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权:林佳龙再次向赖清德献上“投名状”
身兼民进党主席的赖清德,星期日在民进党“全代会”上致辞,以打破民进党成立三十多年来,历任十七位党主席在“全代会”或其他这是场合上的发言,都是以“国语”为之的记录,首次以被民进党人视为“台语”的闽南语致辞,而且还以所谓“民主”来包装“新两国论”,喊出要建立“台湾主体性的国家认同”,宣称要“打造自己的国家:民主台湾”。这是赖清德在“五二零”讲话中宣称“两国互不隶属”之后,再一次抛出“台独”自白,进行“台独”挑衅。
对此,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作出理直气壮的回应。他指出,赖清德公然鼓噪建立所谓“台湾主体性的国家认同”,再次暴露了其顽固坚持“台独”立场、实施“台独”分裂活动的本来面目。陈斌华呼吁两岸同胞团结起来,坚决反对赖清德和民进党当局的“台独”挑衅行径,推动两岸交流合作。陈斌华重申,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虽然两岸尚未统一,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从未分割也绝不允许分割,台湾从来就不是一个国家,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国家。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有共同的血统、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历史,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共同建构了包括宝岛台湾在内的祖国疆域,共同书写了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民族精神,两岸同胞从来都是一家人。
在相隔一天后,台湾当局的“外交部”的发言人刘永健“越俎代庖”地作出回应。他声称,赖清德的演说内容很清楚,要确立“台湾优先”的国家政策,“建立生活在台湾的二千三百万人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国家认同”。国台办可以赖清德的演说再读一遍,但是“恶意扭曲,大可不必”。
而在同一个记者会上,刘永健还针对大陆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对“汉光演习”的批评:任何渲染紧张,以武谋独,以武拒统的图谋都必将遭到失败,回应说,台湾当局为所当为,不接受他国说三道四。以“他国”来指代大陆。
刘永健的所言所行,不要说是其所言内容就是赖清德“新两国论”的翻版,而且就以其行,也充分反映了台湾当局“外交部”是以“两国论”来定位两岸关系,亦即是把大陆视为另外一个国家。
实际上,按照体制和通常惯例,台湾当局对于大陆国台办就台湾事务发出的言论,应当是由陆委会进行回应。这既是基于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国际共识,更是基于台湾当局的“宪法”、“宪法增修条文”及《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的“宪政”和法制设定。正因为如此,台湾当局当年在“大陆工作会报”的基础上,成立了陆委会,作为与大陆的国台办的对口单位。因此,此后无论是国民党执政,还是民进党掌权,都是由陆委会出面回应大陆国台办有关两岸和台湾事务的言论。
而在今次,台湾当局的“外交部”,却“越俎代庖”地回应国台办的言论,显然就是要凸显,赖清德当局就是要把两岸关系定位为“两国关系”的操作,延伸到具体事务行政运作的机关,亦即是“台独行政化”。
实际上,虽然此举是由“外交部”发言人来释放试探气球,但从整体看,却有着赖清德在幕后进行操纵的痕迹。这是因为,赖清德又兼任“国安会”主委,而“外交部”和陆委会都是受“国安会”节制的单位。而在陈斌华前日发言后,此前很快就作出回应的陆委会,今次竟然是“粒声唔出”,而是由“外交部”代行。显然,这并非是因为陆委会“偷懒”或“疏忽”,“外交部”就“抢功”所致,而是“国安会”幕后的“一盘大棋”。
这也就给林佳龙再次获得一个向赖清德递献“投名状”的机会,以求得在郑文灿“被拿下”后,自己就可以更受赖清德重用的仕途前景,从而与此前郑文灿与蔡英文关系亲密形成“比照对称”,亦即建立自己作为赖清德“第一亲信”的地位。
这就是物极必反、易位而处了。在过去,赖清德与郑文灿都是属于“新潮流系”,郑文灿还是“新潮流系”的总召及“北流”的领袖,而赖清德与陈菊则是“南流”的领袖。与此同时,由林佳龙担任会长的“正国会”,却是“新潮流系”的死对头。
