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举结盟视角下的台湾政党“蓝白合”析论

  中评社╱题:选举结盟视角下的台湾政党“蓝白合”析论 作者:王艺桦(福州),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摘要】因应民进党在岛内“独大专行”之发展态势,各界对国民党和民众党的“蓝白合作”发起呼吁。经研究发现,蓝白结盟合力对抗民进党的“一党独大”成长趋势确有必要但面临重重困阻,双方缺乏战略互信及资源交换基础,形成以选举为核心的结盟相对困难。国民党和民众党在选举层面上合作的空间十分有限,除非出现强大的外部压力推进。台湾地区2024选举结果直接关乎未来两岸局势,如若蓝白合作未成,民进党赖清德大概率胜选,届时岛内在野党派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生存局面,且两岸关系会持续呈现负面发展之态势。

  选举结盟(Electoral Coalitions),亦称选前联盟(Pre-electoral Coalitions),选举结盟简概为“政党同意不彼此攻讦,并在选前(选举期间)寻求携手合作,以期增加其代表席次”。〔1〕选举期间政党结盟的目的在于使结盟政党获得最大席次,基本原则为“以有余补不足”,意味着“结盟政党为了避免选举出现自己最不想看到的结果,藉由彼此的结盟合作打败共同的竞争对手”。〔2〕台湾由威权体制转为民主体系后,政党体系也从“一党独大”逐步转变为多党竞争。多党竞争环境下,政党合作成为政党获取权力的关键性手段。然而,台湾的政党或政治精英间的合作多数以失败告终。尤其体现在选举方面,中国国民党(下称国民党)还因党派精英认知分化,难以整合,接续付出失去在台执政权与“立法院”最大党地位的代价。国民党的分裂虽然让台湾提早进入政党轮替的民主时代,但泛蓝阵营的撕裂崩溃已经让当前执政的民进党因缺少制衡监督的力量而逐步将台湾政党体系推向新的“一党独大”发展局面。因应民进党继续“全面执政”及其对有竞争力在野政党全力“绞杀”的现状,各界对国民党和新进第三势力代表民众党的“蓝白合作”〔3〕以制衡民进党“一党独大”作出期待。2024年台湾地区“二合一”选战已经拉开,此时探讨分析“蓝白”政党是否存在选举结盟的基础不仅对两党自身发展十分关键,同时对当下的台湾政局走势影响深远。

  一、蓝白合作的提议缘起

  在以竞争为本质的西方政党体系中政党合作出现变数的可能性更高且影响广泛。政党合作的方式可以区分为选举联盟、议会联盟与执政联盟等三个层次。虽然这三种联盟行动,不一定具备因果关系,但是如果后一阶段的联盟行动,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这样的政党合作关系显然是比较稳固的。〔4〕选举结盟的性质多属权宜,缺乏规范,与以协议条约为基础的联盟关系不甚相同。通过观察台湾地区政党在选举中合作的行为,不难发现台湾地区政党选举合作缺乏正式的联盟机制,因而在研究国民党和民众党合作行为时,更多的将其定义为选举结盟而非联盟。关于政党合作的影响因素并未有过多的区隔,通常涵括议会席次分布、政党互动历史、政党政策取向、政党的结构、领导者的人格特质、政党体系、制度结构、政经社环境等等。〔5〕

  台湾地区“蓝白”政党的合作缘起于台湾政党力量发生了显着变化,国民党整体性衰弱与民进党“独裁式”成长的背景下民众党成为“关键少数”备受期待。台湾“解严”以后开放党禁,小党林立,在“立法院”的主要小党包括:新党、亲民党、台湾团结联盟、时代力量等。一般而言,为了研究便利,在政党分类上,通常会虚拟(dummy)处理政党变项(party variable),把小党支持者依其“统独”属性、政党起源分类为蓝营或绿营。自2000年台湾第一次政党轮替后,以国民党为代表的蓝色阵营与以民进党为代表的绿色阵营之间的“权力争锋”成为台湾选举生态中的主色调。2016年被视为台湾政党竞争的转折年,民进党赢得地区领导人选举的同时一并掌控了行政和“立法”系统,国民党全面丧失在高层权力结构中的优势。其后,民进党利用执政资源对国民党展开全面清算和多重打压,国民党未能有效扭转局势。2020年国民党在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再度失利,台湾“一大一中多小”的政治格局基本定型,国民党作为民进党主要竞争对手的力量式微。

  民众党在蓝绿斗争中的起伏式成长。2019年8月成立的民众党,具有浓厚的柯文哲色彩。2014年的台北市长选举中,柯文哲成功运用竞选策略,攻克了台北市传统蓝大于绿的选民结构,以无党籍身份获得多数台北市选民支持成功当选,这也成为台湾地区选举中首次无法以蓝绿作为政党区分的案例。其后,在2018年的台北市长选举中,柯文哲再次以无党籍胜选连任。相比第一次的顺利当选,柯文哲此次的胜选更多地凸显出台湾社会对于蓝绿恶斗的失望情绪。蓝绿选民出现“绝不支持某政党”的情况为其赢得发展空间。柯文哲由此提出“新中间路线”以求开拓非传统票源。针对内政议题,“打绿批蓝”,树立“理性中立”的新政党形象。在两岸关系上,民众党采取“政治左”“经济右”的做法,意求既能争取深绿选民,又能拉拢中间选民。

  由于民众党具有极强的柯文哲色彩,所以民众对柯文哲的满意度往往与民众党在台发展前景相关联。民众党成立伊始柯文哲形象受损,施政满意度持续下滑致使民众党创党初期困难重重。对此,民众党通过增加党公职、扩充组织架构、完善政党制度体系以及加强人才培养、增强财务自主等方面逐步扩充了政党实力。其后因撬动传统蓝绿版图遭致国、民两党反制。目前民众党在内政上“打绿批蓝”,意图体现作为在野党的监督能力,向民众证明自身“超越蓝绿,一切为民”的政治理念,以正在执政的民进党为主要攻击对象,致使双方关系日趋紧张。

