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中国防沙治沙成就举世瞩目

  中评社香港6月19日电(评论员 陈鸿斌)今年6月17日是第29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乾旱日。今年中国的主题为: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此前6月5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考察,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荒漠化和土地沙化实现“双缩减”,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抑制。截至2022年底,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3.05亿亩,封禁保护总面积达2707.65万亩,建立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41个、国家沙漠公园99个,在中国北方风沙线上筑起一道乔灌草科学配置的绿色生态屏障。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然而,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持续推进荒漠化治理,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对沙化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进行集中治理,打造了一系列亮丽的中国“绿色名片”。

   一组组亮眼的数据背后是巨变: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82亿亩,封禁保护沙化土地2658万亩。十年间,中国沙化土地面积减少6490多万亩,沙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截至2019年,中国重度荒漠化土地、极重度荒漠化土地与2014年相比分别减少19297平方公里、32587平方公里。

   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结果表明,中国首次实现所有调查省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逆转”,面积持续“双缩减”,程度持续“双减轻”,沙漠、沙地植被盖度和固碳能力持续“双提高”,沙区生态状况呈现“整体好转、改善加速”态势,荒漠生态系统呈现“功能增强、稳中向好”态势。

  过去2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945.9万公顷,工程固沙6.6万公顷,草地治理979.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0.59%增加到18.67%,林草综合植被盖度由39.8%提高到45.5%。   此外,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等国家重点专案先后实施,荒漠生态系统呈现“功能增强、稳中向好”态势。

  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沙区不断探索“以沙致富”新模式。

  因地制宜发展饲料、经济林果等林沙产业,建立了一批特色林沙产业基地,据统计,沙区年产乾鲜果品480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4,年总产值达1200亿元,重点地区林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50%以上。

  坚持以水定绿、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科学选择植被恢复模式,合理配置林草植被类型和密度,因地制宜、科学推广应用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全面提升荒漠生态系统品质和稳定性,才能让荒漠这种特殊资源保值增效。

  中共十八大以来,荒漠化防治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相关制度、规划相继出台。中国防沙治沙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法律体系、政策体系、规划与工程建设体系等,在防治思路、政策机制、技术模式等方面取得显着成效。

  作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国,中国还积极履行公约义务,推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进程,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当前,中国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但沙漠占国土面积比重仍然很大、沙化土地分布广、程度重、治理难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变。这两年,受气候变化异常影响,中国北方沙尘天气次数有所增加。现实表明,中国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2022年12月,国家林草局会同多部委印发《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为全国荒漠化防治工作列出时间表,划定路线图。规划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立足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明确分类保护沙化土地,要求推进重点区域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确定适度发展绿色生态沙产业,为高质量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全面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提供了遵循。

  2021—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设期,是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期,是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把“三北”工程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加快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评社香港6月19日电(评论员 陈鸿斌)今年6月17日是第29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乾旱日。今年中国的主题为: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此前6月5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考察,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荒漠化和土地沙化实现“双缩减”,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抑制。截至2022年底,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3.05亿亩,封禁保护总面积达2707.65万亩,建立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41个、国家沙漠公园99个,在中国北方风沙线上筑起一道乔灌草科学配置的绿色生态屏障。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然而,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持续推进荒漠化治理,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对沙化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进行集中治理,打造了一系列亮丽的中国“绿色名片”。

   一组组亮眼的数据背后是巨变: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82亿亩,封禁保护沙化土地2658万亩。十年间,中国沙化土地面积减少6490多万亩,沙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截至2019年,中国重度荒漠化土地、极重度荒漠化土地与2014年相比分别减少19297平方公里、32587平方公里。

   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结果表明,中国首次实现所有调查省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逆转”,面积持续“双缩减”,程度持续“双减轻”,沙漠、沙地植被盖度和固碳能力持续“双提高”,沙区生态状况呈现“整体好转、改善加速”态势,荒漠生态系统呈现“功能增强、稳中向好”态势。

  过去2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945.9万公顷,工程固沙6.6万公顷,草地治理979.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0.59%增加到18.67%,林草综合植被盖度由39.8%提高到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