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权:“台湾台语”是“台独全面化”重要一步

  中评社香港7月26日电/澳门新华澳报26日发表富权文章:“台湾台语”是“台独全面化”重要一步。以下为文章内容。

  台湾地区民主进步党于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八日成立以来,包括现任党主席赖清德在内,已经经历了十八任党主席。在赖清德之前的历任党主席,他们在“全代会”上的致辞,都是使用俗称为“国语”的普通话,包括“独派”人士江鹏坚、姚嘉文、黄信介、施明德、林义雄、游锡堃等在内,也包括民进党通过“台独党纲”,尚未制定《台湾前途决议文》之前,确定其奋斗目标就是要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台湾共和国”的时段内。他们即使是偶然使用一两句“闽南语”,都是为了加助其致辞的语气,随即又重新使用“国语”。因此,他们还是将“国语”视为台湾地区的法定语言的。
  
  但赖清德在本月二十一日举行的民进党第二十一届第一次“全代会”上致开幕词时。却全程使用被台湾地区认定为“台语”的闽南语,并以“台语”叫喊出系列“台独”主张及口号。赖清德透过此“语言艺术”,来认证其“台独工作者”的理念及主张。
  
  可能是巧合,更可能是要为赖清德的这个“语言艺术”作铺垫,在民进党“全代会”举行前三天,台湾“教育部”于七月十八日发布公告,声称为配合“行政院”二零二二年八月二十二日《国家语言发展报告》核定函示,参酌《国家语言整体发展方案》书面用语有关规范,优先使用“台湾原住民族语、台湾客语、台湾台语、马祖语、台湾手语”规定,决定将《闽南语语言能力认证考试规费收费标准》修正为《台湾台语语言能力认证考试规费收费标准》。亦即将“闽南语”语言能力的认证考试,更名为“台湾台语”语言能力的认证考试。
  
  而在此之前,民进党“立委”陈培瑜在“立法院”呼吁,将“闽南语”正名为“台语”,并强调有八成五以上民众赞成,已是民间共识,要求“文化部”与“教育部”正名。看来是在“做媒”,为“教育部”的上述决定进行“舆论先行”。而“教育部”则“不负所托”,并更进一步,将台湾地区民众惯称的“台语”提升为“台湾台语”。
  
  赖清德也就接过这个“波”,在民进党“全代会”致开幕词时,打破惯例全程使用“台语”,为“文化部”的这个决定“背书”。虽然他没有公开表示自己使用的是“台湾台语”,但在实质上已经等于是确认了“台湾台语”这个称谓。从而在赖清德及其“战友”们已经推动“法理化台独”、“事实台独”等“台独”行径的基础上,再增添一项“语言法定化台独”,成为“台独全面化”的重要一步。
     其实,所谓“台语”就是闽南语,属于闽南方言的一支。为清代移民至台湾的闽南人所使用,而今日台湾有百分之七十的闽南人人口。“台语”结合了泉州话、漳州话及厦门话。台湾北部的“台语”以泉州话为主,而台湾南方则受漳州话影响。在台湾当局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时,台湾地区曾经流行过一个笑话,有些台湾“本省人”也趁着这股两岸开放的潮流,到对岸的厦门、泉州一带旅游,发现当地人是讲闽南语的,就惊奇地说,怎么大陆人也讲“台语”?这就折射了,无论是闽南话还是台湾民众也说的“国语”,还有部分台湾民众所说的客家话和原住民话,都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这就可见,多数台湾民众讲闽南语,就证明了台湾地区与大陆的福建地区尤其是厦漳泉具有密不可分的“语缘”、“文缘”、“地缘”以至“血缘”。台湾当局在将闽南语“去闽南化”的同时,还要在“台语”之前缀上“台湾”的地名,就显然是要在语言或文化领域,都要彻底割断与大陆尤其是闽南地区的关系,因而这也是“台独”的重要步骤,亦即是是让“台湾台语”成为“台湾国语”——“台湾国”的“国语”。
  
  本来,将闽南话定位为“台语”,就有着要与闽南话区隔开来的意思。不过,基于已经约定俗成,也由于闽南语系下也有“潮州话”、“水东话”、“雷州话”和“海南话”等的支系,因而也就可以理解。但是,硬生生地要在“台语”的前面加上“台湾”二字,就等于是要将潮州话改为“潮汕潮州话”那样荒谬,或是从另一个层面,硬要将美国人所说的英语定位为“美国英语”,或将巴西人所说的葡语定位为“巴西葡语”那么不可理喻。
  