  白绿关系的破局成为蓝白合作的契机。柯文哲的“白色力量”原本是“太阳花运动”的政治产物,以绿色青年军为主体,共同对抗国民党。柯文哲当选台北市长背后不乏白绿合作的助力。白绿合作在柯文哲认同“两岸一家亲”理念后破局。柯文哲成立民众党后主张走不同于蓝绿的中间路线,民调支持度跃升至台湾第三大党,引发民进党的警惕。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后,民进党在“立法院”席位过半,国民党与民众党则分别拿下38席和5席。对于意图全面控制“立法院”席位的民进党而言,民众党斩获5席的结果难以避免地引起民进党的警惕防范。民众党虽拿下5席不分区“立委”,但区域“立委”提名18席则全军覆没,总得票数仅26.4万票,情势并不利于政党的长期发展。就选举权益而言,唯有拉拢国民党才能对抗民进党。基于此,民众党“立委”蔡壁如抛出“在野大联盟”概念,表示“只要法案利民,都可以寻求各个党派合作”。〔6〕呼应国民党“立法院”党团总召曾铭宗提出的“新‘国会’将聚焦经济、民生相关法案,希望能和时代力量、民众党有更多合作”之呼吁。柯文哲作为民众党主席也表示“只要有道理都可以合作”。〔7〕蓝白双方都表达出可以合作的意愿。

  蓝白双方虽都表达出可以合作的意愿,但现实中两党的合作却仍未形成趋势,合作范围偏狭且成果不多。比如2020年6月,为阻止民进党全面控制“监察院”之意图,民众党助力国民党阻止陈菊“监察院长”的提名备询,被视为一次另类的蓝白合作。针对民进党当局宣布2021年元旦起开放瘦肉精美猪、30月龄以上美牛进口,民众党与国民党一致反对、合力杯葛民进党“莱猪进口”政策。此外,民众党还在台中市第2选区“立委”补选中支持国民党颜宽恒、与国民党共挡民进党“地制法”修正案等。

  二、蓝白合作的现实意义

  政党选举结盟的意义表现可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强度(Intensity)。政党合作的强度足以改变传统的投票模式,使少数党与多数党互换。二是持久性(Durability)。政党合作可造成某些社会团体对某一政党的持续性支持,使该政党得以在行政部门和立法部门维持一段长时间的优势。三是敏感性(Sensitivity)。选举合作会因受到重大危机的刺激而产生,使选举结果发生异常变异;另外政党支持也可能受人口型态改变或迁移等因素,而有渐进缓慢的改变。四是选民心理取向(Psychological Orientation)。政党合作期间选民的政党认同改变,使得选民的投票常模(Normal Vote)发生变化。〔8〕以此审视当下的台湾选举生态,蓝白合作的必要性日渐凸显。

  (一)防止民进党“一党独大”打压在野党派生存空间

  蓝白合作之所以引发各界关注,主要体现在对民进党“独裁式”政权的忧虑。民进党自2016年在台湾完全执政后便致力于扩大政党竞争,最大限度地打压国民党或是任何对其政权可能产生威胁的新生力量。

  台湾政治生态正朝向民进党“一党独大”的趋势发展。2016年以来,民进党利用完全执政优势加大了对国民党的政治“追杀”,设立“党产会”调查国民党财务状况,国民党庞大的资产接连被冻结、查封,因无力支付薪酬而丧失大量党工,导致在岛内的政治运作力度、基层经营能力骤降,整体体量和规模显着缩小。〔9〕国民党对此束手无策,难以发挥监督制衡的作用。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民进党以创纪录的817万票完胜国民党,再次确立了在岛内的“独大”的地位。选后,民进党的支持度和声望不仅没有下滑,还因新冠肺炎疫情原因节节攀升,而国民党则陷入了自我否定的混乱之中。〔10〕朱立伦再度任职国民党主席后,两岸论述明确表态反对“台独”,形成与民进党当局抗衡之态势。2022年“九合一”选前,国民党更是接连出击,就“四大公投”、台中市第二选区“立委”补选、台北市第五选区“立委”林昶佐罢免案等议题与民进党展开了政治“斗争”。民进党对此十分警惕看重,甚至动用行政资源拉动选票,随即出现令人唏嘘的国民党一月内的“六连败”结局。面对民进党的步步追进,国民党显得更为乏力。正如台湾学者所言“独派使用的是‘战争游戏’手段,战争是零和博弈,你死我活式的斗争,统派则使用‘民主游戏’,谨遵规则,加上国民党的支持群体中产和资产阶级安于现状无战力”〔11〕。

  民进党对国民党的“消灭式”打压同样对其他在野党派形成威胁。民进党在打压国民党的同时,对于柯文哲带领的民众党也持有高度警惕并意在压制其发展。据台媒报导,台湾“立法院长”游锡堃以斥责台北市警政部门执法不力、疏忽民意之举,施压攻击时任台北市长的柯文哲。民进党同时还对“立委”选举期间的7名民进党籍人士受民众党提名参加不分区“立委”进行除籍处分,认定这些原民进党人士是“叛党”。警告党内人士远离民众党。〔12〕民进党的系列操作显示民众党已被列为民进党长期执政的一大威胁,担忧柯文哲会对其地方选举造成威胁,为了避免民进党受到国民党和民众党的两面牵制,民进党定会加大对蓝白力量的压制,蓝白若未能形成合力共同对抗民进党的打压,届时其利用行政资源各个击破,蓝白力量在岛内的发展将更为艰难,民进党也将更进其在岛内的“独裁式”统治。