本来,在民进党的新生代中,赖清德、郑文灿、林佳龙是最“冒尖”者,但蔡英文却偏心于郑文灿。因而在二零一九年的民进党党内初选中,赖清德要挑战争取连任的蔡英文时,郑文灿却是第一个跳出来支持蔡英文,两人就不但有了“瑜亮情结”,而且还结下了“梁子”。
林佳龙看到郑文灿被“拿下”的下场,“识时务者为俊杰”,连忙向赖清德献上“投名状”。在看到其“正国会”成员陈亭妃不顾赖清德要推出林俊宪参选台南市长的计划,要以参选民进党中常委来捍卫其参选台南市长的机会时,就决定将陈亭妃开除出“正国会”。现在,又透过其发言人回应国台办的动作,再次向赖清德递献“投名状”。
如果说,林佳龙首次向赖清德献上“投名状”,是属于民进党内的派系斗争的话,那么,这次递献“投名状”的动作,就是属于在推动“新两国论”方面,与赖清德“合流”了。其实,林佳龙本来就是“独派”,被国台办“点名”为“顽固台独分子”。现在,就更是“姣婆遇着脂粉客”,“『独』味相投”、“『龙』入毒(独)流”了。
身兼民进党主席的赖清德,星期日在民进党“全代会”上致辞,以打破民进党成立三十多年来,历任十七位党主席在“全代会”或其他这是场合上的发言,都是以“国语”为之的记录,首次以被民进党人视为“台语”的闽南语致辞,而且还以所谓“民主”来包装“新两国论”,喊出要建立“台湾主体性的国家认同”,宣称要“打造自己的国家:民主台湾”。这是赖清德在“五二零”讲话中宣称“两国互不隶属”之后,再一次抛出“台独”自白,进行“台独”挑衅。
对此,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作出理直气壮的回应。他指出,赖清德公然鼓噪建立所谓“台湾主体性的国家认同”,再次暴露了其顽固坚持“台独”立场、实施“台独”分裂活动的本来面目。陈斌华呼吁两岸同胞团结起来,坚决反对赖清德和民进党当局的“台独”挑衅行径,推动两岸交流合作。陈斌华重申,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虽然两岸尚未统一,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从未分割也绝不允许分割,台湾从来就不是一个国家,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国家。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有共同的血统、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历史,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共同建构了包括宝岛台湾在内的祖国疆域,共同书写了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民族精神,两岸同胞从来都是一家人。
在相隔一天后,台湾当局的“外交部”的发言人刘永健“越俎代庖”地作出回应。他声称,赖清德的演说内容很清楚,要确立“台湾优先”的国家政策,“建立生活在台湾的二千三百万人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国家认同”。国台办可以赖清德的演说再读一遍,但是“恶意扭曲,大可不必”。
而在同一个记者会上,刘永健还针对大陆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对“汉光演习”的批评:任何渲染紧张,以武谋独,以武拒统的图谋都必将遭到失败,回应说,台湾当局为所当为,不接受他国说三道四。以“他国”来指代大陆。
刘永健的所言所行,不要说是其所言内容就是赖清德“新两国论”的翻版,而且就以其行,也充分反映了台湾当局“外交部”是以“两国论”来定位两岸关系,亦即是把大陆视为另外一个国家。
实际上,按照体制和通常惯例,台湾当局对于大陆国台办就台湾事务发出的言论,应当是由陆委会进行回应。这既是基于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国际共识,更是基于台湾当局的“宪法”、“宪法增修条文”及《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的“宪政”和法制设定。正因为如此,台湾当局当年在“大陆工作会报”的基础上,成立了陆委会,作为与大陆的国台办的对口单位。因此,此后无论是国民党执政,还是民进党掌权,都是由陆委会出面回应大陆国台办有关两岸和台湾事务的言论。
而在今次,台湾当局的“外交部”,却“越俎代庖”地回应国台办的言论,显然就是要凸显,赖清德当局就是要把两岸关系定位为“两国关系”的操作,延伸到具体事务行政运作的机关,亦即是“台独行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