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动荡深刻影响美国经济

  中评社╱题:银行业动荡深刻影响美国经济 作者:马雪(北京),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副研究员

  【摘要】近期银行业的动荡揭示了目前部分美国银行所面临的困境,加剧了金融恐慌情绪,央行的救助措施幷未完全平息动荡。由于不确定性,美国银行可能会裁员以应对困境;美国企业可能不会继续招聘或投资;美国家庭可能会变得更加节俭,更多储蓄而减少支出。这些反应的累积可能会中断经济扩张,增加了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经过美联储和美国政府的干预,稳定银行系统和投资者不确定性导致的市场波动之后,美国经济前景现在取决于两个因素:市场信心和美联储利率政策。

  一、近期银行业的动荡

  2023年3月,总资产规模位列美国第16位的硅谷银行光速倒闭,签名银行、第一共和银行也在苦苦挣扎、等待救助。此后西方银行业风波不断发酵,总资产为5314亿瑞士法郎的瑞士信贷集团、全球经营业务的德意志银行股价暴跌。它们的溃败再次拉响银行业动荡的警报。

  第一,硅谷银行倒闭揭示了目前部分美国银行所面临的困境。

  一方面,随着美国广义货币M2持续负增长,银行存款也呈递减趋势,对存款依赖较高的个体银行可能面临资产负债表收缩的压力。另一方面,美联储加息导致一些银行投资的证券资产价值缩水,投资浮亏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当面临流动性不足时,银行可能被迫变现原本放在持有到期账户的债券,导致浮亏变成实际亏损。早在去年11月,圣路易斯联储的监管部高级副总裁卡尔·怀特就曾提示,许多机构可能会遭遇存款下降的问题,储户可能需要提取资金以应对生活中的高物价,或者将钱转到存款利率更高的机构。

  这些银行所持资产是比较优质的,在美国金融监管下也构筑了一定的资本充足率。这不同于金融危机时期倒闭的银行,所持资产多是风险巨大的金融衍生工具和次级抵押贷款,同时突破风险控制,采取激进的冒险行为。但在美联储持续快速加息的背景下,这些银行投资的各类证券加权收益率大幅低于证券近期利率,容易形成巨额浮亏。尤其是像硅谷银行这样资产配置期过长、来源又过于单一的银行,容易出现存款和资产不匹配的问题。因此,美国签名银行(Signature Bank )、第一共和银行(First Republic Bank)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第二,瑞士信贷集团危机则加剧了金融恐慌情绪。

  硅谷银行迅速倒闭后,投资者一直对蔓延的迹象保持高度警惕,以放大镜的方式寻找哪家银行将成为银行业的下一个薄弱环节。由于瑞士信贷集团的投行业务每年损失数十亿美元,美联储加息背景下,流动性更为缺乏。为了堵住漏洞,它试图筹集资金和缩减自身规模。去年,它试图分拆其投资银行业务,以争取时间。但随着美国银行业信心危机的蔓延,没有留给瑞士信贷足够的时间。金融市场开始抛售瑞士信贷在内的全球银行股票,这引发瑞士信贷最近每天面临高达100亿美元的客户流出。

  总资产规模2130亿美元的硅谷银行尚称不上“大”,总资产规模为5314亿瑞士法郎的瑞士信贷集团则完全称得上是全球经营的大型银行。与业务集中在单一地区和行业的硅谷银行不同,瑞士信贷拥有数百万美元投资人的管理资金,拥有大型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部门。鉴于其规模和与金融体系的相互关联性,它被全球监管机构视为具有系统性和重要性的银行。它拥有大量投行业务,通常这些业务会涉及将贷款打包成债券,切割成众多份额销往全球市场,达成分散风险的目的,也因此可能成为传播全球金融市场风险的始作俑者。即使该行仍有偿付能力,也存在流动性不足的风险。若瑞信破产,对金融体系来说则是一个更漫长和痛苦的过程。

  第三,央行的救助措施幷未完全平息动荡。

  美联储和瑞士央行这两大西方主要央行在其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时,都快速行动,均是两天后就向问题银行注入流动性资金,瑞士联邦政府更是在5天内推动幷购交易。硅谷银行于3月10日光速倒闭两天后,美联储推出“定期融资计划”(BTFP),允许银行以美国国债和其他固定收益资产未抵押品,获一年期贷款,证券按票面价值而非市场价值,实际上是让银行不必亏本出售资产,而财政部也决定从外汇稳定基金中拿出250亿美元为这项计划保障。