  (二)防止民进党裹挟民意破坏良性竞争的民主政治环境

  基于政党关系是政党制度中的重要政治关系,因此,政党合作或竞争对政党制度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政党制度的动力会因党际关系变化而变得与以往截然不同”。〔13〕台湾地区政党竞争的整体氛围已然脱离为民表意的初衷,全然成为政党利益的博弈场,也是对台湾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在国民党与民进党的政治斗争中,值得关注的是国民党提出关乎岛内民众健康的“反莱猪”食安议题,无论同意或不同意的票数,都未超过四分之一这个门槛。面对此种情景,美国前国务院官员王晓岷和唐伟康及智库学者史剑道三人一致认为,民生议题变成了政党对决,是把科学的问题交由政治做决定,有损台湾“民主模范生”的形象。〔14〕国民党的接连战败不仅体现出自身的整体性衰弱,更映射出台湾“公投”名存实亡,不再成为人民当家做主的利器。民进党当局利用行政资源阻挡民众使用合法权利的行为对台湾民主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扭曲,阻止民进党裹挟民意恶化台湾政治生态环境也成为蓝白合作的必要性所在。

  台湾社会所期待的公平选举、多党竞争、政权和平转移的民主正逐渐消弭。表面看,台湾民主的发展似乎很早就达到了这些标准,但政党的功利性发展使其蒙上了一层欺瞒的色彩。民众文化不足,受政党意识形态高度对抗影响导致一些问题沉屙固化,难以解决。政党利用民意支持获得合法性权益后专注于扩展自身行政权力,淡化民意代表功能,甚至藉助媒体普及化的趋势,掌控媒体以欺骗性的政治文宣蒙蔽和压制民众中的反对声量,为政党的利己行为树立正当性。专权、贪腐、老旧是台湾社会对国民党形象的认知,外加国民党变革的不彻底使其在岛内的发展日渐低迷,其对手党派民进党通过操控媒体(打压反对媒体、培养“政府”网军)、修改课纲等方式对台湾民众进行着“温水煮青蛙”式的洗脑,灌输“台独”理念,壮大自身支持群体。壮大后的民进党也难以避免地产生了和国民党一样的问题,专权、贪腐等问题时常被报导出来。台湾的政党竞争也越来越走向党派利益优先的功利型竞选。党派的竞选承诺往往在获取合法性地位后被抛诸脑后,一度引发民众的不满。但民众的不满都被民进党通过操弄“统独议题”而转移了视线,国民党作为支持统一的一方也被划分到“卖台”的阵营中,人们的对党派政治的不满都被归结至所谓的“中国因素”,忽视了台湾民主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

  当下独靠国民党一党之力难以与民进党当局相抗衡,若放任民进党当局持续操弄“统独议题”,台湾所追求的“民主”将持续异化,同时形塑民意,届时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政党和民意相互裹挟扭曲发展的情况。长此以往,选举利益至上的政治生态变化将对国民党或是其他小党派获取选票形成冲击,泡沫化将不可避免。因此,在野党通力合作对抗民进党的“独裁式”统治不仅是在挽救深陷危机中的台湾“民主”,也是为党派自身的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三、蓝白合作的各方考量

  台湾政党联盟的产生主要由选举带动,而政党联盟首先发生在精英层次,随后向选民层面扩散。精英会依照政党实力及民意的变化计算结盟的利弊以及结盟的机会。因此探寻蓝白合作的可行性不可避免地要对各界政治精英的认知以及态度进行观察。

  (一)国民党与民众党对蓝白合作的战略考量

  台湾的政党彼此竞争抢夺政治资源,已成常态。对于国民党而言,台湾政治中第三势力的崛起对其影响比民进党更为显着,或将致使国民党持续性的衰弱。早期亲民党出走国民党后,在2001年的“立委”选举初试啼声,稳居第三党的地位,一度吸纳了国民党的人力资源并对国民党的选票形成分化态势。国民党在新党和亲民党出走后整体实力被削弱,分裂也成为国民党内部最为担忧的发展问题之一。然而,岛内第三势力的崛起也开始对国民党的选票形成威胁。近年来,几个新兴政党善用网络宣传,在多元诉求下,逐渐吸引众人目光,获得可观的政党支持率。其中最为瞩目的是柯文哲带领的民众党。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际,民众的政党认同在受到冲击的情况下,民众党的政党认同度却出现直线拉升。亲绿智库“台湾民意基金会”公布民调,民进党的民众认同度为28.2%,创两年半来最低纪录,支持者流失近300万人;国民党不动如山;台湾民众党则异军突起,获15.6%民众支持,短短1个月上升7.1个百分点。对此,“台湾民意基金会”董事长游盈隆认为,民众党已从过去横跨蓝绿及中性选民的松散政党,变成有高达61%的支持者认为与两大党有明显区隔。〔15〕在当前岛内“一党独大”、全面绿化的政治生态演变趋势下,国民党作为在野党问政无力,难以制衡民进党当局推行的错误政策,附加自身变革成效微弱,增添民众对其失望心态,此种情境下以民众党为代表的岛内“第三势力”更容易吸引选票。

  民主的政治系统,向来均成立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党,彼此依循法定的规范,追求系统最稀少的资源-政治权力,用以取得合法治理的地位,落实自己的理念支持的政策主张。台湾民众党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该党容许双重党籍、不收任何费用,自诩是中道且多元自由的民主色彩,至今在脸书上也有近7万的支持群众。相较于传统政党比较注重政治议题,民众党则专攻民生消费议题,不同于传统政党花大笔经费买广告,民众党则是选择让每个参选人下乡,巡回台湾一圈听取当地民众意见,因此更能吸引基层民众的关注。2022年,据中时电子报报导,TVBS民调显示政治人物满意度前三分别为侯友宜、陈时中、柯文哲,对此,媒体人黄暐瀚分析认为,过去一年台湾40岁以上族群对柯文哲的满意度大幅增加。其中,国民党支持者对柯文哲满意度居然还大增22个百分比,说明“民众党正在吃国民党的票”。〔16〕

