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则刚:美国维持科技霸权 有三个主要支柱

“中研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冷则刚。(中评社 俞敦平摄)

  中评社台北5月18日电(记者 俞敦平)面对美中对抗新局势下未来地缘政经发展的走向,“中央研究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冷则刚17日于台北论坛举办的新书发表会中,提出了他的观察。他认为美国的科技发展成功,归纳为三个主要支柱,多元创新的社会和企业文化、联邦政府的积极介入和地缘政治的多边操作。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美国科技霸权的基石。也因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美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台北论坛17于台大校友会馆举行“解构美国—世界霸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新书发表会,该书由台北论坛执行长何思因邀集产、官、学界的美国研究专家,以及自台湾赴美任教的学者共同撰写并主编。发表会由何思因主持,并邀请本书作者之一的冷则刚以“美国科技发展的政经动力”为题发表演说。并有前“外交部长”林永乐、中磊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荣誉董事长暨共同创办人王伯元等重量级人物出席。

  冷则刚表示,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美国的高科技成就源于草根创业精神和硅谷模式,这固然有其道理,但仅仅是一部分。美国政府的积极介入对于其科技霸权的建立和维持至关重要。例如,在二战后,联邦政府通过太空总署(NASA)、国防部(DOD)等机构推动科技发展。80年代,日本的经济挑战促使美国进行政策调整,而当前中国大陆的崛起更是引发了美国政府的多方应对。

台北论坛执行长何思因。(中评社 俞敦平摄)

  冷则刚将美国科技发展的成功归纳为三个主要支柱,多元创新的社会和企业文化、联邦政府的积极介入和地缘政治的多边操作。他指出,多元创新的社会和企业文化以硅谷模式为一个典型例子,展现了草根创新精神和由下而上的动力。然而,硅谷的成功并非完全自主,早期便有政府机构的介入,如NASA和国防部。此外,硅谷的成功还依赖于完善的法律、财务、会计和创投服务体系,这些都帮助实验室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市场上的新创公司。硅谷模式的重要特征还包括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对风险的容忍和团队合作精神,这些都对其他国家模仿硅谷模式形成了挑战。

  对于联邦政府的积极介入,冷则刚指出,二战后,美国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工具维持其科技优势,这些工具包括财务补贴、特殊计划和冠军企业的支持等。政府还通过创投基金和地方政府的创新基金支持新创企业。例如,北维州的阿灵顿设立了创新基金以补足创投缺口。DARPA(国防高端研究署)是美国政府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平台,透过各种补助和外包合约推动AI和大数据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对于地缘政治的多边操作,冷则刚指出,单靠美国一国之力难以面对全球科技竞争,必须依靠多边合作。美中科技竞争是一个典型例子,美国需要通过国防部等机构推动与私营企业的合作,维持其全球科技领先地位。国防部和其他政府机构不仅在国防安全方面发挥作用,还在科技安全和经济策略上扮演重要角色,这种军民两用科技的推动使美国在全球竞争中保持优势。

台北论坛举行“解构美国—世界霸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新书发表会。(中评社 俞敦平摄)

  冷则刚接着探讨了美国科技产业发展的几个重要面向,特别是硅谷与华盛顿特区周边地区的不同发展模式,并从六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当前美国高科技政策与地缘政治的复杂关系。

  首先是区域发展模式的差异,冷则刚指出,硅谷地区的科技发展以大学和地方政府为主导,形成自下而上的模式。而华盛顿特区周边则主要由联邦政府牵头,与地方政府和产业界合作,聚焦于公共和国家安全相关产业。这些区域包括大华府周边的马里兰州和北维吉尼亚州,形成了所谓的“杜勒斯技术走廊”(Dulles Technology Corridor)和“数据中心谷地”(Data Center Valley)。

  冷则刚接着谈到,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挑战。他指出,杜勒斯技术走廊的形成主要受国家安全需求推动,与西岸的硅谷不同,这里未必得到地方政府和民众的完全欢迎,导致社会、文化和经济问题频发。此外,北维吉尼亚州的一些县(如Fairfax和Loudoun County)已经成为美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显示出科技发展的巨大影响。

  接着冷则刚谈到了地缘政治与经济的交互作用。他指出,美国的新工业政策与地缘政治紧密结合,特别是在俄乌战争爆发后,推动了多边协商机制的发展。这种多边主义操作试图在经济安全和全球分工中取得平衡。然而,美国在推行这些政策时面临许多挑战,包括如何协调企业与国家间的利益冲突、应对东亚和欧洲多边伙伴的不确定性,以及处理国内政治对高科技政策的干扰。   接下来冷则刚分析了高科技人才的流转与未来,他指出美国的高科技优势依赖于人才的流转和使用,特别是来自硅谷的华裔和印度裔精英。然而,随着“国家安全”政策的主导,未来的人才流转是否能够持续成为关键问题。此外,美国国内政治和游说团体的影响也可能对高科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冷则刚接着分析经济与国家安全的平衡。他指出,美国试图将关键产业链移回国内,但全球分工的原则使这一目标充满挑战。企业与政府在法规、劳工成本和环保规定等方面存在分歧,联邦与地方政府的协调也不总是顺利。

  接着冷则刚谈论了高科技产业的未来展望。他认为,未来的科技发展需要在国家安全与全球合作之间找到平衡。发言者提出,美国必须继续吸引和利用全球高科技人才,同时要应对国内外的各种挑战,以维持其在全球高科技领域的领导地位。

  最后他总结说,美国科技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复杂的内外部挑战。通过审视硅谷和华盛顿特区周边的不同发展模式、处理地缘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以及应对人才流转问题,美国需要在未来找到一条既能保障国家安全又能促进科技创新的道路。这不仅关系到美国的科技领导地位,也影响到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类福祉。

“中研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冷则刚。(中评社 俞敦平摄)

  中评社台北5月18日电(记者 俞敦平)面对美中对抗新局势下未来地缘政经发展的走向,“中央研究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冷则刚17日于台北论坛举办的新书发表会中,提出了他的观察。他认为美国的科技发展成功,归纳为三个主要支柱,多元创新的社会和企业文化、联邦政府的积极介入和地缘政治的多边操作。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美国科技霸权的基石。也因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美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台北论坛17于台大校友会馆举行“解构美国—世界霸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新书发表会,该书由台北论坛执行长何思因邀集产、官、学界的美国研究专家,以及自台湾赴美任教的学者共同撰写并主编。发表会由何思因主持,并邀请本书作者之一的冷则刚以“美国科技发展的政经动力”为题发表演说。并有前“外交部长”林永乐、中磊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荣誉董事长暨共同创办人王伯元等重量级人物出席。

  冷则刚表示,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美国的高科技成就源于草根创业精神和硅谷模式,这固然有其道理,但仅仅是一部分。美国政府的积极介入对于其科技霸权的建立和维持至关重要。例如,在二战后,联邦政府通过太空总署(NASA)、国防部(DOD)等机构推动科技发展。80年代,日本的经济挑战促使美国进行政策调整,而当前中国大陆的崛起更是引发了美国政府的多方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