  3月14日,瑞士信贷集团承认财务报告存在重大缺陷,其美股暴跌30%;16日瑞士央行展开救援行动,向瑞士信贷集团输入500亿瑞士法郎的担保贷款工具和短期流动性工具;19日瑞士联邦政府就宣布,瑞银集团收购瑞士信贷。这宗交易则涉及瑞士金融业两大巨头,两者是长期竞争对手。若是放在其他时期,在瑞士排名第一的金融机构收购排名第二的金融机构,是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垄断组合。但放在当前情况下,不仅瑞士监管机构极力促成,提供了反垄断豁免权,还给予面临债务违约的瑞士信贷1000亿美元的流动资金额度、超过90亿美元的部分资产支持,以及增资的长期宽限期。

  瑞银收购瑞信达成交易后数小时,包括美联储和瑞士央行在内的一批央行宣布扩大美元互换额度,幷表示此次扩大美元互换额度是“缓解全球资金市场压力的重要流动性后盾”。美元互换是一种国际借贷操作,由于外国央行无法充当其银行的最后贷款人,故而通过货币互换将本国货币直接与美联储兑换成美元,再将这些美元借给其银行以稳定金融系统。美联储通过这种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履行了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不论是两大央行为问题银行的兜底,还是美联储联合五国央行释放美元流动性,实际上都是一种解决短期危机的办法,只是暂时缓解危机。很多银行背后潜在的传染风险,尤其是期限错配、资产嵌套和风险敞口等,很多时候只有暴露以后才能知道。市场波动本身还会加剧银行收益的跌幅,进而放大银行的流动性危机。

  更重要的是,央行的救援措施受到诸多抨击。一方面,救援措施可能为冒险行为创造激励机制,让银行认为一旦出现金融恐慌,默认央行会采取救助政策,进而押注风险投资,引发道德风险,导致银行对央行的紧急贷款的需求永无止境。另一方面,央行对其所谓“表面上可控的问题”杀鸡用牛刀,可能无意中向金融市场发出一个信号,可能情况比之前想象得更糟,金融系统比之前想象得更脆弱,从而引发恐慌进一步蔓延。

  二、银行动荡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由于不确定性,美国银行可能会裁员以应对困境;美国企业可能不会继续招聘或投资;美国家庭可能会变得更加节俭,更多储蓄而减少支出。这些反应的累积可能会中断经济扩张。

  其一,银行本身还存在诸多风险。

  根据美联储的数据,美国家庭在2020年和2021年积累了大约2.3万亿美元的所谓超额储蓄,银行因而在疫情期间受益于大量存款涌入。企业由于没什么安全且能获得较高收益的投资途径,也将现金堆在银行。但在存入银行的资金中,有越来越多的份额超过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25万美元保险限额。《华尔街日报》分析认为,2022年底有近8万亿美元的存款没有保险,较2019年底增长了近41%。

  银行将这些存款大量购买美国国债。美国国债虽然没有信用危机,但仍存在市场风险。利率快速上涨导致安全型政府债券价格大幅下跌。这些债务无疑将由政府来偿还,但债券的投机性转售价值却不稳定,债券转售价格随着市场参与者对利率未来走向的预期变化而快速涨跌。因此银行将国债作为放贷和投机活动的安全基础而购入,也面临利率风险。

  此外,银行大量购买了抵押贷款支持债券。截至2022年底,银行将这些存款投资于价值2.8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帮助推动了疫情期间的房地产热。然而自今年2月份,美国成屋销售同比下降了22.6%,而美国成屋中位数售价11年来首次同比下降。因此截至2022年底,银行持有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未实现损失为3680亿美元。利率上升可能迫使其他地区银行也在亏损的情况下出售所持证券,进一步压低证券价格。