  此外,民众党不仅与国民党在支持群体上存在较大部分重迭,对于急需拉拢青年选民的国民党而言更是一种分化选票的趋势。以2020年台湾“总统”大选为例,根据台湾政大选研中心调查,国民党韩国瑜拿下了525万票,败于蔡英文的817万票。其中,20至29岁的支持率,国民党仅有7.1%与民进党差距近40%,换算成票数,国民党在青年族群中输了300万票,几乎是国民党落败的票数。〔17〕国民党若想突破困境,必然要争取青年群体的支持。事实上,相比世代矛盾突出的国民党,民众党在此方面更具优势。据民众党发言人林珍羽称“目前该党20岁到35岁的党员高达7成”。〔18〕台湾民意基金会董事长游盈隆也曾表示,民众党在20至24岁的年轻支持者远超国民党。从地区来看,民进党仅在台北市、桃园市略输国民党,其余地区都有明显优势,而国民党甚至在南部地区落后民众党。〔19〕可见民众党对国民党获得青年选票所产生的压力。

  对于蓝白是否能合作通力对抗民进党的岛内“独裁”,双方都显得十分审慎。从过往经验来看,“绿白合作”一举将柯文哲推上政治神坛,而在柯文哲就任台北市长后却与民进党渐行渐远,甚至另组民众党形成与蓝绿相抗衡的第三势力。在2020“大选”中斩获五席不分区“立委”,让不少绿营人士感叹“养虎为患”。国民党方面对柯文哲此种做法深感疑虑,认为民众党是在与民进党关系破裂后才转向国民党,实质是想藉助蓝营力量壮大自己,难免“蓝白合作”将侵蚀蓝营基本盘。民众党则一方面担忧被贴上“红”标签,一方面对国民党的竞合态度多有疑虑。江启臣曾就蓝白合作提出三个原则:议题合作、监督政府、不涉选举;对于民众所关心的社会、民生议题,两党应该基于共同监督的职责,让民进党能够落实政策。江将蓝白间的合作锁死在“议题”,共识是“监督民进党”,选举则是兄弟登山、各自努力,保持两党的“竞合关系”。〔20〕但当下台湾政治中的民生议题极易被操弄成为政党对决,这对蓝白合作也形成冲击。

  民众党选择与国民党合作是否意在助力国民党抗击民进党?柯文哲在接受媒体专访时曾提及“532策略”,称“民进党的战略很精确,就有‘532策略’,5是民进党、3为国民党、2则是民众党,放任民众党侵蚀国民党的票,再将民众党一起往‘红’推。”〔21〕虽然柯文哲把“532策略”说成是民进党的盘算,但这也反映出柯文哲自身对台湾政局发展的认知,如在当前台湾的政治生态下,民众党已然成为最受瞩目的“第三势力”且可与蓝绿两大党派竞合。然而,作为一个仅有5席“立委”的第三党派,既无问政实力,也缺乏严密的制度体系作支撑,柯文哲若要突围,打破局势,直接对抗掌握行政资源的民进党显然不够现实,反观正处于崩解态势的国民党选票就相对容易获取。对于即将到来的2024年“二合一”选举,柯文哲频频与被视为国民党党内整合最大挑战的郭台铭互动,也同步在地方撬动国民党的支持力量。国民党专门通过“柯文哲条款”,禁止党籍“立委”参选人邀请非党籍人士站台;民众党随即反呛,将扩大区域“立委”提名,不礼让国民党〔22〕。可见民众党对国民党支持的主要目的在于尽可能多地吸纳国民党的选票以壮大自身政治力量而非全力对抗民进党。

  (二)两党以外对蓝白合作的认知与态度

  岛内其他政党对蓝白合作并不看好。台湾基金党在其脸书(Facebook)首页发表对蓝白合作的看法称“民众党在欺骗民众,蓝白合作是民主悲剧”。并就蓝白共同杯葛陈菊提名“监察院长”为例子提出观点,认为所谓的蓝白合作就是“民众党与国民党相互利用,藉机提升党派曝光度,骗取选票。利用一般民众不瞭解议程及议事规则,藉机抹黑成逃避责任和质询”。〔23〕时代力量党主席陈椒华曾就民众党主席柯文哲将参加国民党智库所举办的愿景论坛,引发“蓝白合作”的联想时称“在议题上,在野党或执政党我们都有部分议题上会有一些合作,是不是只是一个论坛就是合作,其实我认为代表性还是不足”。同时认为第三势力的未来发展,不仅是民众党,时代力量党也会寻求与他党合作。〔24〕对于2022年的台北市长选战,国民党前副主席郝龙斌提出“蓝白合”。民进党台北市议员王世坚喻为“捉鸡寄山猫”(台湾谚语,形容让鸡白白去送命),并说“合作固然很有喜气,但缺了骨气”、“不是蓝白合,会变成‘白蓝合’”。〔25〕认为蓝白合作更有利于民众党,国民党若选择蓝白合作实则是对自身选票的分化。

  大陆方面从政党发展的角度对蓝白合作也作出了客观的评价。主要观点认为当下的形势对国民党而言十分不利,台湾已呈现民进党“一党独大”政局,国民党未来想要赢得大选,难度日渐攀升。台湾民众党柯文哲主动抛出的白蓝合作方案,或为翻转台湾政局唯一途径。〔26〕对于蓝白合作的可行性和稳定性,大陆方面也认为仍待考量。认为在过去的在野联盟合作(如2004年国亲联盟角逐“总统”“副总统”、2008年国亲合作提名“立委”,以及2014年“绿白合作”选台北市长等)中,政党可以最大限度整合在野战斗力,对执政者构成巨大挑战。在当前岛内波谲云诡的政治环境下,多方势力各有隐忧,政党合作并非易事,“要想实现‘蓝白合作’难度不小,高雄补选合作破局就是例证”。〔27〕

