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权:民进党权力重分配 派系暗斗再起?
按照时程,党中央将于今日开始到十九日,进行中执委选举领表登记。在该项工作结束时,就可从领表登记的人物中,大致猜测出各派系的发展走势,及相互间进行协调结盟及配票的情况。有的派系可能会上升,有的派系可能会维持现状,但也有的派系可能会没落甚至消亡。
《民主进步党党章》规定,由“全代会”的党代表一人一票选举产生三十名中执委,随后由三十名中执委一人一票选举产生十名票选中常委。党主席、“直辖市”市长、“立法院”党团三长为当然中执委和中常委,但不作为中执委参与中常委选举投票。民进党的党内选举制度较转为特殊,一名党代表只能圈选一位中执委候选人。同样,一名中执委也只能圈选一名中常委候选人。也就是说,每名中执委候选人必须获得二十票以上才能当选,而中常委的当选“门槛”为三票。但有时某位候选人虽然所得票数已经跨过“门槛”,却因党章规定,单一性别在选出总数中每满四人应有一人,而必须让位于得票数比其低的受保障者而落选。当发生得票数相等的几名候选人,多于应选名额时,就以抽签“决生死”。因此,各派系的内部配票是否精准,及倘自己派系不够票而与其他实力不足以参选中常委选举的派系进行协调,就是争取获得席位以至更多席位的关键。至于十一名中评委,则是由党代表一人一票选举产生。
因此,第一步的中执委选举固然重要,第二步的中常委选举也同样重要。实际上,在两年前的中常委选举中,“谢系”本来具有两席的实力,倘此就可以保持现状。但因为其龙头谢长廷长期在东京任职,“鞭长莫及”,于是就乱了阵脚。在早就经协商支援“海派”一席之外,余下实力仍然可以当选一席,但有“谢系”中执委“跑票”,及在“抽签”中“运气不好”,而导致在中常委选举中吃了“零鸡蛋”。当然,“谢系”仍然拥有几席中执委,但中执会是每三个月才开一次会,中常委则是每星期都开会,因而两者间在参与党中央运作的权力“含金量”不同。何况,即使是从常识看,中常委的权力和地位都比中执委要高。
这本身就是一个大笑话。当年民进党还是在野时,老是攻击国民党凭藉拥有较多的媒体而掌握了话语权,因而要求党政军退出媒体。而国民党也“乖乖”地接受。但在民进党再次执政后,却推翻了自己的诉求,除了是接收了属于公营事业的中央社及“华视”、“台视”等之外,民进党人以各种形式规避“党政军退出媒体”而经营的电视台,如“民视”、“三立”等,更是有政府喂养而风生水起。并因而催生党内第三大派系“海派”。另外,蔡政府也以提供广告等手法,招降了一些媒体。因而现在台湾地区的传媒环境,除了旺旺中时及联合报系等少数之外,基本上已经“绿化”,这也正是现今台湾地区的舆论主导权,颇为不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要原因。
在“十九全”的中常委选举中,有部分派系着手培养新人。“新潮流系”是着力将台北市议员梁文杰拱进中常会。梁文杰虽然本来就是“新潮流系”的培养对象,受到大佬林浊水、邱义仁的大力扶持,并被送到蔡英文胡志强的母校––伦敦政经学院修读博士学位,并曾被安排参选“立委”,但惹来前党主席林义雄的反对干涉而未能成事。今次“新潮流系”安排他为中常委候选人,看来有着“新潮流系”总召郑文灿的因素,因为两人的关系极好,因而在受到于澳门经营贵宾厅的台商招待时,都是两人“孖公仔”出行。郑文灿原来是“新潮流系”的票选中常委,在当选为桃园市长成为当然中常委后,就安排其他“流员”接棒。而预料今年底将接任“行政院长”,其当然中常委就随着职务变更而卸任,因而必须加快“新潮流系”票选中常委人选的培养,梁文杰就成为接棒人选。
另一个要培养新人的,是“苏系”大佬苏贞昌,但其培养对象却是自己的宝贝女儿苏巧慧。在将女儿送进自己曾经呆过的“立法院”后,又筹备推送她参选新北市长,这也是跟随自己的从政轨迹,因为苏贞昌曾经是原台北县长,而且政绩还不错,因而一些新北市老市民还记忆犹新。在“九合一”选举中,苏贞昌出山参选新北市长,就是一为“神功”--为民进党巩固基本盘,倘有机会当选更好,二为自己—,为苏巧慧未来参选新北市长打好基础。现在,眼看到侯友宜的政绩及口碑不错,苏巧慧难于二零二二年获胜,因而只能是等待二零二六年,反正苏巧慧还年轻,等得起;但是,蔡英文却可能在今年底就会在郑文灿的桃园市长任期过半,辞职不用进行市长补选,只须“行政院”委任代理市长即可时,委任他出任“行政院长”,以积累政绩在二零二四年代表民进党参选“总统”。苏贞昌各感到时间的急迫性,担心自己卸任“行政院长”后,到苏巧慧二零二六年参选新北市长,“空窗期”太长,因而就有传说,他亲自向蔡英文请托,安排苏巧慧参选中常委。虽然遭到“总统府”和苏贞昌本人的否认,但未必是空穴来风
按照时程,党中央将于今日开始到十九日,进行中执委选举领表登记。在该项工作结束时,就可从领表登记的人物中,大致猜测出各派系的发展走势,及相互间进行协调结盟及配票的情况。有的派系可能会上升,有的派系可能会维持现状,但也有的派系可能会没落甚至消亡。
《民主进步党党章》规定,由“全代会”的党代表一人一票选举产生三十名中执委,随后由三十名中执委一人一票选举产生十名票选中常委。党主席、“直辖市”市长、“立法院”党团三长为当然中执委和中常委,但不作为中执委参与中常委选举投票。民进党的党内选举制度较转为特殊,一名党代表只能圈选一位中执委候选人。同样,一名中执委也只能圈选一名中常委候选人。也就是说,每名中执委候选人必须获得二十票以上才能当选,而中常委的当选“门槛”为三票。但有时某位候选人虽然所得票数已经跨过“门槛”,却因党章规定,单一性别在选出总数中每满四人应有一人,而必须让位于得票数比其低的受保障者而落选。当发生得票数相等的几名候选人,多于应选名额时,就以抽签“决生死”。因此,各派系的内部配票是否精准,及倘自己派系不够票而与其他实力不足以参选中常委选举的派系进行协调,就是争取获得席位以至更多席位的关键。至于十一名中评委,则是由党代表一人一票选举产生。
因此,第一步的中执委选举固然重要,第二步的中常委选举也同样重要。实际上,在两年前的中常委选举中,“谢系”本来具有两席的实力,倘此就可以保持现状。但因为其龙头谢长廷长期在东京任职,“鞭长莫及”,于是就乱了阵脚。在早就经协商支援“海派”一席之外,余下实力仍然可以当选一席,但有“谢系”中执委“跑票”,及在“抽签”中“运气不好”,而导致在中常委选举中吃了“零鸡蛋”。当然,“谢系”仍然拥有几席中执委,但中执会是每三个月才开一次会,中常委则是每星期都开会,因而两者间在参与党中央运作的权力“含金量”不同。何况,即使是从常识看,中常委的权力和地位都比中执委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