  其二,银行动荡或引发美国金融领域萎缩。

  金融机构将通过裁员以降低成本来应对利润率压力。从当前美国劳动力市场看,对技术、法律、科学和金融领域的专业人员需求急剧下降。此前美国金融领域已出现裁员潮。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裁员500人,约占其员工总数的3%;高盛裁员3200人;加密货币交易所币库(Coinbase)裁员约20%;加密贷款机构创世全球贸易公司(Genesis)解雇30%员工后申请破产。从规模上看,美国这类企业裁员幅度虽然不及金融危机时期,但比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更严重。高盛、摩根大通、全球最大托管银行纽约梅隆银行都开启金融危机以来最大裁员,裁员规模占全体员工的3%到10%。此外,金融整个行业除裁员外,还采取冻结招聘、开启1%到5%末位淘汰制、降薪等措施。

  在金融市场上,真正的资本是信任,当信任动摇时瓦解就在路上。短期融资市场的恐慌转变为金融市场和经济更大危机。市场恐慌加剧,经济和信贷市场可能会陷入日趋严重和自我毁灭的恶性循环中,导致经济活动失去动力之源。

  其三,银行业动荡考验美国消费者。

  银行业问题的任何溢出效应都可能威胁到占美国产出约70%的消费者支出。银行业的动荡可能使一些消费者更难获得贷款来购买房屋、汽车和其他大件物品。根据信用报告公司Experian的数据,2022年,美国约80%的新车交易和约40%的二手车交易涉及金融融资,超过一半的融资来自银行和信用合作社,而另外四分之一来自本田金融服务或福特信贷等汽车制造商子公司。信贷收缩不仅将导致消费者推迟大笔采购,更会导致消费者信心的丧失,进而不愿再进行财务飞跃。

  过去几个月美国个人支出的持久力获得了三条腿的支撑。一是消费者在疫情期间过多的储蓄,二是受益于2022年底收入超过通胀的增长,三是获得了额外的信贷。随着信贷越来越有限,美国个人消费支出能力可能取决于前两条腿。当前美国消费者仍拥有总额约为8000亿美元的储蓄,如果美国消费者能够继续依赖过剩储蓄,幷且收入增长继续超过通货膨胀,那么美国消费增长可能会保持相对稳定。但事实上,2022年,美国劳动力的工资以历史性的强劲速度上升,不过升速未能跟上通胀的步伐。美国劳工部的数据显示,11月份私营部门雇主的平均时薪较上年同期增长5.1%,同期消费者价格上涨7.1%。

  其四,银行恐慌可能会广泛打击美国企业利润。

  银行问题可能会影响所有类型的企业利润。最大的风险是被削弱的银行将减少放贷,从而削弱整体经济。硅谷银行倒闭,是遭遇储户撤资促使银行亏本出售固定收益资产以支撑流动性,其他类似的银行也遇到相同类型的问题。由于客户希望货币市场基金获得更高的收益率,迫使银行要么接受存款人的资金外流,导致银行减少放贷;要么为这些存款支付更高的利息,从而挤压银行利润率。根据FactSet的数据,标准普尔500强公司2023年每股收益在过去一年下降了约11%。美联储现有的加息旨在通过减少经济需求来抑制通胀,但已开始削弱公司的销售额,而更高的融资成本也给这些公司的收益带来压力。而现在,银行减少贷款可能会使利润进一步下滑。

  在这种环境下,银行可能会对贷款对象更加保守,进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银行贷款更高的限制将使企业获得汽车贷款、抵押贷款或小企业贷款变得更加困难。高盛的经济学家估计,更严格的标准相当于美联储基准利率上调四分之一或半个基点。

  三、美国经济展望

  银行业的动荡增加了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经过美联储和美国政府的干预,稳定银行系统和投资者不确定性导致的市场波动之后,经济前景现在取决于两个因素:市场信心和美联储利率政策。

  其一,市场信心能否得到重振?

  1990年、2001年、2008年和2020年的经济衰退都伴随着冲击,分别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911恐怖袭击、金融危机和疫情。对于前三次衰退,经济已经疲软,冲击是消除经济衰退是否即将到来的所有疑虑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前的市场信心脆弱。美国衡量社会态度的无党派研究机构芝加哥大学NOR进行的调查显示,在硅谷银行倒闭和随后的金融业动荡后,美国居民普遍存在经济悲观情绪。一方面,依然饱受通货膨胀高企的困扰。大约十分之四的人将医疗保健和住房成本列为最大的担忧,近三分之二的人表示通货膨胀是一个主要问题。另一方面,对经济前景不看好。五分之四的受访者表示经济状况不太好或很差,近一半表示预计明年会变得更糟。44%的多名受访者表示,他们的财务状况比他们人生现阶段的预期要差,超过三分之一的人表示,他们对自己的财务状况一点也不满意。只有不到十分之三的人认为会有很大机会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1月份,接受《华尔街日报》调查的大多数经济学家表示,2023年经济衰退已经开始。在硅谷倒闭引发银行业动荡后,高盛将其对经济衰退可能性的估计从25%上调至35%。这凸显了许多投资者的不安情绪。经济悲观预期或导致自我实现。市场对美国经济前景更趋悲观,悲观预期可能会削弱消费者和企业的信心,进而导致支出减少,让美国经济实现衰退的自我预言。因此,市场信心能否得到重振是美国经济走向的关键。