  综合以上分析,蓝白合作虽有利于牵制民进党的势力,但是在两党对彼此的顾虑、利用考量及岛内各方负面声量等影响因素的作用下都可能大幅提升合作的难度。不过岛内政治形势风云异变,也不能完全否定双方合作的可能性。

  四、蓝白合作的发展走向

  2024台湾地区“二合一”选举牵动蓝白合作的未来前景。距离2024台湾地区领导人及民意代表的“二合一”选举投票仅剩不到半年,就当下民调数据而言,民进党参选人赖清德支持度一直领先,如果蓝营依旧延续选举就激烈内斗、难以整合的现状,则同步映射“非绿阵营”无法得到有效整合,2024年“下架民进党”的几率便会受到影响,赖清德可能渔翁得利,这对台湾社会、对两岸关系以及对区域和平稳定都将产生负面影响。目前民调排“第二”的民众党参选人柯文哲态度最受瞩目。侯友谊、郭台铭、柯文哲等“非绿人士”能团结一致反制民进党的话,2024翻转台湾政坛则存在较大可能性。此时,“在野”能否整合成为政党轮替的力量,民众党是否选择与国民党合作显得相当关键。

  2024年的蓝白选举联盟虽仍面临互不妥协的多重困境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合作契机。侯友谊自被国民党征召为2024台湾地区“二合一”选举参选人以来,就面临着多方整合困境。有党内人士指出,整合部分不外乎就是郭台铭和韩国瑜的支持者,但至今也仍未和鸿海创办人郭台铭有更进一步的合作态势,现在连韩粉也翻旧帐,指出侯友宜四年前未力挺韩国瑜选“总统”。国民党如今再陷疯狂内战之局,“非绿大联盟”、“执政大联盟”议题也被搁置。对于郭台铭,国民党现阶段难以处理,只能以“尊郭”作拖延,期待他归队。而对于“蓝白合”,目前主要有三条不同的路线:一是坚持反对“执政大联盟”的金溥聪派,认为“柯侯配”不会出现,国民党面对民众党要抬高身价,才能获得选举利益和价值。二是对“蓝白合”说“我们都可以喊出‘执政大联盟’的朱立伦派”,主要考量当前情势不佳,姿态过高恐不利于促成党派联盟。三是不排斥合作但心有忧虑的“郭柯配”一派,担心柯文哲做了郭台铭副手,民众党被“收购”、国民党地方派系倒戈。虽然国民党内心思各异,各方力量激烈角逐,但面对内外选举情势的变化,蓝白双方还是出现了一些实质性的合作行为。如国民党决定礼让民众党参选人蔡壁如,在2024台中第一选区的“立委”提名上选择不提名,被视为开辟“蓝白合”空间。其后,前民众党秘书长谢立功宣布不选基隆“立委”,选战从原本可能的4强相争演变为“三脚督”局面,基隆市长谢国梁称“因为谢立功的成全,国民党在基隆‘立委’选局非常有机会‘逆转胜’”。〔28〕就各个参选人的态度而言,也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郭台铭在朱立伦提出“执政大联盟”、罗志强提出“政党轮替大联盟”后提出了“主流民意大联盟”呼吁非绿合作,邀请柯文哲、侯友宜坐下来谈,释出善意。柯文哲也主张“不政治分赃,成立联合政府”,而这必须要非绿阵营合作才有希望达成。多方变化都让非绿合作出现新的契机。

  值得注意的是,就长期观察,国民党的衰弱与分裂始终是顺利形成“蓝白合”的强大阻力。国民党的参选人已经出现“突显自我,弱化政党属性”的“人党分离”现象。这一点在地方选举中表现尤盛,国民党的整体颓势已经无法为地方选举保驾护航,并可能对参选人产生不利影响,如国民党“六连败”后民众好感度急速下跌,就曾对竞选台北市长的蒋万安造成负面影响。民众党领导人柯文哲曾明确说明“要单独击败蓝绿”,“蓝白合”希望破灭。在这种情况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国民党地方首长对蓝绿斗争持中立态度,只为本地民众服务,确保自身选票利益不受国民党整体颓势拖累。基于此种心态,国民党党中央和地方将形成事实上的“分离”。需要注意的是,在前期“九合一”选举出现“六连败”后,国民党执政的地方县市首长声望都已高过朱立伦,形成地方围堵中央姿态,朱立伦恐怕难以服众,国民党会进入很长的重建期。在此境况下柯文哲若与亲民党、新党组成泛蓝中的“新势力”,且取得与国民党旗鼓相当的地位,国民党霸占多年的泛蓝共主地位,将面临松动危机。如此,国民党方面也不会选择与民众党合作。并且时下国民党中央层级应对郭台铭的态度也引发国民党地方县议长的不满且出现分离现象,如党内“弃郭选侯”征召侯友宜后,南投县议长何胜林直接宣布退出国民党,金门县国民党“立委”陈玉珍对征召程序表示不满。侯友宜被正式提名为参选人后,力挺鸿海创办人郭台铭的彰化县议会议长谢典林,在其社交平台(Facebook)发文宣布退出国民党。面对分裂衰弱的国民党,柯文哲在2023年8月6日举办的民众党4周年党庆致词时表达了其对党派联盟的态度,喊出“抛开蓝绿,完成政党轮替”,对于“在野”整合的底线是“三不一没有”,分别为不排斥合作、不主动接触、不政治分赃以及没有柯担任副手的选项。〔29〕这表明第三条路线难以实施。反之,柯文哲不担任副手也间接印证了“蓝白合”的难度,虽然朱立伦主张国民党放低姿态,以便于寻求合作,但国民党担任副手的情况更难以推行。双方仍处于互不妥协的较量之中。

