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权:为何吴思瑶不赞同柯建铭“双罢”主张?
台湾地区民进党“立法院”党团总召柯建铭,因为在“立法院”的法案攻防战中屡战屡败,失去了过去“所向披靡”的威风,因而气急败坏,提出要发动对“立法院”正副院长及国民党四十一席“区域“立委”的“双罢”攻势。但民进党中央却表示未针对“罢免”具体讨论,而民进党“立法院”党团干事长吴思瑶也表示,“罢免是人民权利,尊重人民自主自发”,“民进党没有主动主导任何一个罢免案”。
民进党中央明确表示并未针对“罢免”进行具体讨论,等于是否定了柯建铭的“双罢”主张,固然是令柯建铭陷于尴尬;而吴思瑶的“罢免是人民权利,尊重人民自主自发”,“民进党没有主动主导任何一个罢免案”,虽然并没有否定柯建铭的“双罢”主张,但却表示只能由“立委”或民众自发发动,民进党不会卷入,更不会主动发动,更让柯建铭“里外不是人”,因为吴思瑶是民进党党团的“二把手”,直接否定了党团“一把手”的主张,柯建铭这个党团总召的“脸面”往哪儿搁?
在当时,不少人都猜测,吴思瑶是站在民进党高层尤其是赖清德的角度,讲赖清德“不方便讲的话”。实际上,吴思瑶除了是在民进党内与赖清德同属“新潮流系”,虽然赖清德在当选后宣布退出“新潮流系”,但“流谊”仍在;而且更由于一方面柯建铭因为脚患曾经多次缺席民进党中常会及“立法院”党团协商,因而此时党团的实际工作是由吴思瑶承担,赖清德对党团的指令就直接交给吴思瑶;另一方面柯建铭在过去十六年来与蔡英文的关系极为密切,被视为最大的“英派”,在赖清德与蔡英文的扞格仍然存在之下,赖清德也不太信任柯建铭,因而即使是在柯建铭销假重返“立法院”岗位时,赖清德有些指令也是“绕过”柯建铭,直接向吴思瑶下达。因而吴思瑶的表态,可能也是反映了民进党高层以至赖清德的意旨。
这未尚不是道理。但从“111司法节钉孤枝”集会活动过程中,有“小草”自行“摆摊”,搜集罢免民进党“立委”吴思瑶、吴沛忆的“连署罢免意向书”,而且居然达到二千份,已达“罢免”第一阶段的百分之八十,因而有机会成案,而吴思瑶则指责民众党“挺柯文哲是假,搞罢免才是真”,这就让人们回头看,原来吴思瑶不赞同柯建铭发动“双罢”,是担心“罢免之火”首先烧到自己。
吴思瑶的担心,自有缘由。在“二零二四”的“区域“立委”选举中,吴思瑶所在的台北市第一选区(北投、士林十三里),原本是蓝营优势区,但吴思瑶于二零一六年成功地将“蓝天转绿地”,而后三度成功连任。而在“二零二四”,吴思瑶对决国民党北投士林现任议员张斯纲,以张斯纲的实力,吴思瑶颇为危险。但新党籍的台北市议员侯汉廷,宣布以无党身份参选,并获新党、民众党支持推荐,“三脚督”局面被视为此届激战选区之一。由于泛蓝阵营呈现分裂局面,引发票源分散危机,吴思瑶坐收“渔人之利”,以九万一千九百五十八得票数,百分之四十七点二二的得票率胜出。而张斯纲的得票数七万一千八百三十七,得票率为百分之三十六点八九;侯汉廷则拿下二万八千五百一十张选票,得票率为百分之十四点六四。两者相加,是可以拉下吴思瑶的。
因此,如果在野阵营对柯建铭的“双罢”发动“反罢免”,吴思瑶被列入“罢免”对象,在在野阵营集中票源投下“同意票”下,吴思瑶就势必被“罢免”成功,成为柯建铭“双罢”的牺牲品。而根据《公职人员选举罢免法》,吴思瑶不能参加该选区的“立委”补选,在野阵营可能会吸取“二零二四”的“鹬蚌相争”教训,集中支持一位候选人。倘是当选,就让柯建铭透过“罢免”进行补选而将“立法院”“翻盘”的图谋破产。
吴思瑶将会被“罢免”掉,除了是台北市第一选区的选民结构对其不利之外,还因为吴思瑶的“仇恨值”极高。其实,早在五年前,时为国民党籍台北市议员的罗智强,就痛斥吴思瑶是“台北市挺莱猪的第一名“立委”“背叛台北市民,等着被罢免吧”后,并宣布已经成立“罢免吴思瑶网路总部”,呛声只要吴思瑶敢在“立法院”对开放莱猪进口投下同意票,就让她成为第一个因为挺莱猪下台的台北市“立委”。
其实,“仇恨值”较高的民进党“立委”,不止吴思瑶,还有更多,如在“111司法节钉孤枝”集会活动发动前夕,竟然决定更改“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员会议程,邀请“司法院”、“法务部”率所属相关单位列席就“号召民众上街对抗司法审判者为妨害司法公正罪之现行犯?”进行专题报告并备质询的民进党“立委”锺佳滨。不过,可能是在“111司法节钉孤枝”集会活动现场“摆摊”进行征集“连署罢免意向书”的“小草”,是台北市居民,因而没有对锺佳滨实行“远洋捞捕”。