  其实,真正的“台语”,应是台湾地区原住民族所讲的语言。日本人籍着《马关条约》占领并管治台湾地区后,才将多数台湾人讲的“福佬话”改称为“台语”。而蒋介石政权渡台后,为了确立“国语”,而将之改称为“闽南语”。因此,日本把殖民下的台湾人语言概称为“台语”,这本身就是赤裸裸的歧视。这就像日本人将台湾地区的原住民族贬称为“高砂族”一样,充满了歧视意味。但民进党当局却将之视为珠宝,现在又要在“台语”的全面加上“台湾”二字,岂非是要回到日本人占据的时期?
  
  但民进党当局却是对此处心积虑已久。在陈水扁掌政时期,“教育部”就曾于二零零三年二月推出一个《语言平等法》草案,其中第二条“国家语言”列出“国内使用中”各原住民语计十一种,客家话、Ho-lo 语(台语)和“华语”。在第四条(国家承认多元文化)、第十六条(鼓励提供多语服务)、及第十八条(设置国家语言相关频道),再度称 Ho-lo 话(河洛话)为“台语”,这本身就凸显了民进党当局不顾该法案揭橥“语言平等”的精神,摒弃“华语”、客家话和原住民族语言,径以 Ho-lo 话称为“台语”的“霸主”图谋。在蔡英文上台后,“文化部”于二零一七年七月提出《国家语言发展法》草案,并在民进党占“立法院”议席多数情势下通过。自此之后,“国语”变成了“华语”,亦即取缔了其作为“国语”的地位,反而要将“台湾台语”扶植为“台湾国的国语”。
  
  但这种种处心积虑推行“去中国化”的闹剧,改变不了深植于台湾社会的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   中评社香港7月26日电/澳门新华澳报26日发表富权文章:“台湾台语”是“台独全面化”重要一步。以下为文章内容。

  台湾地区民主进步党于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八日成立以来,包括现任党主席赖清德在内,已经经历了十八任党主席。在赖清德之前的历任党主席,他们在“全代会”上的致辞,都是使用俗称为“国语”的普通话,包括“独派”人士江鹏坚、姚嘉文、黄信介、施明德、林义雄、游锡堃等在内,也包括民进党通过“台独党纲”,尚未制定《台湾前途决议文》之前,确定其奋斗目标就是要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台湾共和国”的时段内。他们即使是偶然使用一两句“闽南语”,都是为了加助其致辞的语气,随即又重新使用“国语”。因此,他们还是将“国语”视为台湾地区的法定语言的。
  
  但赖清德在本月二十一日举行的民进党第二十一届第一次“全代会”上致开幕词时。却全程使用被台湾地区认定为“台语”的闽南语,并以“台语”叫喊出系列“台独”主张及口号。赖清德透过此“语言艺术”,来认证其“台独工作者”的理念及主张。
  
  可能是巧合,更可能是要为赖清德的这个“语言艺术”作铺垫,在民进党“全代会”举行前三天,台湾“教育部”于七月十八日发布公告,声称为配合“行政院”二零二二年八月二十二日《国家语言发展报告》核定函示,参酌《国家语言整体发展方案》书面用语有关规范,优先使用“台湾原住民族语、台湾客语、台湾台语、马祖语、台湾手语”规定,决定将《闽南语语言能力认证考试规费收费标准》修正为《台湾台语语言能力认证考试规费收费标准》。亦即将“闽南语”语言能力的认证考试,更名为“台湾台语”语言能力的认证考试。
  
  而在此之前,民进党“立委”陈培瑜在“立法院”呼吁,将“闽南语”正名为“台语”,并强调有八成五以上民众赞成,已是民间共识,要求“文化部”与“教育部”正名。看来是在“做媒”,为“教育部”的上述决定进行“舆论先行”。而“教育部”则“不负所托”,并更进一步,将台湾地区民众惯称的“台语”提升为“台湾台语”。
  
  赖清德也就接过这个“波”,在民进党“全代会”致开幕词时,打破惯例全程使用“台语”,为“文化部”的这个决定“背书”。虽然他没有公开表示自己使用的是“台湾台语”,但在实质上已经等于是确认了“台湾台语”这个称谓。从而在赖清德及其“战友”们已经推动“法理化台独”、“事实台独”等“台独”行径的基础上,再增添一项“语言法定化台独”,成为“台独全面化”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