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春:朝小野大 抑制赖清德“台独”企图
中评社香港3月9日电(作者 欧阳春)近两个月来台湾及两岸之间发生了两大事件,对台湾岛内政局及两岸关系、美台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其一是国民党的韩国瑜、江启臣各以54票当选“立法院”正副院长,国民党事隔8年后再次执掌“立院”,台湾朝小野大格局成形;其二是2月14日金门海域发生台湾海巡追缉大陆福建籍快艇酿成2人死亡、大陆方面随后于自2月19日起在厦金海域开展常态化执法巡查的事件,外界研判,事件将成为两岸关系的转折点。
台湾新“立法院”已在2月1日开议,赖清德也将于今年5月20日上台执政,他的“就识演说”会说什么?会否调整8年来蔡当局的激进的“反中抗中”路线?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影响很大。从这一点上看,龙年两岸关系如何走,关键时间点看520。
当年陈水扁、马英九、蔡英文就职时都提出“两岸论述”,其中陈水扁讲“四不一没有”,马英九讲“不统不独不武”,蔡英文讲“九二历史事实”。赖清德的“两岸论述”是什么?是其“就识演说”最受关注之处。
1月13日台湾大选后大陆反应相对温和,比较克制。外界相信在520赖清德就职前,大陆对台仍会进行压力测试,但不至于有太大的震荡;传统上520之前还会是两岸尝试沟通的黄金时期,但目前双方既无接触的政治基础、也无互信,很难坐上谈判桌。
两岸关系最坏的情况就是战争,较可能的情况是非战争、非武力的动荡,包括经济、安全、人心、国际,这4种动荡;在赖清德任内,两岸走向平稳对话的可能性存在但机会不高,关键在于民进党及赖清德不愿意放弃“台独党纲”,不愿意回到“九二共识”的轨道。
今天春节假期前夕,民进党政府无预警叫停原定6月1日开放赴陆观光团的政策,让外界对选后两岸大交流的期待落空。不过,目前涉及两岸的大的形势已出现很大变化,其一是去年11月中美元首在三藩市会晤后,中美关系止跌企稳,又一次站上新的起点;其二是台湾大选后“立法院”三党不过半、国民党重夺“立法院”龙头。民进党已非完全执政,这是赖清德面对的、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从“立委”选举上看,大致上仍维持“北蓝南绿”的态势,尤其是不分区“立委”政党票,民进党从上一届的481万票小幅成长至498万票,国民党从472万票稍微成长至476万票,显示蓝绿支持者基本盘并未松动。整体来说,蓝绿两党仍维持各自的优势区域,上次是因为蔡英文连任与香港反送中运动因素的外溢效益导致部分蓝天地区被翻转,这次算是回归常态。
追踪当前台湾政治立场倾向,可发现两个基本现实,一是党派的意识形态稳固而历久不衰;二是单一选区,第三势力难以生存。台湾大选结果显示,国民党、民进党、民众党三党没有一个政党全赢或全输,让未来四年的政党政治进入一个趋于势力均衡,权力结构不至于过度集中的结果。对民进党而言,顺利赢得“总统”并延续执政,但却输了“国会”多数;对国民党来说,输了“总统”选举,却重新拿下“国会”,成为第一大党;而首次参选“总统”的民众党,“总统”选举落居第三、且区域“立委”全军覆没,但在政党票却拿下三百多万票,八席的“立委”席次让该党成功在“立法院”成为三党不过半下的关键小党,赢得未来与两大党谈判的筹码。
从“总统”当选者与政党票的关系来看,赖清德获得558万票,民进党政党票则是498万,意味着有60万张选票支持赖萧,却没有支持民进党;国民党的侯友宜得票数是467万,政党票是却高出九万的476万票,政党票反而高于候选人,意味着侯友宜没有替国民党开疆辟土的能力,反而可能是政党的“负资产”;柯文哲拿下396万票,政党票则是304万,足足高出92万,显示民众党在一人政党的格局下,是依靠柯文哲的魅力,在“立法院”冲出了三百万票,成为关键第三党的基础,这个选票结果和选前民调显示,大多数年轻选民、中间选民成为民众党选票基础若合符节。
国民党方面,韩国瑜2月1日获选担任“立法院”院长,依据韩国瑜的个人特质,加上和民进党的恩恩怨怨,未来的府会关系只怕更是雪上加霜。民进党和民众党近期磨擦不断,绿白合作”可能性变小,朝小野大对赖清德政府是极大挑战,赖清德政府未来4年搞法理“台独”的路已基本被堵死。
在520就职之后,赖清德面对新“国会”的第一道难题,是“行政院”与“内阁”的组成。依据“宪法”,任命“行政院长”是“总统”的专属权力,不需经过“立法院”的同意权,但“宪法”也同时赋予“立法院”行使不信任投票的权力,也就是倒阁权。因此,“总统”在任命“行政院”院长,以及后续“组阁”的过程,仍旧需要考量“立去院”的政党生态。
在刚过去的大选的选举过程中,国民党与民众党不断诉求“战争与和平”,国民党的候选人侯友宜与赵少康甚至多次表态坚持回到“九二共识”的一中政治框架。就连柯文哲也在“两岸一家亲”的主张上打转,并且利用辩论时赖清德的口误猛烈攻击“中华民国”的认同议题。