实际上,当日“小草”征集“连署罢免意向书”的目标吴思瑶、吴沛忆,都是在台北市选出的“立委”,而且也都是在野阵营“鹬蚌相争”的得利者。吴沛忆是在台北市第五选区(北中正、万华)参选,该选区过往的选民结构是蓝大于绿,但同样也是在二零一六年选举时,由获得民进党“礼让”,仍是“时代力量”的林昶佐出线,他也于二零二零年顺利连任。然而在二零二四年,林昶佐以此前的诸多因素,宣布放弃争取连任。第五选区这次有十位候选人,但基本上是民进党征召的台北市议员吴沛忆,对上国民党的锺小平,以及无党籍的于美人,也是三强互相竞争。结果,吴沛忆得票率为百分之三十九点八一,高于锺小平的百分之三十是点二八,以及于美人的百分之二十三点一。倘是发动对吴沛忆的“罢免”,在野阵营投下的“同意票”,应会是高于民进党的“不同意票”。
但在补选时可能会有麻烦,就是在该选区具有较高号召力的锺小平,民众党对其的“仇恨值”较高,因为是他率先按铃控告柯文哲的“京华城案”。因此,国民党不宜提名锺小平参选,否则又再让民进党的候选人得益。
台湾地区民进党“立法院”党团总召柯建铭,因为在“立法院”的法案攻防战中屡战屡败,失去了过去“所向披靡”的威风,因而气急败坏,提出要发动对“立法院”正副院长及国民党四十一席“区域“立委”的“双罢”攻势。但民进党中央却表示未针对“罢免”具体讨论,而民进党“立法院”党团干事长吴思瑶也表示,“罢免是人民权利,尊重人民自主自发”,“民进党没有主动主导任何一个罢免案”。
民进党中央明确表示并未针对“罢免”进行具体讨论,等于是否定了柯建铭的“双罢”主张,固然是令柯建铭陷于尴尬;而吴思瑶的“罢免是人民权利,尊重人民自主自发”,“民进党没有主动主导任何一个罢免案”,虽然并没有否定柯建铭的“双罢”主张,但却表示只能由“立委”或民众自发发动,民进党不会卷入,更不会主动发动,更让柯建铭“里外不是人”,因为吴思瑶是民进党党团的“二把手”,直接否定了党团“一把手”的主张,柯建铭这个党团总召的“脸面”往哪儿搁?
在当时,不少人都猜测,吴思瑶是站在民进党高层尤其是赖清德的角度,讲赖清德“不方便讲的话”。实际上,吴思瑶除了是在民进党内与赖清德同属“新潮流系”,虽然赖清德在当选后宣布退出“新潮流系”,但“流谊”仍在;而且更由于一方面柯建铭因为脚患曾经多次缺席民进党中常会及“立法院”党团协商,因而此时党团的实际工作是由吴思瑶承担,赖清德对党团的指令就直接交给吴思瑶;另一方面柯建铭在过去十六年来与蔡英文的关系极为密切,被视为最大的“英派”,在赖清德与蔡英文的扞格仍然存在之下,赖清德也不太信任柯建铭,因而即使是在柯建铭销假重返“立法院”岗位时,赖清德有些指令也是“绕过”柯建铭,直接向吴思瑶下达。因而吴思瑶的表态,可能也是反映了民进党高层以至赖清德的意旨。
这未尚不是道理。但从“111司法节钉孤枝”集会活动过程中,有“小草”自行“摆摊”,搜集罢免民进党“立委”吴思瑶、吴沛忆的“连署罢免意向书”,而且居然达到二千份,已达“罢免”第一阶段的百分之八十,因而有机会成案,而吴思瑶则指责民众党“挺柯文哲是假,搞罢免才是真”,这就让人们回头看,原来吴思瑶不赞同柯建铭发动“双罢”,是担心“罢免之火”首先烧到自己。
吴思瑶的担心,自有缘由。在“二零二四”的“区域“立委”选举中,吴思瑶所在的台北市第一选区(北投、士林十三里),原本是蓝营优势区,但吴思瑶于二零一六年成功地将“蓝天转绿地”,而后三度成功连任。而在“二零二四”,吴思瑶对决国民党北投士林现任议员张斯纲,以张斯纲的实力,吴思瑶颇为危险。但新党籍的台北市议员侯汉廷,宣布以无党身份参选,并获新党、民众党支持推荐,“三脚督”局面被视为此届激战选区之一。由于泛蓝阵营呈现分裂局面,引发票源分散危机,吴思瑶坐收“渔人之利”,以九万一千九百五十八得票数,百分之四十七点二二的得票率胜出。而张斯纲的得票数七万一千八百三十七,得票率为百分之三十六点八九;侯汉廷则拿下二万八千五百一十张选票,得票率为百分之十四点六四。两者相加,是可以拉下吴思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