  其二,美联储能否成功抗击通胀幷救助银行?

  自去年3月以来,美联储连续加息九次,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至4.75%-5%之间。原本为遏制通胀,美联储已释放预期将加息更快、更高、更久,收紧流动性。但银行业动荡成为美联储抗击通胀道路上的绊脚石。为稳定银行系统,美联储为银行业提供贷款注入资金。仅硅谷银行倒闭一周内,美联储已通过“银行定期融资计划”贷出120亿美元。与此同时,美联储还与瑞士、加拿大、英国等六大央行扩大货币互换规模,从3月20日起,将七天期操作频率从每周增加至每天,至少持续到4月底,向全球金融市场注入美元。实际上,美联储在一面收紧流动性,抬高消费者和企业贷款成本;一面又放松流动性,为银行业注入资金,在相互矛盾的政策间走钢丝。

  美联储既要抑制通胀,又要稳定银行业面临诸多困难。第一,这种情况下加息不能有效抑制通胀。2月美国通货膨胀率虽然从6.4%放缓至6%,但剔出食品和能源的核心通胀上升0.5%,幅度较大,而核心通胀是对未来通胀趋势更准确的预测。劳动力市场热度依然不减,1月劳动力市场新增50万个就业岗位,2月增加31.1万个,3月又新增23.6万个,且2月薪资同比增加4.65%,仍高于疫情前水平。第二,加息会继续对银行造成打击。美联储通过提高利率抑制增长和通胀,但同时提高了金融机构的借贷成本,及其自身投资亏损,此前大幅快速加息导致部分银行资产崩溃,接近倒闭,引发恐慌情绪。继续加息会进一步收紧金融环境,不加息又会让市场怀疑实际问题比看到的更严重。第三,银行系统问题难以量化。美国银行业引发的恐慌情绪打乱了美联储加息计划,更大的困境在于该问题难以量化。传统金融压力衡量标准已不再适用于当前情况,美联储演绎估计对银行的救助措施对加息抵消作用有多大。高盛一项基于汇率、公司利差和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等指标的衡量标准显示,3月美国金融状况实际比2月要更宽松。若美联储融资计划被大量使用,必然使其资产负债表进一步扩大。

  在此情况下,美国经济可能发生两种情形:一个是美联储因放缓加息,通胀再次上升。1987年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曾在股市崩盘时,迅速放弃提高利率,致使通胀更高。美联储被迫又收紧政策,导致1990-1991年的经济衰退。一个是美联储虽然放缓加息,但美国金融市场仍继续爆雷。如硅谷银行一样,许多银行在加息下都存在资本付汇,且这些银行的存款一直想向更大银行或收益率更高的货币市场基金上转移,加息可能加剧这一动态。如果那样,救援仅仅让金融体系获得几个月的喘息时间,而时间不足以修复创伤,幷不能防止恐慌再度爆发。

  此外,美国经济也将深刻影响全球经济。全球贸易和金融系统是以美元为基础的。这意味美国贷款减少、借贷成本上升、股票和其他资产价格下降着,美国金融环境收紧,可以迅速蔓延到其他经济体。美国以外的银行由于面临更高的美元融资成本,可能会收紧对国内家庭和企业的贷款,从而放大美国进口疲软对本国的冲击。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当广泛。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全球经济在2008年仅增长了2.1%,幷在2009年出现萎缩,全球GDP收缩了1.3%。

