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权:三军仪队撤出大厅是拆卸中正堂序曲?

  中评社香港7月10日电/澳门新华澳报10日发表富权文章:三军仪队撤出大厅是拆卸中正纪念堂“序曲”?以下为文章内容。

  台湾地区“行政院”政务委员林明昕上周听取“文化部”、“法务部”等六部会报告接续“促转会”推动转型正义工作的进度。其中“文化部”汇报,规划未来三军仪队将撤出中正纪念堂大厅,勤务展示移至正堂阶梯下的民主大道进行,结束后直接回到勤务室,不再站哨;雨天备案则比照忠烈祠取消勤务展示。不过实施时间仍未定。军方则回应,将待“文化部”完成整体规画后,“国防部”配合办理。
  
  “文化部”的这项规划,让人们对笔名为“小野”的新任“文化部长”李远的印象,颓然坍塌。实际上,他在上任后一个月的表现,与其前任热衷于推动“文化台独的郑丽君等人相比,显得较为温和中立,当民进党“立委”质疑小红书等视频工具及大陆地区的一些词汇在台湾地区大行其道是“认知战”,他却以“不觉得大陆用语是统战,政治是一回事,文化是包容性的”。而且就在中正纪念堂“转型”的议题上,他还表示“转型应在全民共识下进行”、“民众休闲比较重要”,并表态三军仪队“不是被大家在政权转换中移来移去”。但仅是不到半个月,“文化部”的代表却竟然赞同民进党当局推动的三军仪队撤出中正纪念堂大厅的规划。
  
  不过,似乎并不难责怪“小野”部长,因为中正纪念堂“转型”是民进党当局的“神主牌”,无论是蔡英文还是赖清德,都铁定心肠去推动。而且,当年以“促转会”主委身份拟定中正纪念堂“转型”方案的顾立雄,现在就正是主管三军仪队的“国防部长”。但他却是要“文化部”背起这个“镬”。他日前在“立法院”备询时声称,三军仪队在中正纪念堂如何进行操演,是由“文化部”主管,“国防部”已与“文化部”经过两三次的协调,希望将三军仪队移到自由广场进行操演,目前已协调得差不多,何时执行“国防部”完全配合。而同时前赴“立法院”备询的“文化部”次长李静慧则说,方案可能送“行政院”推动转型正义会报讨论、通过。显然,“小野”是顶不住曾经担任“促转会”主委、“国安会”秘书长,现任“国防部长”的“顽固台独分子”的威严和压力。
  
  实际上,此前由“独派”人物郑丽君担任“文化部长”时,对由“文化部”主管的中正纪念堂的“转型”,设计了“三部曲”方案,第一部曲就是移除大厅内蒋介石铜像,第二部曲是改造堂体功能与外观,第三部曲是破除园区整体崇拜轴线。而“促转会”也表示,蒋介石铜像处置是“转型”首要项目,应以移除为优先选项。并向“文化部”文化资产局确认,大厅内蒋介石铜像不属于指定古迹的物件。
  
  因此,撤出大厅的三军仪队,看来就是移除蒋介石铜像的“序曲”。而移除蒋介石铜像,除了是蔡英文、赖清德及“促转会”所喧嚷的“去权威”、“反独裁”之外,其实更是要把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及“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蒋介石,彻底地从台湾民众的记忆中清除出去。
     中正纪念堂园区自一九八零年落成开放以来,不但成为人们缅怀蒋介石的“圣地”,而且也是海内外游客到台湾观光的必访景点。当然,也是民众进行各种活动及表达诉求的场域。但也因此而成为民进党人的“眼中钉”,因而在陈水扁当政时,民进党人将广场牌坊上的“大中至正”易名为“自由广场”,将“中正纪念堂”也改为“台湾民主纪念馆”。马英九当选并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复名“中正纪念堂”并将旧匾额挂回,牌楼的“自由广场”则留用,并将正面牌楼、民主广场、民主大道与中正纪念堂列为不得拆卸的“古迹”亦即“文物建筑”。但蔡英文上台后,又打起了中正纪念堂的算盘,由“促进转型正义委员会”(“促转会”于近日提出中正纪念堂“转型”方案,拟将其改成“反省威权历史公园”,转型方向包含“改造威权空间”、“重构纪念叙事”,并进行移除大厅内蒋介石铜像、改造堂体功能与外观、破除园区整体崇拜轴线三大处置措施。为了达成规划,“促转会”特别向“文化部”文资局确认,指定《国定古迹清册》中,并没有大厅的蒋介石铜像,而且铜像并非指定古迹的主体,不具有文资身份,以方便移除。
  
  中正纪念堂是台北市的地标,因而是海外观光客的热门景点。去年统计中正纪念堂游客三百二十万人次,比故宫一百五十五万人次还多。在两岸观光交流频繁时的二零一五年,还创下七百零九万人次的纪录。将来仪队撤离堂体,及加上“文化部”的转型计划,届时“中正纪念堂”还能有多少游客去观看三军仪队的“耍花枪”?
  
