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马克龙访美注定铩羽而归

法国总统马克龙(左)与美国总统拜登(右)(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中评社北京12月3日电/据大公报评论,11月29日,在欧洲的期待下,法国总统马克龙连任之后首度访问美国,而且是拜登上任以来首次以国事访问规格接待外国元首。

  拜登入主白宫之后,法美、欧美关系一度改善。欧美持续17年的飞机补贴争端达成休战协议,法国是主要受益方。欧盟和美国同意暂停互征关税,这包括针对法国的25%葡萄酒关税。同时美国还取消了参与北溪二号工程德国公司的制裁。

  拜登迅速改变特朗普时期的对欧政策,主要是为了要欧盟配合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但欧盟除了在只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价值观问题上给予合作外,在地缘政治和经济等更具实质意义的问题上保持了独立性。为此,拜登也只好表示不要求欧洲选边。

  欧战略回旋空间大幅缩小

  在这个背景下,美国组建了把欧洲排除在外的AUKUS,并借此抢走法国已拿下、高达660亿美元的澳洲潜艇大单。震怒的法国立即召回驻美、驻澳大使,还取消了双方的各种相关活动。此前,在没有和欧盟达成一致的情况下,美国仓促从阿富汗撤军也令担心难民危机的欧盟强烈不满。

  但是此时的欧盟在地缘政治上仍有主动权:受到美国挤压的中国和俄罗斯积极向它靠拢,它面对美国时仍然有牌可打。但出乎欧洲意外的是,今年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欧洲成为大输家:它不单承担了制裁和难民的主要成本、失去俄罗斯能源导致物价飞涨,还单一依靠美国,战略回旋空间大幅缩小。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更不考虑欧洲的利益。比如不仅以四倍的价格向欧洲出售天然气,还出台了严重损害欧洲利益的《通胀缩减法案》。这个法案为美国的消费者和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和补贴,打击了欧洲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比如电动车每个家庭补贴高达7500美元,尤其大多数政策都要求生产必须在美国本土的工厂进行。这不仅直接违反世贸组织基本原则,更导致多家欧洲知名大企业宣布在 美国而非欧洲投资建厂。这对俄乌冲突发生后陷入困境的欧洲可谓雪上加霜。所以目前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的捷克贸工部部长西克拉表示:“这对欧盟来说不可接受。目前看来,该法内容充满极端保护主义,将损害欧洲的出口。”

  拜登执政以来,力推所谓的“友岸外包”,打造以西方为主、由价值观相同的国家组建的供应链、产业链。但在欧洲眼里,美国这个友好国家却照样对它落井下石、趁火打劫,同样甚至更靠不住。

  这就是马克龙访问美国的背景。

  国与国的博弈根本上取决于各自的实力。这包括几个部分。一是硬实力,即经济、军事、科技、金融、自然资源等。二是外交是否成熟与务实。三是世界大势是在谁那一边。

  无论是法国还是欧洲,目前在这三方面和美国相比都处于下风。硬实力不必多说,外交上欧洲严重被自己的价值观所绑架,丧失了行动能力。美国一直把价值观当做维护国家利益的手段。它可以反恐和建立民主的名义出兵阿富汗,使自己的行为正当化并处于道德高地。但当阿富汗成为包袱损害到美国利益时,它也能毫不犹豫与塔利班谈判和合作,把自己扶持的“民主政府”抛弃。但欧洲就做不到。

  事实上,欧洲既有避免俄乌冲突也有迅速结束这场冲突的办法:要么冲突发生前向俄罗斯承诺乌克兰不会加入北约和欧盟,要么和美国抛弃阿富汗一样放弃乌克兰。欧洲也做不到。

  至于势,不论大国小国,都非常重要。比如塔利班,它既没有外援,也没有什么经济,武器和训练更是落后。但它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除了信仰坚定坚持到底,很重要的势在它这一边:中国崛起使得美国认为再耗在阿富汗已经没有意义。而今天的欧洲已无势可凭,已经丧失了战略主动性和自由空间。所以在这种力量对比下,马克龙的美国之行注定不会有任何成果。   美国早已吃透欧洲弱点

  当然,从理论上讲,马克龙还是有三张牌可打。第一就是如果美国不让步,欧洲将采用同样的补贴政策。此前,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哈贝克多次表态,包括和法国财长勒梅尔联合声明,欧盟将对美国做出强有力的回应,将为与美国的贸易冲突做好准备。德国总理朔尔茨更警告将引发巨大的关税战。只是现在陷入困境的欧洲是否还有能力和美国打一场贸易战?

