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称中俄朝新轴心 蔡东杰:纯属贴标签
中评社台中9月25日电(记者 方敬为)朝鲜与俄罗斯元首日前会面后,中国与俄罗斯元首也将在10月会晤,西方对此以中俄朝“新轴心”形容三边近来密切互动。中兴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特聘教授蔡东杰接受中评社访问表示,朝鲜与中国、俄国的国力不对称,三方结盟并不符合中俄大国效益,“中俄朝新轴心”的说法纯属西方想像或是贴标签,真正成形的机率低。
蔡东杰,政治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中兴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前瞻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政治研究所终身特聘教授、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日韩总合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并担任中华当代两岸学术交流协会理事长等职。
朝鲜领导人金正恩9月13日访问俄国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面,普金会结束后,中国外交部长王毅18日到访俄国,邀请普京10月访问中国,普京预计将赴北京出席一带一路10周年峰会,届时将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会晤。西方阵营针对近期中俄朝三方互动密切,直指有意组成“新轴心”威胁国际秩序。
针对“中俄朝新轴心”的说法,蔡东杰认为,是过度揣测,因为不合逻辑,此外若观察近期俄罗斯与朝鲜关系靠近的脉络,基本上可以发现,与中国并无直接关联。
蔡东杰说,先以朝鲜为出发点,朝鲜的外交活动向来是整个区域乃至全球政治结构的温度计。朝鲜每一次的外交或军事行动活跃化,都代表目前全球或区域结构处在某种“断层状态”,就是有潜在冲突可能性,因此在结构当中出现断层状态,会让朝鲜这个“相对弱势”的区域与全球行为者,找到一个借力使力、趁乱出现的空间。
蔡东杰指出,如果全球秩序结构是完整的,基本上弱势行为者就会被压制,就像过去六方会谈的时代,可是只要结构有断层,结构出现缝隙,朝鲜就会把握契机展开“缝隙外交”,所以朝鲜每次无论是军事上的活跃或外交上的活跃,一定都跟结构不稳定出现缝隙有关系。
他提到,近年全球结构,因为美中关系以对抗为取向,相对不稳定,可以发现从去年开始朝鲜不管是发射飞弹的次数,乃至于外交行动有越来越活跃的迹象,对随着裂缝的存在逐渐的扩大,提供给朝鲜这个弱势行为者的活动空间就越大。这是朝鲜近期活耀外交活动的背景前提。
对俄罗斯而言,蔡东杰说,虽然俄国目前与中国的关系不错,可是不能否认,从去年初乌克兰战争开打后,在美国等西方为首的引导之下,基本上俄罗斯只有少数者愿意跟它站在一起,即便中国都保持距离,所以俄国目前是一个“人人喊打”的状态,俄罗斯国家不小,可是因为乌克兰战争由美国主导施加道德压力,目前俄罗斯在国际当中也成为弱势行为者。
当然,蔡东杰说明,俄国的弱势与朝鲜不一样,朝鲜是实力上的弱势,俄罗斯是情势上的弱势,目前的国际形势对俄国不利,导致俄国成为弱势行为者,基于同病相怜的逻辑,让朝鲜有机会拉近与俄国的距离。
蔡东杰指出,对俄朝双方来说,双方在整个政策当中出现一种共同性与共识性,是相向而行,由于两国处境性质类似,因此俄朝关系紧密跟中国没有直接关联,而是两个弱势行为者的战略方向趋同的结果。毕竟中国不是弱势行为者,所以换句话说的话,中国或许会利用俄朝互动,强化对自己的支撑,不过这是可以选择的。
他说,中国要不要利用俄朝接近的情势,并将它吸纳进来作为战略用途,这是可以思考的问题,可是不能忽略的,这不是中国主观就能决定,因为事实上,朝鲜、俄罗斯、中国之间也是有矛盾存在,朝鲜对中国的经济依赖,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对中国的依赖,都在中俄以及中朝关系当中产生一些矛盾。
所以,蔡东杰表示,换句话说,俄朝之间的同病相怜,也包括他们对中国关系的矛盾,也因此,俄朝的结合不一定会把中国带进来,甚至俄朝之间利用结合顺带处理对中国关系的矛盾,反而是有可能的。要把俄朝的接近跟中国连在一起,去想像中俄朝三方同盟是过于乐观的想像。俄朝接近跟中俄朝三边关系的整合是两回事,有可能,但绝对是两回事。
至于中俄朝“新轴心”,蔡东杰说,从上述脉络来看相关说法,更显示欠缺逻辑,因为朝鲜完全不够格,权力值差太多了。二战时期,德、意、日都算大国,虽然意大利弱一点,可意大利也算是个大国(Major power),二战时期3国形成轴心,与现在大家在看中俄朝无法并论,因为朝鲜实力太弱,顶多在军事上是中等强国(Middle power),这样的结盟并不对称,甚至在经济上连Middle power都称不上,这样的结盟会出问题。
蔡东杰认为,中俄若还有理性的话,不会接纳朝鲜形成所谓中俄朝轴心,因为国力不对称的结合只有两个结果,就是弱势的第三方成为被支配者,或者是大国无端被被弱势第三方拖入不必要的争端,这都是不理性的事情。结盟的责任与义务必须要平衡,国际上强调“门当户对”,倘若门不当、户不对,就会如同美日、美韩那样成为支配性关系,要不然就得承受被弱势行为者拖下水的风险。
他指出,以朝鲜来说,中俄很难支配它,被拖进泥淖的可能性偏高,朝鲜是国际上出名的“麻烦制造者”。所以中俄不会想要与朝鲜搞轴心。西方塑造中俄朝新轴心的形象,纯属想像或者贴标签,实际上不太可能上演。
中评社台中9月25日电(记者 方敬为)朝鲜与俄罗斯元首日前会面后,中国与俄罗斯元首也将在10月会晤,西方对此以中俄朝“新轴心”形容三边近来密切互动。中兴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特聘教授蔡东杰接受中评社访问表示,朝鲜与中国、俄国的国力不对称,三方结盟并不符合中俄大国效益,“中俄朝新轴心”的说法纯属西方想像或是贴标签,真正成形的机率低。
蔡东杰,政治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中兴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前瞻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政治研究所终身特聘教授、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日韩总合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并担任中华当代两岸学术交流协会理事长等职。
朝鲜领导人金正恩9月13日访问俄国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面,普金会结束后,中国外交部长王毅18日到访俄国,邀请普京10月访问中国,普京预计将赴北京出席一带一路10周年峰会,届时将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会晤。西方阵营针对近期中俄朝三方互动密切,直指有意组成“新轴心”威胁国际秩序。
针对“中俄朝新轴心”的说法,蔡东杰认为,是过度揣测,因为不合逻辑,此外若观察近期俄罗斯与朝鲜关系靠近的脉络,基本上可以发现,与中国并无直接关联。
蔡东杰说,先以朝鲜为出发点,朝鲜的外交活动向来是整个区域乃至全球政治结构的温度计。朝鲜每一次的外交或军事行动活跃化,都代表目前全球或区域结构处在某种“断层状态”,就是有潜在冲突可能性,因此在结构当中出现断层状态,会让朝鲜这个“相对弱势”的区域与全球行为者,找到一个借力使力、趁乱出现的空间。
蔡东杰指出,如果全球秩序结构是完整的,基本上弱势行为者就会被压制,就像过去六方会谈的时代,可是只要结构有断层,结构出现缝隙,朝鲜就会把握契机展开“缝隙外交”,所以朝鲜每次无论是军事上的活跃或外交上的活跃,一定都跟结构不稳定出现缝隙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