  根据世界银行预测,银行业动荡或致使全球经济出现几种情形。如果银行资产负债表以及监管机构的迅速行动,快速平息这些问题,全球经济在2023和2024年将分别增长约2.2%和2.5%;如果对银行状况的担忧持续更长时间,导致资金成本和融资环境变得紧张,信贷增长可能会停滞,今年全球经济增长可能放缓至1.6%;如果银行采取更积极的行动削减账面上的风险资产,全球经济增长将进一步下降,降至1.5%左右;而以美国和欧洲多家银行倒闭为特征的全面危机将导致全球经济萎缩,降幅可能高达2%。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3年5月号,总第305期)   中评社╱题:银行业动荡深刻影响美国经济 作者:马雪(北京),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副研究员

  【摘要】近期银行业的动荡揭示了目前部分美国银行所面临的困境,加剧了金融恐慌情绪,央行的救助措施幷未完全平息动荡。由于不确定性,美国银行可能会裁员以应对困境;美国企业可能不会继续招聘或投资;美国家庭可能会变得更加节俭,更多储蓄而减少支出。这些反应的累积可能会中断经济扩张,增加了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经过美联储和美国政府的干预,稳定银行系统和投资者不确定性导致的市场波动之后,美国经济前景现在取决于两个因素:市场信心和美联储利率政策。

  一、近期银行业的动荡

  2023年3月,总资产规模位列美国第16位的硅谷银行光速倒闭,签名银行、第一共和银行也在苦苦挣扎、等待救助。此后西方银行业风波不断发酵,总资产为5314亿瑞士法郎的瑞士信贷集团、全球经营业务的德意志银行股价暴跌。它们的溃败再次拉响银行业动荡的警报。

  第一,硅谷银行倒闭揭示了目前部分美国银行所面临的困境。

  一方面,随着美国广义货币M2持续负增长,银行存款也呈递减趋势,对存款依赖较高的个体银行可能面临资产负债表收缩的压力。另一方面,美联储加息导致一些银行投资的证券资产价值缩水,投资浮亏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当面临流动性不足时,银行可能被迫变现原本放在持有到期账户的债券,导致浮亏变成实际亏损。早在去年11月,圣路易斯联储的监管部高级副总裁卡尔·怀特就曾提示,许多机构可能会遭遇存款下降的问题,储户可能需要提取资金以应对生活中的高物价,或者将钱转到存款利率更高的机构。

  这些银行所持资产是比较优质的,在美国金融监管下也构筑了一定的资本充足率。这不同于金融危机时期倒闭的银行,所持资产多是风险巨大的金融衍生工具和次级抵押贷款,同时突破风险控制,采取激进的冒险行为。但在美联储持续快速加息的背景下,这些银行投资的各类证券加权收益率大幅低于证券近期利率,容易形成巨额浮亏。尤其是像硅谷银行这样资产配置期过长、来源又过于单一的银行,容易出现存款和资产不匹配的问题。因此,美国签名银行(Signature Bank )、第一共和银行(First Republic Bank)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第二,瑞士信贷集团危机则加剧了金融恐慌情绪。

  硅谷银行迅速倒闭后,投资者一直对蔓延的迹象保持高度警惕,以放大镜的方式寻找哪家银行将成为银行业的下一个薄弱环节。由于瑞士信贷集团的投行业务每年损失数十亿美元,美联储加息背景下,流动性更为缺乏。为了堵住漏洞,它试图筹集资金和缩减自身规模。去年,它试图分拆其投资银行业务,以争取时间。但随着美国银行业信心危机的蔓延,没有留给瑞士信贷足够的时间。金融市场开始抛售瑞士信贷在内的全球银行股票,这引发瑞士信贷最近每天面临高达100亿美元的客户流出。

  总资产规模2130亿美元的硅谷银行尚称不上“大”,总资产规模为5314亿瑞士法郎的瑞士信贷集团则完全称得上是全球经营的大型银行。与业务集中在单一地区和行业的硅谷银行不同,瑞士信贷拥有数百万美元投资人的管理资金,拥有大型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部门。鉴于其规模和与金融体系的相互关联性,它被全球监管机构视为具有系统性和重要性的银行。它拥有大量投行业务,通常这些业务会涉及将贷款打包成债券,切割成众多份额销往全球市场,达成分散风险的目的,也因此可能成为传播全球金融市场风险的始作俑者。即使该行仍有偿付能力,也存在流动性不足的风险。若瑞信破产,对金融体系来说则是一个更漫长和痛苦的过程。