  幸好,现任“立法院长”韩国瑜是蒋介石的忠实信徒,因而“转型”规划中的拆卸堂体改建为“立法院”院址的规划,他将会坚决反对。实际上,“立法院”在台北市的现址原来是日治时期的第二高等女学校,台湾光复后被划归台北市政府。国民党政权逃台后,向台北市政府租赁该校址作“立法院”院址,每年向台北市政府缴交六千万元的租金。台北市政府曾经多次要求收回校址,因而“立法院”曾经多次讨论迁址的地点。
  
  在游锡堃担任“立法院长”时,拟出了“立法院”新院址的六个地点,依序为中正纪念堂(台北市)、空军总部旧址(台北市)、土城看守所现址(新北市)、成功岭营区(台中市)、中兴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宜兰县)、高铁彰化车站特定区(彰化县)。其中中正纪念堂是第一优先考虑的扩建基地。除了是其位置适中,建筑物形态也符合“国会”的庄重严肃形象,及拥有极为宽阔的空旷空间,方便民众进行示威陈情等的客观因素之外,将纪念蒋介石的中正纪念堂改建为“立法院”,拆卸搬走堂内巨大的蒋介石铜像,更是符合民进党当局“转型正义”及“去蒋化”以至“去中化”的政治意图。
  
  这样的规划及其“理由”,韩国瑜当然不会接受。可能会较为倾向于台北市仁爱路的空军总部旧址。毕竟,军事单位都带有浓烈的当年国民党从大陆地区溃逃到台湾地区后“安身立命”的影子,而且国民党尤其是黄复兴党部的许多活动,都是在其附属的空军俱乐部举行。   中评社香港7月10日电/澳门新华澳报10日发表富权文章:三军仪队撤出大厅是拆卸中正纪念堂“序曲”?以下为文章内容。

  台湾地区“行政院”政务委员林明昕上周听取“文化部”、“法务部”等六部会报告接续“促转会”推动转型正义工作的进度。其中“文化部”汇报,规划未来三军仪队将撤出中正纪念堂大厅,勤务展示移至正堂阶梯下的民主大道进行,结束后直接回到勤务室,不再站哨;雨天备案则比照忠烈祠取消勤务展示。不过实施时间仍未定。军方则回应,将待“文化部”完成整体规画后,“国防部”配合办理。
  
  “文化部”的这项规划,让人们对笔名为“小野”的新任“文化部长”李远的印象,颓然坍塌。实际上,他在上任后一个月的表现,与其前任热衷于推动“文化台独的郑丽君等人相比,显得较为温和中立,当民进党“立委”质疑小红书等视频工具及大陆地区的一些词汇在台湾地区大行其道是“认知战”,他却以“不觉得大陆用语是统战,政治是一回事,文化是包容性的”。而且就在中正纪念堂“转型”的议题上,他还表示“转型应在全民共识下进行”、“民众休闲比较重要”,并表态三军仪队“不是被大家在政权转换中移来移去”。但仅是不到半个月,“文化部”的代表却竟然赞同民进党当局推动的三军仪队撤出中正纪念堂大厅的规划。
  
  不过,似乎并不难责怪“小野”部长,因为中正纪念堂“转型”是民进党当局的“神主牌”,无论是蔡英文还是赖清德,都铁定心肠去推动。而且,当年以“促转会”主委身份拟定中正纪念堂“转型”方案的顾立雄,现在就正是主管三军仪队的“国防部长”。但他却是要“文化部”背起这个“镬”。他日前在“立法院”备询时声称,三军仪队在中正纪念堂如何进行操演,是由“文化部”主管,“国防部”已与“文化部”经过两三次的协调,希望将三军仪队移到自由广场进行操演,目前已协调得差不多,何时执行“国防部”完全配合。而同时前赴“立法院”备询的“文化部”次长李静慧则说,方案可能送“行政院”推动转型正义会报讨论、通过。显然,“小野”是顶不住曾经担任“促转会”主委、“国安会”秘书长,现任“国防部长”的“顽固台独分子”的威严和压力。
  
  实际上,此前由“独派”人物郑丽君担任“文化部长”时,对由“文化部”主管的中正纪念堂的“转型”,设计了“三部曲”方案,第一部曲就是移除大厅内蒋介石铜像,第二部曲是改造堂体功能与外观,第三部曲是破除园区整体崇拜轴线。而“促转会”也表示,蒋介石铜像处置是“转型”首要项目,应以移除为优先选项。并向“文化部”文化资产局确认,大厅内蒋介石铜像不属于指定古迹的物件。
  
  因此,撤出大厅的三军仪队,看来就是移除蒋介石铜像的“序曲”。而移除蒋介石铜像,除了是蔡英文、赖清德及“促转会”所喧嚷的“去权威”、“反独裁”之外,其实更是要把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及“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蒋介石,彻底地从台湾民众的记忆中清除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