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论坛:澳门经济多元发展与转型机遇对策
中评社澳门11月28日电(记者 卢哲)以“澳门经济多元发展与转型的机遇与对策”为主题的思想者论坛11月1日在澳门举行。本次论坛由中评智库基金会、澳门创新发展研究会主办,邀请澳门科技大学校长高级顾问、商学院教授林志军;澳门创新发展研究会学术顾问、澳大法学院教授骆伟建;南粤集团副总经理乔梁;澳门理工大学教授娄胜华;澳门创新发展研究会理事长刘景松;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助理教授李小勤;澳门经济学会理事余渭恒;澳门科技大学商学院教授刘成昆;澳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研究生张政君及中评智库基金会副执行长暨中国评论通讯社副社长王平,共同围绕推动澳门经济多元发展与转型、澳门的机遇与对策、澳门应如何强化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如何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产业结构等议题展开探讨。论坛由林志军主持。
南粤集团副总经理乔梁在发言中表示,澳门是一个超微型经济体,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自己提出“三个加”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其中,第一个“加”是“数字加(数字+)”,即澳门需要通过“数字+”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提升澳门经济社会的运转效率及政府工作效率。第二个“加”是“文化加(文化+)”,澳门在发展中医药国际化、高等教育及演唱会带动旅游方面,都有很多发展空间,澳门开应继续深化研究“文化+”对澳门作为中西文化并存城市的贡献。第三个“加”是“生命加(生命+)”,澳门应该把更多的生物经济产业做大。
澳门理工大学教授娄胜华在发言中表示,澳门要推进产业多元化,必须要融入国家发展。但在实质上融入的过程中,政策存在很多冲突性的地方。娄胜华举例说,澳门企业到底应该在澳门发展还是到大湾区发展,从政策层面面临困惑。同样,人才政策、人口居住政策及青年创业政策有些也面临“一方面鼓励,一方面不让携带福利政策”,让大家感到不理解。娄胜华认为,不少政策中的矛盾比较明显,束缚了澳门融入内地的发展。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助理教授李小勤从澳门中小微企业的角度,谈澳门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新局。李小勤表示,中小微企占整个澳门企业总数超过9成,虽然总的产出在GDP方面的比重较轻微,但涉及的数目是很大的,所以在澳门社会的覆盖面非常广,涉及的市民人数也众多,它不仅关乎到旅游业的多元化,更关乎到民生、民情和民意的走向。所以一直以来中小微企受社会各界关注,但是中小微企的问题——包括法制、持续发展等方面并没有根本的解决。李小勤认为,澳门中小微企业看似门槛低、规模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数据和网红支持经济的年代中,小微企业不仅是澳门经济或旅游的亮点,若能继续擦亮,小微企虽然小,也是能够承担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澳门科技大学商学院教授刘成昆在发言中说,未来基于澳门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或周边的区域优势来说,旅游博彩依然是重点。在结构转换期间,如何在保持经济增速、复苏的当中,同时解决多元对冲可能结构调整所引致的一些风险,用较短的时间较小的代价来优化产业结构,实际上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刘成昆认为,从产业结构来说,还是要用区域一体化的思路来解决内部的结构调整;同时,现在需要打造一个增量崛起和存量变革并重的具体的产业组合。
澳门经济学会理事余渭恒提出,未来怎么去看博彩收入的动能,需要关注客源结构。余渭恒认为,要从多方面入手,有序去推进、开扩海外客源。例如,加强基建,增加国际航线、增加与香港的对接,把国际客人引入。同时发展中介人的角色,带动韩国客源及业务来澳门。余渭恒表示,做好海外客源才是博彩业可以持续发展的基石,单靠内地是不足够的。
澳门创新发展研究会理事长刘景松表示,澳门现时不是没有资源,未来澳门发展的思路逻辑应该是“善用自身资源,使之效益最大化”,而这一点颇具考验。刘景松说,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方面,澳门应该思考尤其在文旅产业方面能不能有新的拓展,例如结合海洋产品的开发、增加文化文旅路线产品,对经济适度多元做有益的补充并推动助力。政府主管部门应该把思维活跃起来、视野扩大、扩充,充分意识到澳门厚重的资源如何完善,制定出系列的可行措施并尽快推行。
澳门创新发展研究会学术顾问、澳大法学院教授骆伟建表示,澳门未来一定要走经济适度多元的道路,这是达成共识的,关键在如何落实。骆伟建提出,澳门不应该忘了自己“一国两制”优势,即基本法提到的澳门作为自由港的优势。澳门应该“两条腿走路”——在发展深合区的同时,在澳门把自己的优势及政策好好发挥。另外,骆伟建认为,为配合发展,澳门要尽快做法律的改革和完善。同时,政府要加强效能,尤其是公务员对于政府要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意识需再加强。
澳门科技大学校长高级顾问、商学院教授林志军表示,澳门是一个外向型的微小经济体。三年疫情,澳门经济受到重大冲击。游客从疫情前接近4000万,跌至在2022年的500多万,博彩收入、财政收入都大幅腰斩,连续出现财政赤字。今年初恢复正常通关以来,澳门经济出现较大反弹,游客人数明显增多,超出预期,博彩收入也逐步回升。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但是要充分认识到今年以来的旅游业复收和博彩收入回升主要还是受惠于疫后报复性消费的影响,不是常态性的。林志军表示,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认识,尤其现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内地经济增长显着放缓,报复性境外出游未必能持续,不宜过于乐观,对今明两年澳门经济复苏和社会发展要有更准确的前瞻性判断,顺势而行,做好发展来规划,更主动和积极有为地推动澳门经济复苏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林志军提出,要加快落实“1+4”新产业发展目标;加快数字经济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加快行政改革,提升公共治理效率和效力。
澳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研究生张政君在发言中表示,澳门城市虽小,却拥有大文化。作为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荟萃之地可从四个方面参与融入人文湾区建设。第一,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总体规划,借用更广大的资源凸显自身的优势。搭建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多元性共生性。第二,澳门本身有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利用自身优势基础上,发挥城市文化特色,借力大湾区这一平台,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旅游品牌,联动社会各界。并线上线下多管道宣传。第三,扩充文化资源,大力推进“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建设,持续促进文化传播与交流,借助新兴的数位媒体技术,创新赋能,以“数位+”推动“文化+”,以文化产业转型发展带动各类企业的发展。第四,发挥与葡语国家友好往来的密切关系,加深与葡语国家媒体的合作,拓宽传播管道。并运用广大的东南亚归侨侨眷网,推进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吸引外资企业投资。
中评智库基金会副执行长暨中国评论通讯社副社长王平表示,他在2004年采访澳门中华总商会理事长许世元先生,当时许世元先生就详细讲了澳门除博彩之外,还有出口加工业、金融业和地产业四大支柱。上内地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博彩业的占比更高,似乎多元化的努力,被博彩的光环遮掩了。这是个难题。历史造就了澳门这个对外部环境依附性很强的特殊经济体,在长期的发展中也固化了某些基本框架结构,对这种基本框架结构的调整,确实是不容易的。但是从外部环境的变化来看,从国家治理、金融安全、国际环境、国家与周边经济的角度看,这种转型则是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的。
论坛整理稿全文将在中国评论月刊和中国评论新闻网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