  第三,央行的救助措施幷未完全平息动荡。

  美联储和瑞士央行这两大西方主要央行在其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时,都快速行动,均是两天后就向问题银行注入流动性资金,瑞士联邦政府更是在5天内推动幷购交易。硅谷银行于3月10日光速倒闭两天后,美联储推出“定期融资计划”(BTFP),允许银行以美国国债和其他固定收益资产未抵押品,获一年期贷款,证券按票面价值而非市场价值,实际上是让银行不必亏本出售资产,而财政部也决定从外汇稳定基金中拿出250亿美元为这项计划保障。

  3月14日,瑞士信贷集团承认财务报告存在重大缺陷,其美股暴跌30%;16日瑞士央行展开救援行动,向瑞士信贷集团输入500亿瑞士法郎的担保贷款工具和短期流动性工具;19日瑞士联邦政府就宣布,瑞银集团收购瑞士信贷。这宗交易则涉及瑞士金融业两大巨头,两者是长期竞争对手。若是放在其他时期,在瑞士排名第一的金融机构收购排名第二的金融机构,是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垄断组合。但放在当前情况下,不仅瑞士监管机构极力促成,提供了反垄断豁免权,还给予面临债务违约的瑞士信贷1000亿美元的流动资金额度、超过90亿美元的部分资产支持,以及增资的长期宽限期。

  瑞银收购瑞信达成交易后数小时,包括美联储和瑞士央行在内的一批央行宣布扩大美元互换额度,幷表示此次扩大美元互换额度是“缓解全球资金市场压力的重要流动性后盾”。美元互换是一种国际借贷操作,由于外国央行无法充当其银行的最后贷款人,故而通过货币互换将本国货币直接与美联储兑换成美元,再将这些美元借给其银行以稳定金融系统。美联储通过这种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履行了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不论是两大央行为问题银行的兜底,还是美联储联合五国央行释放美元流动性,实际上都是一种解决短期危机的办法,只是暂时缓解危机。很多银行背后潜在的传染风险,尤其是期限错配、资产嵌套和风险敞口等,很多时候只有暴露以后才能知道。市场波动本身还会加剧银行收益的跌幅,进而放大银行的流动性危机。

  更重要的是,央行的救援措施受到诸多抨击。一方面,救援措施可能为冒险行为创造激励机制,让银行认为一旦出现金融恐慌,默认央行会采取救助政策,进而押注风险投资,引发道德风险,导致银行对央行的紧急贷款的需求永无止境。另一方面,央行对其所谓“表面上可控的问题”杀鸡用牛刀,可能无意中向金融市场发出一个信号,可能情况比之前想象得更糟,金融系统比之前想象得更脆弱,从而引发恐慌进一步蔓延。

  二、银行动荡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由于不确定性,美国银行可能会裁员以应对困境;美国企业可能不会继续招聘或投资;美国家庭可能会变得更加节俭,更多储蓄而减少支出。这些反应的累积可能会中断经济扩张。

  其一,银行本身还存在诸多风险。

  根据美联储的数据,美国家庭在2020年和2021年积累了大约2.3万亿美元的所谓超额储蓄,银行因而在疫情期间受益于大量存款涌入。企业由于没什么安全且能获得较高收益的投资途径,也将现金堆在银行。但在存入银行的资金中,有越来越多的份额超过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25万美元保险限额。《华尔街日报》分析认为,2022年底有近8万亿美元的存款没有保险,较2019年底增长了近41%。

  银行将这些存款大量购买美国国债。美国国债虽然没有信用危机,但仍存在市场风险。利率快速上涨导致安全型政府债券价格大幅下跌。这些债务无疑将由政府来偿还,但债券的投机性转售价值却不稳定,债券转售价格随着市场参与者对利率未来走向的预期变化而快速涨跌。因此银行将国债作为放贷和投机活动的安全基础而购入,也面临利率风险。

  此外,银行大量购买了抵押贷款支持债券。截至2022年底,银行将这些存款投资于价值2.8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帮助推动了疫情期间的房地产热。然而自今年2月份,美国成屋销售同比下降了22.6%,而美国成屋中位数售价11年来首次同比下降。因此截至2022年底,银行持有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未实现损失为3680亿美元。利率上升可能迫使其他地区银行也在亏损的情况下出售所持证券,进一步压低证券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