几乎可以预见,大陆对于两岸关系,在赖清德胜选以及未来就任后,不会与新政府有任何接触。选后一天,也就是1月14日起,大陆就宣布进行军事演习,算是一种对台湾选举结果的表态。未来两岸在没有互信基础、欠缺对等交流、甚至拒绝接触的情况下,新政府要维持现状、确保台海稳定,还是需要设法与大陆对话,展现出对台海稳定与和平负责任的态度。
民进党中国事务部主任吴峻鋕2月25日在一场两岸及海外华人学者共同与会线上讲座表示“台独党纲”“已是历史文件”,不必再另宣布“台独”。民进党是否、能否放弃“台独党纲”的问题,在赖清德5月20日上台执政后,必会再次成为焦点。
“台独党纲”是民进党1991年10月在全国党代表大会通过修订党纲中的一个条文,内容明确主张透过公民投票来实现“台湾独立”的理念,并非只是意识形态,而是有实际的执行方式。
“台独党纲”让民进党成为名副其实的“台独党”,也为台海埋下兵凶战危的变数,赖清德过去就因主张“台独”,被称为“台独金孙”,他更自称是“务实的‘台独’工作者”,也因此,在2020年民进党“总统”初选“蔡赖相争”时,独派公开力挺赖清德。
为了拉拢中间选民,“赖萧配”选前刻意避谈“台独”,不仅赖清德声称台湾已没必要再宣布独立,萧美琴甚至说,“台独”标签是北京想激起人民的恐慌。
赖萧不愿说、也不敢说,因为他们很清楚,一旦承认自己主张“台独”,不仅将流失大量选票,也将遭来美方反对,不谈全是为了选举先骗到选票;但既然如此,又为何不直接放弃“台独党纲”?显然,除了担心遭深绿选民唾弃,两人打从心里也不愿放弃这座“神主牌”。
当年陈水扁执政,花大笔预算推“正名”,改掉中油、中船等“中字辈”公营企业,如果不是因为航权,连华航的名称都差点不保。陈水扁推“台独”做的是“面子”,赖清德想做的却是“里子”,他曾声称当选后要让台湾“总统”走入白宫,这已不仅是“务实的‘台独’工作者”,而是最实际的“台独”。
中评社香港3月9日电(作者 欧阳春)近两个月来台湾及两岸之间发生了两大事件,对台湾岛内政局及两岸关系、美台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其一是国民党的韩国瑜、江启臣各以54票当选“立法院”正副院长,国民党事隔8年后再次执掌“立院”,台湾朝小野大格局成形;其二是2月14日金门海域发生台湾海巡追缉大陆福建籍快艇酿成2人死亡、大陆方面随后于自2月19日起在厦金海域开展常态化执法巡查的事件,外界研判,事件将成为两岸关系的转折点。
台湾新“立法院”已在2月1日开议,赖清德也将于今年5月20日上台执政,他的“就识演说”会说什么?会否调整8年来蔡当局的激进的“反中抗中”路线?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影响很大。从这一点上看,龙年两岸关系如何走,关键时间点看520。
当年陈水扁、马英九、蔡英文就职时都提出“两岸论述”,其中陈水扁讲“四不一没有”,马英九讲“不统不独不武”,蔡英文讲“九二历史事实”。赖清德的“两岸论述”是什么?是其“就识演说”最受关注之处。
1月13日台湾大选后大陆反应相对温和,比较克制。外界相信在520赖清德就职前,大陆对台仍会进行压力测试,但不至于有太大的震荡;传统上520之前还会是两岸尝试沟通的黄金时期,但目前双方既无接触的政治基础、也无互信,很难坐上谈判桌。
两岸关系最坏的情况就是战争,较可能的情况是非战争、非武力的动荡,包括经济、安全、人心、国际,这4种动荡;在赖清德任内,两岸走向平稳对话的可能性存在但机会不高,关键在于民进党及赖清德不愿意放弃“台独党纲”,不愿意回到“九二共识”的轨道。
今天春节假期前夕,民进党政府无预警叫停原定6月1日开放赴陆观光团的政策,让外界对选后两岸大交流的期待落空。不过,目前涉及两岸的大的形势已出现很大变化,其一是去年11月中美元首在三藩市会晤后,中美关系止跌企稳,又一次站上新的起点;其二是台湾大选后“立法院”三党不过半、国民党重夺“立法院”龙头。民进党已非完全执政,这是赖清德面对的、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从“立委”选举上看,大致上仍维持“北蓝南绿”的态势,尤其是不分区“立委”政党票,民进党从上一届的481万票小幅成长至498万票,国民党从472万票稍微成长至476万票,显示蓝绿支持者基本盘并未松动。整体来说,蓝绿两党仍维持各自的优势区域,上次是因为蔡英文连任与香港反送中运动因素的外溢效益导致部分蓝天地区被翻转,这次算是回归常态。
追踪当前台湾政治立场倾向,可发现两个基本现实,一是党派的意识形态稳固而历久不衰;二是单一选区,第三势力难以生存。台湾大选结果显示,国民党、民进党、民众党三党没有一个政党全赢或全输,让未来四年的政党政治进入一个趋于势力均衡,权力结构不至于过度集中的结果。对民进党而言,顺利赢得“总统”并延续执政,但却输了“国会”多数;对国民党来说,输了“总统”选举,却重新拿下“国会”,成为第一大党;而首次参选“总统”的民众党,“总统”选举落居第三、且区域“立委”全军覆没,但在政党票却拿下三百多万票,八席的“立委”席次让该党成功在“立法院”成为三党不过半下的关键小党,赢得未来与两大党谈判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