  综合观察,国民党和民众党在选举层面上合作的空间十分有限,除非出现强大的外部压力推进。并且两党在选举上能做到不彼此攻讦,不落入民进党所期待的蓝白互吸选票、其可坐收渔翁之利的陷阱已经是最佳的合作结果。需进一步指出的是,台湾地区2024“二合一”选举结果直接关乎未来两岸局势,如若蓝白合作未成,民进党赖清德大概率胜选,届时岛内在野党派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生存局面,且两岸关系会持续呈现负面发展之态势。在此情况下,未来蓝白合作只可能会更多地出现在有关民生、立法相关的议题上,而非是动摇民进党地位的选举联盟上。从先前蓝白合作的案例中不难发现,民众党急于巩固并扩展自身的政治实力,在台湾民意呈现绿化的情况下,已经尽量避免涉入蓝绿的“统独”争斗,但“新中间路线”却无法为民众党提供清晰的发展路线,仍旧困陷于蓝绿恶斗的环境中。因此,利用民生议题争取同样反感于蓝绿恶斗的选民选票成为民众党发展的核心所在,也能理解为何其发言人多次发出“一切为民,只要有利台湾人民,就会努力争取,发挥党派作用”等等言论。只要国民党所提议案利于民众党做大做强,蓝白合作便有可能。同时,蓝白合作还可能出现在立法相关的议题上,譬如关于修宪将台湾的“双首长制”改为“内阁制”。国民党支持“内阁制”,有利于小党生存,民众党必然愿意与国民党进行合作。

  注释:

  〔1〕Andrew Heywood.政治学新论(Politics)[M].杨日清等,译.台北:韦伯文化事业出版社,1999:414.

  〔2〕苏永钦主编.政党重组:台湾民主政治的再出发?[M].台北:新台湾人基金会,2001:213.

  〔3〕蓝白合作(俗称蓝白合、白蓝合作、蓝白拖、国众合作),为促成中国国民党及台湾民众党整合的政治术语。

  〔4〕隋杜卿.选举制度不改奢望政党合作[EB/OL].2001-8-20,http://www.npf.org.tw/

  〔5〕Michael Taylor and V.M.Herman .Party Systems and Government Stability[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71,(65):28-37.

  〔6〕民众党抛组在野大联盟国民党、时力吁从议题先合作[EB/OL].2020-1-14,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048143

  〔7〕蔡壁如抛“在野大联盟” 柯文哲:民生第一,有道理都可以合作[EB/OL].2020-1-14,https://www.storm.mg/article/2180303

  〔8〕葛永光.政党政治与民主发展[M].台北:台湾空中大学.1996:264.

  〔9〕徐家勇.执政失能社会失序民众失望—2016年5月以来台湾政局概述[J].统一论坛,2017(5).

  〔10〕陈文杰.台湾政治生态演变、影响及对未来涉台工作的思考[J].统一论坛,2020(3).

  〔11〕陈福成.三党搞统一-解剖共产党、国民党、民进党怎样搞统一[M].台湾:文史哲出版社,2016:98.

  〔12〕民进党视台湾民众党为“眼中钉”,开始对其进行打压[EB/OL].2020-3-25,http://www.zhongguotongcuhui.org.cn/hxsp/202003/t20200325_12259456.html

  〔13〕[英]艾伦·韦尔.政党与政党制度[M].谢峰,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00.

  〔14〕美前官员:反美猪进口背离科学损台湾民主形象[EB/OL].2021-12-17,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12170072.aspx

  〔15〕岛内民调:民进党3个月流失300万支持者,民众党异军突起,[EB/OL].2021-07-13,http://www.taiwan.cn/taiwan/jsxw/202107/t20210713_12365479.htm

  〔16〕台媒体人黄暐瀚:民众党正在吃国民党的票[EB/OL].2022-1-19,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china/story20220119-1234518

  〔17〕台湾国民党党主席选举:青年党员是“天然独”一代中的另类吗?[EB/OL].2021-9-24,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58636178

  〔18〕台湾大选:蓝绿之外“第三势力”政党的崛起[EB/OL].2019-12-26,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50909912

  〔19〕民众党年轻支持者远超国民党柯文哲:党员比较高学历、讲道理[EB/OL].2021-9-29,https://www.storm.mg/article/3966102

  〔20〕“反莱猪”将成蓝白合作最大公约数?[EB/OL].2021-2-25,www.taihainet.com

  〔21〕揭民进党选战“532战略”柯文哲:蓝加白仍小于绿,[EB/OL].2021-12-15,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1215001562-260407?chdtv

  〔22〕2024“立委战”/民众党人才知名度低又缺资源区域“立委”扩大提名陷难产[EB/OL].2023-7-8,

  〔23〕台湾基进党:台湾基进-民众党又在骗!蓝白合作是民主悲剧![EB/OL].2020-7-14,https://www.facebook.com/Statebuilding.tw/posts/1728835980598911

  〔24〕时代力量:害怕蓝白合作?时力:一个论坛不具代表性[EB/OL].2021-2-23,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092502

  〔25〕2022北市长蓝白合?王世坚:“捉鸡寄山猫”变白蓝合[EB/OL].2022-1-21,https://udn.com/news/story/6656/6046617

  〔26〕中评网:蓝白合作是当下翻转台湾政局唯一途径[EB/OL].2020-6-12,https://www.chinatimes.com/cn/realtimenews/20200612004457-261701?chdtv

  〔27〕中评社评:高雄补选整合破局 蓝白合作尚待契机[EB/OL].2020-7-1,http://news.stnn.cc/hk_taiwan/2020/0701/762861.shtml

