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鲁郑:美国为何要积极和中国恢复对话?

7月7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财政部长耶伦。  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中评社北京7月9日电/据大公报报导,继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华之后,拜登政府又一重要阁员财长耶伦也来到中国。中美由于飞艇事件而中断的交流终于重启。如果回顾这一过程,我们会发现美国更为主动和积极,并最终获得中国的首肯。

  ·美国主动的特殊原因

  首先2022年11月中美元首峇里岛会谈的主要成果之一,就是推动恢复双方因为时任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访台湾而中断的交流和对话。美国出于双方竞争需要“加装护栏”的目的,在遏制中国的同时也不排除合作。但美方炒作飞艇事件,导致交流再次中断。但这并不代表美国要推动和中国交流的目的改变了,所以飞艇事件在美国社会平息后,美国仍然要延续交流政策。此外,拜登政府是在国内政治压力下对飞艇事件过度反应,美国要想恢复对话,只能单方面主动。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至今不公布飞艇事件的调查结果。如果说是“间谍气球”,否定中国说法,双方关系更会恶化,对话更不可能。如果说是民用,则国内政治无法交代。

  ·其次则是欧洲因素。

  一是俄乌冲突进入第二个年头。其造成的成本和代价日益显现,甚至欧盟最重要的经济引擎德国罕见地出现负增长。欧洲并不愿意此时中美关系陷入冲突。欧洲是当今世界对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外部力量,美国无论是对俄、对中还是全球议题都需要欧洲。所以它不能无视欧洲的立场。

  二是欧美虽然是盟友,但也有竞争的一面。飞艇事件后,欧洲并没有站在美国一边,相反中欧关系空前密切,重量级访问纷纷登场:西班牙首相、法国总统、欧盟主席,还再度纷纷明确宣示不和中国脱钩。中欧相互走近当然是各取所需。中国打“欧洲牌”是为了更好的应对美国的挑战,欧洲则要显示战略自主,施压美国对欧洲利益的关切。在中美战略博弈的背景下,欧洲当然想从中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假如中美持续不对话,美国要和中国沟通就得依靠欧洲。也就是说它面对欧洲时也不具主动权。所以恢复中美对话,也有平衡欧洲和中国走近的意图。

  第三则是美国内政的需要。

  一是2023年以来,美国经济虽然摆脱技术性衰退,但制造业PMI继续萎缩,企业整体投资负增长,通货膨胀继续高企,在银行倒闭不断发生的背景下仍不得不升息。

  二是拜登已经宣布竞选连任,也希望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并通过和中国的合作,在全球性议题取得进展。如气候保护、食品短缺等。

  第四则是俄乌冲突。

  俄乌冲突长期化不符合美国利益,特别是在选举季来临之际。要么俄罗斯在各种压力下作出较大让步,要么冲突能暂停或者结束。不管哪一个结果都离不开中国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美国希望能够纳入它的影响之下,而不是中国自行其是,冲击其霸主地位。简单讲,美国并不希望沙伊恢复外交的事情在俄乌冲突上覆制。

  ·中国同意恢复对话的考量

  中美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国家,保持对话不仅对双方对世界也是必要的。笔者认为,从中国一方来看,主要有如下考量。

  一是美国把中国当作头号竞争对手和威胁是两党共识,这一点在可预见的时期不会改变。但从中国的角度,降低冲突的程度、尽可能避免或者拖延全面摊牌的时间符合自身利益。因此,和美国在合作的地方进行合作,有助于实现这个战略。否则若长时间拒绝与美国对话,美国可能改变对中国的判断,双方就有可能会转而走向全面对抗。

  二是拜登已经宣布竞选连任。中国也要考虑到如果他连任成功,未来四年仍然需要和拜登打交道,因此,不宜真正拒绝拜登政府的对话诉求。更重要的是,拜登还关注气候保护、粮食危机、卫生健康(疫情应对)等全球性议题,也还顾及美国的形象,中国还有能够影响美国讨价还价的筹码。而且只要拜登胜选,俄乌冲突就可能持续,美国无法从中脱身。假如特朗普胜选,这些因素可能就会没有了。因此,中国也要考虑后拜登时代的可能性,也需要抓住拜登剩余任期,通过合作,尽可能谋取中方最大利益。

  三是中美战略博弈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看谁能站到道德高地,也是话语权的竞争。这既影响欧洲的立场也影响非西方国家的立场。目前从全球看,各国都不希望中美冲突升级,这对它们的利益有重大损失。中国保持对话,会巩固道义力量。

  四是在我们有利的形势下恢复对话和谈判,更可以尽最大可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同意恢复对话是战略决策,如何恢复对话则取决于外交技巧。中国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

  ·恢复对话的外交智慧

  一是首先从外交渠道开始。5月7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会见了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这是飞艇事件后最高层级官员的会晤。在这次会晤中,秦刚提出的条件是要求美方深刻反思,必须尊重中方的底线红线,停止损害中国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二是从国际场合会见开始,最后再实现互访。5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会晤就是如此。一个月之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就来到中国,同时商定秦刚访问美国事宜。

  三是美国最期待也要求最强烈的军方对话搁置。6月2日至4日在新加坡举办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中美国防部长都按惯例参加,但中方拒绝了美国的对话要求。这不仅仅是美方还没有取消对中方的制裁,更重要的是显示恢复对话要按照中国的节奏。

  旅法政治学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

7月7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财政部长耶伦。  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中评社北京7月9日电/据大公报报导,继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华之后,拜登政府又一重要阁员财长耶伦也来到中国。中美由于飞艇事件而中断的交流终于重启。如果回顾这一过程,我们会发现美国更为主动和积极,并最终获得中国的首肯。

  ·美国主动的特殊原因

  首先2022年11月中美元首峇里岛会谈的主要成果之一,就是推动恢复双方因为时任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访台湾而中断的交流和对话。美国出于双方竞争需要“加装护栏”的目的,在遏制中国的同时也不排除合作。但美方炒作飞艇事件,导致交流再次中断。但这并不代表美国要推动和中国交流的目的改变了,所以飞艇事件在美国社会平息后,美国仍然要延续交流政策。此外,拜登政府是在国内政治压力下对飞艇事件过度反应,美国要想恢复对话,只能单方面主动。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至今不公布飞艇事件的调查结果。如果说是“间谍气球”,否定中国说法,双方关系更会恶化,对话更不可能。如果说是民用,则国内政治无法交代。

  ·其次则是欧洲因素。

  一是俄乌冲突进入第二个年头。其造成的成本和代价日益显现,甚至欧盟最重要的经济引擎德国罕见地出现负增长。欧洲并不愿意此时中美关系陷入冲突。欧洲是当今世界对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外部力量,美国无论是对俄、对中还是全球议题都需要欧洲。所以它不能无视欧洲的立场。

  二是欧美虽然是盟友,但也有竞争的一面。飞艇事件后,欧洲并没有站在美国一边,相反中欧关系空前密切,重量级访问纷纷登场:西班牙首相、法国总统、欧盟主席,还再度纷纷明确宣示不和中国脱钩。中欧相互走近当然是各取所需。中国打“欧洲牌”是为了更好的应对美国的挑战,欧洲则要显示战略自主,施压美国对欧洲利益的关切。在中美战略博弈的背景下,欧洲当然想从中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假如中美持续不对话,美国要和中国沟通就得依靠欧洲。也就是说它面对欧洲时也不具主动权。所以恢复中美对话,也有平衡欧洲和中国走近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