  第二就是和俄罗斯妥协,迅速结束冲突,从而摆脱被动的战略环境。这个做法效果最好,而且立竿见影。但由于欧洲价值观的原因,没有现实可行性。今天的欧洲思想之僵化难以想像。比如它们认为中国的5G技术是威胁,中国入股希腊的港口也是威胁,怎么到了北约东扩就不是对俄罗斯的威胁了呢?

  第三就是打“中国牌”。“中国牌”有两种打法。一是牺牲中国,站在美国一边,以换取让步。但是欧洲在5G上已经牺牲过中国一次了,而且付出很大代价,但欧洲得到了什么?而且“中国牌”一旦丢掉,欧洲的实力更加削弱,更加依赖美国,它面对美国就什么筹码都没有了。一向从实力出发的美国更不会在意欧洲的利益。二是如果美国不让步,就选择站到中国一边。这张牌当然有效,真要这么做,美国肯定会大幅让步。只是欧洲社会能够接受欧洲在中美之间不选边,但绝不可能接受欧洲站到中国一边。美国早就吃透欧洲被价值观束缚这一弱点。

  目前加拿大与墨西哥享有电动车补贴豁免,但这两国远比欧洲弱小。美国不担心,但欧洲不同。从根本上来讲,一个有底线而且还坚守底线的欧洲,面对一个实力远强于它而又没有底线的美国,马克龙访美怎么能打得赢?

  (作者:宋鲁郑 旅法政治学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

法国总统马克龙(左)与美国总统拜登(右)(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中评社北京12月3日电/据大公报评论,11月29日,在欧洲的期待下,法国总统马克龙连任之后首度访问美国,而且是拜登上任以来首次以国事访问规格接待外国元首。

  拜登入主白宫之后,法美、欧美关系一度改善。欧美持续17年的飞机补贴争端达成休战协议,法国是主要受益方。欧盟和美国同意暂停互征关税,这包括针对法国的25%葡萄酒关税。同时美国还取消了参与北溪二号工程德国公司的制裁。

  拜登迅速改变特朗普时期的对欧政策,主要是为了要欧盟配合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但欧盟除了在只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价值观问题上给予合作外,在地缘政治和经济等更具实质意义的问题上保持了独立性。为此,拜登也只好表示不要求欧洲选边。

  欧战略回旋空间大幅缩小

  在这个背景下,美国组建了把欧洲排除在外的AUKUS,并借此抢走法国已拿下、高达660亿美元的澳洲潜艇大单。震怒的法国立即召回驻美、驻澳大使,还取消了双方的各种相关活动。此前,在没有和欧盟达成一致的情况下,美国仓促从阿富汗撤军也令担心难民危机的欧盟强烈不满。

  但是此时的欧盟在地缘政治上仍有主动权:受到美国挤压的中国和俄罗斯积极向它靠拢,它面对美国时仍然有牌可打。但出乎欧洲意外的是,今年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欧洲成为大输家:它不单承担了制裁和难民的主要成本、失去俄罗斯能源导致物价飞涨,还单一依靠美国,战略回旋空间大幅缩小。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更不考虑欧洲的利益。比如不仅以四倍的价格向欧洲出售天然气,还出台了严重损害欧洲利益的《通胀缩减法案》。这个法案为美国的消费者和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和补贴,打击了欧洲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比如电动车每个家庭补贴高达7500美元,尤其大多数政策都要求生产必须在美国本土的工厂进行。这不仅直接违反世贸组织基本原则,更导致多家欧洲知名大企业宣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