  〔28〕谢立功不选基隆“立委”谢国梁:国民党有机会逆转胜[EB/OL].2023-7-31,https://www.cna.com.tw/news/aloc/202307310254.aspx

  〔29〕柯文哲喊“抛开蓝绿完成政党轮替”台媒曝民众党整合“底线”[EB/OL].2023-8-7,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3-08-07/doc-imzfixee0344349.shtml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3年10月号,总第310期)   中评社╱题:选举结盟视角下的台湾政党“蓝白合”析论 作者:王艺桦(福州),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摘要】因应民进党在岛内“独大专行”之发展态势,各界对国民党和民众党的“蓝白合作”发起呼吁。经研究发现,蓝白结盟合力对抗民进党的“一党独大”成长趋势确有必要但面临重重困阻,双方缺乏战略互信及资源交换基础,形成以选举为核心的结盟相对困难。国民党和民众党在选举层面上合作的空间十分有限,除非出现强大的外部压力推进。台湾地区2024选举结果直接关乎未来两岸局势,如若蓝白合作未成,民进党赖清德大概率胜选,届时岛内在野党派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生存局面,且两岸关系会持续呈现负面发展之态势。

  选举结盟(Electoral Coalitions),亦称选前联盟(Pre-electoral Coalitions),选举结盟简概为“政党同意不彼此攻讦,并在选前(选举期间)寻求携手合作,以期增加其代表席次”。〔1〕选举期间政党结盟的目的在于使结盟政党获得最大席次,基本原则为“以有余补不足”,意味着“结盟政党为了避免选举出现自己最不想看到的结果,藉由彼此的结盟合作打败共同的竞争对手”。〔2〕台湾由威权体制转为民主体系后,政党体系也从“一党独大”逐步转变为多党竞争。多党竞争环境下,政党合作成为政党获取权力的关键性手段。然而,台湾的政党或政治精英间的合作多数以失败告终。尤其体现在选举方面,中国国民党(下称国民党)还因党派精英认知分化,难以整合,接续付出失去在台执政权与“立法院”最大党地位的代价。国民党的分裂虽然让台湾提早进入政党轮替的民主时代,但泛蓝阵营的撕裂崩溃已经让当前执政的民进党因缺少制衡监督的力量而逐步将台湾政党体系推向新的“一党独大”发展局面。因应民进党继续“全面执政”及其对有竞争力在野政党全力“绞杀”的现状,各界对国民党和新进第三势力代表民众党的“蓝白合作”〔3〕以制衡民进党“一党独大”作出期待。2024年台湾地区“二合一”选战已经拉开,此时探讨分析“蓝白”政党是否存在选举结盟的基础不仅对两党自身发展十分关键,同时对当下的台湾政局走势影响深远。

  一、蓝白合作的提议缘起

  在以竞争为本质的西方政党体系中政党合作出现变数的可能性更高且影响广泛。政党合作的方式可以区分为选举联盟、议会联盟与执政联盟等三个层次。虽然这三种联盟行动,不一定具备因果关系,但是如果后一阶段的联盟行动,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这样的政党合作关系显然是比较稳固的。〔4〕选举结盟的性质多属权宜,缺乏规范,与以协议条约为基础的联盟关系不甚相同。通过观察台湾地区政党在选举中合作的行为,不难发现台湾地区政党选举合作缺乏正式的联盟机制,因而在研究国民党和民众党合作行为时,更多的将其定义为选举结盟而非联盟。关于政党合作的影响因素并未有过多的区隔,通常涵括议会席次分布、政党互动历史、政党政策取向、政党的结构、领导者的人格特质、政党体系、制度结构、政经社环境等等。〔5〕

  台湾地区“蓝白”政党的合作缘起于台湾政党力量发生了显着变化,国民党整体性衰弱与民进党“独裁式”成长的背景下民众党成为“关键少数”备受期待。台湾“解严”以后开放党禁,小党林立,在“立法院”的主要小党包括:新党、亲民党、台湾团结联盟、时代力量等。一般而言,为了研究便利,在政党分类上,通常会虚拟(dummy)处理政党变项(party variable),把小党支持者依其“统独”属性、政党起源分类为蓝营或绿营。自2000年台湾第一次政党轮替后,以国民党为代表的蓝色阵营与以民进党为代表的绿色阵营之间的“权力争锋”成为台湾选举生态中的主色调。2016年被视为台湾政党竞争的转折年,民进党赢得地区领导人选举的同时一并掌控了行政和“立法”系统,国民党全面丧失在高层权力结构中的优势。其后,民进党利用执政资源对国民党展开全面清算和多重打压,国民党未能有效扭转局势。2020年国民党在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再度失利,台湾“一大一中多小”的政治格局基本定型,国民党作为民进党主要竞争对手的力量式微。

  民众党在蓝绿斗争中的起伏式成长。2019年8月成立的民众党,具有浓厚的柯文哲色彩。2014年的台北市长选举中,柯文哲成功运用竞选策略,攻克了台北市传统蓝大于绿的选民结构,以无党籍身份获得多数台北市选民支持成功当选,这也成为台湾地区选举中首次无法以蓝绿作为政党区分的案例。其后,在2018年的台北市长选举中,柯文哲再次以无党籍胜选连任。相比第一次的顺利当选,柯文哲此次的胜选更多地凸显出台湾社会对于蓝绿恶斗的失望情绪。蓝绿选民出现“绝不支持某政党”的情况为其赢得发展空间。柯文哲由此提出“新中间路线”以求开拓非传统票源。针对内政议题,“打绿批蓝”,树立“理性中立”的新政党形象。在两岸关系上,民众党采取“政治左”“经济右”的做法,意求既能争取深绿选民,又能拉拢中间选民。

