心诉求;而泽连斯基则坚持停火要以俄罗斯撤军、领土主权完整为前提,而非接受美国主导的所谓“资源换和平”方案。这种分歧本质是美国将乌克兰视为交易筹码与乌方寻求“主权绑定”的矛盾。

  披着民主外衣的帝国主义本质

  虽然美乌未能就矿产协议达成共识,但在协议过程中美国“完美”演绎了“赢家通吃”的霸权逻辑,让所谓“美式民主”的节操碎了。美国将经济掠夺包装成发展援助,这和19世纪西方老牌殖民者的“文明开化论”如出一辙,都是假借“民主”或“文明开化”名义,掠夺他国的资源。只不过是美国既不必承担殖民者的历史骂名,又能通过规则设计实现超额利益攫取;既规避了直接军事干预的风险,又完成了对战略对手的遏制。而乌克兰付出的,不仅是半个世纪的资源收益,更是国家发展的自主性。

  当美国财长贝森特早前将协议称为“长期安全盾牌”时,这面盾牌保护的从来不是乌克兰人民,而是美国资本集团永无止境的资源贪欲。这种披着“民主”外衣的“经济殖民”,正是特朗普新帝国主义的标准形态。

  美国试图逼迫乌克兰妥协,暴露出的是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生存或毁灭”的残酷现实。这种“债务陷阱”的现代变种,比传统殖民主义更具欺骗性──它不需要军舰大炮,只需利用战争制造的脆弱性,随时就能迫使一个国家主动签署“经济卖身契”。

  对于其他小国而言,或可认清美国真面目,以免成为第二个乌克兰。

  国际关系学者

2月2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华盛顿白宫迎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右)。(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评社北京3月6日电/据大公网消息,曾扬言能在上任后“24小时内”解决俄乌冲突的美国总统特朗普,早前提出希望乌克兰通过向美国供应稀土资源换取持续对乌援助。但特朗普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白宫的激烈争吵,让美乌矿产协议可能流产收场。相对于欧洲口中的俄罗斯对乌的“侵略”,某种程度上美国明火执仗的掠夺资源更让乌克兰伤痛。美国试图逼迫乌克兰签署矿产协议,让人看到了“美式殖民主义”掠夺他国资源的无耻,美国也自毁了自诩的“民主灯塔”根基。

  美乌矿产协议,看似以“重建基金”进行美乌合作,但本质上却是“经济殖民”为核心的霸权逻辑。这场交易的本质,是乌克兰在战争与贫困的双重绞杀下被迫让渡资源主权,而美国则以“援助”之名行掠夺之实,将美式霸权的残酷性演绎得淋漓尽致。

  美乌矿产协议的“互利”充满讽刺色彩。一方面,乌克兰将未来矿产资源收益的50%注入由美乌“共管”的重建基金,美国则以资金和技术支持作为交换。然而,细究条款便能发现,所谓“共管”不过是精心设计的语言陷阱。根据协议内容,美国不仅持有基金的最大财务权益,更通过技术主导权和资金杠杆掌握实际控制权。难怪乌克兰人将之称为乌克兰给美国的“卖矿契”。

  “经济殖民”的霸权逻辑

  另一方面,美国通过“形式平等”对乌“实质控制”,正是美国输出其制度霸权的典型手法──通过规则制定权的垄断,将经济依附关系包装成平等合作。特朗普政府删除5000亿美元直接债务条款的“让步”,不过是把显性掠夺转化为更隐蔽的长期收益攫取,正如协议中埋下的伏笔:若乌克兰未来收复被占领土,其资源收益的66%仍需注入基金。

  美国总统特朗普透过“经济殖民”给美式霸权进行了的“创新性”包装。美国不像旧殖民者那样直接占领土地,而是通过国际协议的法律外衣,系统性剥夺他国资源收益的分配权。而且,美国紧盯的还是战略性矿产,即乌克兰的稀土、锂、石墨等战略资源,既是新能源革命的核心材料,也是军工复合体的命脉所在。

  美国此举也是意图突破中国在稀土资源的优势地位。通过协议锁定这些资源的开发权,既实现了对中俄的战略围堵,又确保了自身产业链安全。这种“一石多鸟”的设计,暴露出美国已将资源控制视为大国竞争的新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