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媒反华不着调、屡屡失言变笑柄
新冠病毒爆发初期,西方媒体纷纷预言疫情将会是中国的“切尔诺贝尔”。可是,出大事的不是中国,却是欧美,疫情让西方乱了方寸,更像是它们的“切尔诺贝尔”,对此,西方媒体情何以堪!
及至2020年,西方媒体又变了腔调。疫情率先在中国受控,西媒随即又预言:疫情早晚会卷土重来、再度肆虐中国。可是,他们又说错了。他们还“预言”三峡大坝将会垮塌、长江洪水肆虐。结果是再度失算。
2021年德尔塔及奥密克戎变种病毒相继出现后,西媒再接再厉,称疫情将再度困扰中国。可是,这回又错了。他们愤愤不平,禁不住问:中国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西方抗疫不断失败,可是中国却能屡获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主流媒体热衷于预测中国即将发生灾难性事件,但却对中国人民毫不关心,若灾难真的发生,必然严重威胁到千千万万群众的安全和健康,对此,即便偶有媒体提及,也是蜻蜓点水。
这些中国事务“观察家”看上去煞有介事,但是北京冬奥会又让他们再失颜面。新冠病毒威胁固然是一大隐忧,但是主办方对此准备充分,一切井然有序、应对自如、那份从容举世瞩目。西方主流媒体恐怕要加倍努力才能煽动抵制北京冬奥的情绪。在西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协助下,这些媒体马不停蹄、昼夜工作,他们彼此沆瀣一气,非要从各个方面给冬奥会大泼冷水。
于是乎, 抹黑冬奥的新闻终于出现了。一名感染病毒的西方运动员转移了隔离地点。《卫报》怪异地将转移称为“释放”;而《经济学家》杂志则嗟叹北京冬奥是多么令人“不爽”。可是,世界网球头号种子选手乔科维奇(Novak Djokovic)因疫苗争议而被澳洲政府拒绝入境,无法参加澳洲网球公开赛,对此,西方主流媒体却从未说过什么“不爽”之类的话。主流媒体的不同态度实在可圈可点。
本次北京冬奥没有项目在香港举行,但是香港依然成为西方主流媒体的众矢之的。出现这种情况也是意料之中。近来,伦敦的《泰晤士报》再度发力鼓动舆论压力,试图逼使英籍法官放弃香港终审法院非常任法官的任命。《泰晤士报》近期刊登了一篇所谓的独家报道,标题是“英籍法官将在港执行《国安法》”。可是,这篇报道毫无新意,也算不上独家,主要引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和前司法大臣范克林的恶意炒作。众所周知,范克林立场反华,一直来诋毁香港不遗余力。
这篇文章并不严谨。譬如,开篇指出:“最初的理解是,所有涉及《港区国安法》的案件将由内地法官审理。” 这个说法令人惊讶,值得探讨一下。问题是:这是谁的理解?文章没有交代,而且也无法交代清楚。好好读一下《港区国安法》就知道这种说法是公然编造故事。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国安法》第55条和第56条允许内地执法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发生在香港的涉及国家安全的案件。《泰晤士报》的说法可谓荒谬无比。
作者所谓的“理解”是否源自法律条文之外?作者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这样做?如果一个法学院大学一年级学生在考试中提出这种说法,老师可能会直接给他3分(满分10分),还会训导他说,没有好好读过法律条文就不要发表评论。
这篇文章的主笔是《泰晤士报》的法律编辑。这种不负责任、任意诋毁的做法,一般只会出现在不入流的地方小报上,对于《泰晤士报》这样颇具声望的大报,读者期望的是文章应基于基本事实撰写。
由此可见,西方主流媒体对涉及中国包括香港特区的报道论述已经发展到了“无事生非、小题大做”的程度,直接挑战读者智商。遏制中国崛起是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随着西方媒体益发感到绝望,可以想见,那种言辞狡猾、更具有欺骗性、甚至不乏无知的、缺乏前文后理的评论文章恐怕只会越来越多。
(作者是港大访问法学教授,本文的原文发表在英文《中国日报香港版》评论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