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专家云聚澳门 论中美关系新常态

与会者合影(线上会议截图)

  中评社香港11月27日电(记者卢哲陆文煜)由澳门区域与战略研究中心与澳门区域公共管理研究学会主办的“旧金山峰会和中美关系‘新常态’研讨会”26日通过线上方式举行。来自中国内地、港澳、美国、新加坡等地的学者专家“云聚首”,共同就旧金山中美峰会的意义及中美关系现状发表看法。

澳门区域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建伟(线上会议截图)

  澳门区域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建伟在开场致辞中表示,11月15日中美元首在旧金山会晤,对中美关系有何影响?如何客观评价此次峰会对中美关系未来的影响?希望能通过本次研讨会进行较为深入和全面的探讨。王建伟表示,此次出席研讨会的学者都是长期从事中美关系研究、颇有建树的学者,从年龄上来说跨越老中青三代,从地域上划分涵盖了中国内地、港澳、东南亚新加坡、北美等地。希望能反映各方面的观点,能听到不同的解读,对旧金山中美峰会的意义做客观的评价。

澳门区域公共管理研究学会理事长庞欣新(线上会议截图)

  澳门区域公共管理研究学会理事长庞欣新在开场致辞中说,希望此次研讨会能为学者提供一个比较自由的空间畅所欲言,共同探讨中美关系的热点和难点。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达巍(线上会议截图)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达巍表示,此次峰会确实标志着中美关系的一些变化。而从“关系新常态”方面来说,中美关系显示出了一些进入新常态的迹象,但其可持续性“还不能得出很确定的结论”。逹巍表示,“新常态”是由观念和机制两个层面来支撑的。而中美经过五六年的博弈,形成了四个比较一致的看法、共同的观点,这是现在新常态的一个关键基础:第一,双方都比较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一个事实,即中美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会是一个以消极面为主的关系。第二,大家逐渐开始接受、中美双方也都确认对方都不希望中美关系彻底摊牌、走向全面的脱钩甚至是军事冲突;第三,中美都认识到各自的力量是有限的。第四,中美双方都认识到各自国内都有相当的韧性。

  逹巍指出,以上四个观念构成了新常态的一个关键基础。旧金山峰会的之前和之后,两国政府开始建立一些高层和工作层面的接触机制,这给新常态带来了一些机制的基础。“有了这样的机制性基础和关键性基础,可以说中美关系进入了常态化最大的核心特点——双方都感到不舒服但也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共存下去。”逹巍认为,这样的一个新常态并不见得是可持续的,还是非常脆弱的。对新常态最大的威胁或者说最大的不可测来自于美国明年的总统选举——并且是选举的结果而不是过程。

  逹巍还指出,若中美关系真的进入比较长期的新常态,其中几点启示对中方很重要。首先,中方要评估中美关系对中国全局的影响。中美两国或者说世界各国现在都有过度的安全化的问题,而中美关系对美国整体社会牵扯的程度远远小于对中国的牵扯程度。并且中方对外政策也过度以美国为中心。逹巍认为,在新常态下,发展和安全的关系要做一点调整。

美国卡特中心中国事务高级顾问刘亚伟(线上会议截图)

  美国卡特中心中国事务高级顾问刘亚伟表示,衡量现在的新常态能不能持续,除了选举,还有其他因素,包括:第一,中美经济不脱钩。“是怎么不脱钩,美国现在的脱钩举动,中国能不能迅速适应?”第二是台海不打仗。刘亚伟认为,此次峰会习主席讲到台海问题跟以前表述不太一样,“美国可能会收敛一点”。刘亚伟强调,中国面对台湾选举要沉得住气。第三,危机可管控。

  刘亚伟表示,中美关系从巴厘岛走到旧金山非常不容易,能走到总统选举之后还能坚持走下去的话,旧金山的愿景才是真的愿景。

深圳卫视时事评论员庚欣(线上会议截图)

  深圳卫视时事评论员庚欣认为,中美关系可以用“止跌企稳”来概括新常态。“这是一个意愿而非已形成的形态,希望中美关系能够再稳一点——中美关系是有这样的变化。”庚欣解析,中美关系:第一,要止跌企稳;第二是底线,大家清楚底线在哪里;第三稳经贸;第四,稳定民心交流,回复民间交流。这些都是止跌企稳的一些迹象。

  庚欣认为,中美关系在一段时间内越来越形成相对均衡的力量关系;是紧密依存的利益关系;也是高度共有的风险关系。现实的中美关系建立在此结构之上,有比较实事求是的元首引领、元首交往,“比如这次峰会我认为比较务实,所以认定它会有一些成效。至少可以做一个期待。”“民间如果再交流的多一点,可能会更好”。庚欣表示,中美要相向而行互相尊重。双方言辞间的交锋可以有所收敛、有所顾忌,这是可以做到的。而回顾中美五十年交往史,可以总结经验,用在今天的实践中。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副教授、博士项目主任李明江(线上会议截图)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副教授、博士项目主任李明江表示,中美新常态的摸索阶段可灵活定义为颠簸的竞合相处,而非已然达成某种稳固的新常态。目前中美在核心根本问题上并未有新进展,合作和管控并不容易。中美关系背景下亚太地区容易出现小危机小颠簸,出于中国大陆对于形成安全态势的需要,台海摩擦发生概率较大。

  李明江认为,未来一年中美可能会在南海地区出现更大摩擦,特别在仁爱礁问题上有动作,美国在东南亚安全方面的信心会有一定动摇。中美可能会继续做对方不喜欢的事情,但不妨碍继续谈合作。

(香港)岭南大学政治与国际事务学系副教授杨向峰(线上会议截图)

  (香港)岭南大学政治与国际事务学系副教授杨向峰认为,美国对华政策未发生变化,是在原有的战略基础上提升补漏。虽然美国对华政策的策略底线体现在建立护栏,但实际上对台军售的政策变化体现出温水煮青蛙的现象,需要警惕美国把台湾变成武器库。同时,中美经济增长的差距较大、美国对中俄的道德绑架以及美国的情报武器化等新动向也值得关注。

  对于未来中美新常态的可持续性,杨向峰认为美国迫切需要避免和中国发生冲突,但如今中美战机军舰在南海、台湾海峡之间相互监视已经成为新常态,中美关系还是很脆弱。中美关系已经到了极致,影响了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

美国克里斯多夫纽波特大学政治科学系助理教授、多媒体智库《海外看世界》 执行主编、《华府圈内》主编孙太一(线上会议截图)

  美国克里斯多夫纽波特大学政治科学系助理教授、多媒体智库《海外看世界》执行主编、《华府圈内》主编孙太一表示,中美关系可以用止跌企稳或斗而不破来形容,但绝对不是关系缓和。美方越来越把中美视为竞赛,和中方语境下的竞争有一定差异,需注意话语的形成也是关系塑造的一环。中美双方都出现了驱动关系稳定的结构性因素,包括美国国内两党博弈、美国议员访台、中俄伊朗关系走近、美国国会选举、台湾岛内选举等因素息息相关。

与会者合影(线上会议截图)

  中评社香港11月27日电(记者卢哲陆文煜)由澳门区域与战略研究中心与澳门区域公共管理研究学会主办的“旧金山峰会和中美关系‘新常态’研讨会”26日通过线上方式举行。来自中国内地、港澳、美国、新加坡等地的学者专家“云聚首”,共同就旧金山中美峰会的意义及中美关系现状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