  由于民众党具有极强的柯文哲色彩,所以民众对柯文哲的满意度往往与民众党在台发展前景相关联。民众党成立伊始柯文哲形象受损,施政满意度持续下滑致使民众党创党初期困难重重。对此,民众党通过增加党公职、扩充组织架构、完善政党制度体系以及加强人才培养、增强财务自主等方面逐步扩充了政党实力。其后因撬动传统蓝绿版图遭致国、民两党反制。目前民众党在内政上“打绿批蓝”,意图体现作为在野党的监督能力,向民众证明自身“超越蓝绿,一切为民”的政治理念,以正在执政的民进党为主要攻击对象,致使双方关系日趋紧张。

  白绿关系的破局成为蓝白合作的契机。柯文哲的“白色力量”原本是“太阳花运动”的政治产物,以绿色青年军为主体,共同对抗国民党。柯文哲当选台北市长背后不乏白绿合作的助力。白绿合作在柯文哲认同“两岸一家亲”理念后破局。柯文哲成立民众党后主张走不同于蓝绿的中间路线,民调支持度跃升至台湾第三大党,引发民进党的警惕。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后,民进党在“立法院”席位过半,国民党与民众党则分别拿下38席和5席。对于意图全面控制“立法院”席位的民进党而言,民众党斩获5席的结果难以避免地引起民进党的警惕防范。民众党虽拿下5席不分区“立委”,但区域“立委”提名18席则全军覆没,总得票数仅26.4万票,情势并不利于政党的长期发展。就选举权益而言,唯有拉拢国民党才能对抗民进党。基于此,民众党“立委”蔡壁如抛出“在野大联盟”概念,表示“只要法案利民,都可以寻求各个党派合作”。〔6〕呼应国民党“立法院”党团总召曾铭宗提出的“新‘国会’将聚焦经济、民生相关法案,希望能和时代力量、民众党有更多合作”之呼吁。柯文哲作为民众党主席也表示“只要有道理都可以合作”。〔7〕蓝白双方都表达出可以合作的意愿。

  蓝白双方虽都表达出可以合作的意愿,但现实中两党的合作却仍未形成趋势,合作范围偏狭且成果不多。比如2020年6月,为阻止民进党全面控制“监察院”之意图,民众党助力国民党阻止陈菊“监察院长”的提名备询,被视为一次另类的蓝白合作。针对民进党当局宣布2021年元旦起开放瘦肉精美猪、30月龄以上美牛进口,民众党与国民党一致反对、合力杯葛民进党“莱猪进口”政策。此外,民众党还在台中市第2选区“立委”补选中支持国民党颜宽恒、与国民党共挡民进党“地制法”修正案等。

  二、蓝白合作的现实意义

  政党选举结盟的意义表现可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强度(Intensity)。政党合作的强度足以改变传统的投票模式,使少数党与多数党互换。二是持久性(Durability)。政党合作可造成某些社会团体对某一政党的持续性支持,使该政党得以在行政部门和立法部门维持一段长时间的优势。三是敏感性(Sensitivity)。选举合作会因受到重大危机的刺激而产生,使选举结果发生异常变异;另外政党支持也可能受人口型态改变或迁移等因素,而有渐进缓慢的改变。四是选民心理取向(Psychological Orientation)。政党合作期间选民的政党认同改变,使得选民的投票常模(Normal Vote)发生变化。〔8〕以此审视当下的台湾选举生态,蓝白合作的必要性日渐凸显。

  (一)防止民进党“一党独大”打压在野党派生存空间

  蓝白合作之所以引发各界关注,主要体现在对民进党“独裁式”政权的忧虑。民进党自2016年在台湾完全执政后便致力于扩大政党竞争,最大限度地打压国民党或是任何对其政权可能产生威胁的新生力量。

  台湾政治生态正朝向民进党“一党独大”的趋势发展。2016年以来,民进党利用完全执政优势加大了对国民党的政治“追杀”,设立“党产会”调查国民党财务状况,国民党庞大的资产接连被冻结、查封,因无力支付薪酬而丧失大量党工,导致在岛内的政治运作力度、基层经营能力骤降,整体体量和规模显着缩小。〔9〕国民党对此束手无策,难以发挥监督制衡的作用。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民进党以创纪录的817万票完胜国民党,再次确立了在岛内的“独大”的地位。选后,民进党的支持度和声望不仅没有下滑,还因新冠肺炎疫情原因节节攀升,而国民党则陷入了自我否定的混乱之中。〔10〕朱立伦再度任职国民党主席后,两岸论述明确表态反对“台独”,形成与民进党当局抗衡之态势。2022年“九合一”选前,国民党更是接连出击,就“四大公投”、台中市第二选区“立委”补选、台北市第五选区“立委”林昶佐罢免案等议题与民进党展开了政治“斗争”。民进党对此十分警惕看重,甚至动用行政资源拉动选票,随即出现令人唏嘘的国民党一月内的“六连败”结局。面对民进党的步步追进,国民党显得更为乏力。正如台湾学者所言“独派使用的是‘战争游戏’手段,战争是零和博弈,你死我活式的斗争,统派则使用‘民主游戏’,谨遵规则,加上国民党的支持群体中产和资产阶级安于现状无战力”〔11〕。

  民进党对国民党的“消灭式”打压同样对其他在野党派形成威胁。民进党在打压国民党的同时,对于柯文哲带领的民众党也持有高度警惕并意在压制其发展。据台媒报导,台湾“立法院长”游锡堃以斥责台北市警政部门执法不力、疏忽民意之举,施压攻击时任台北市长的柯文哲。民进党同时还对“立委”选举期间的7名民进党籍人士受民众党提名参加不分区“立委”进行除籍处分,认定这些原民进党人士是“叛党”。警告党内人士远离民众党。〔12〕民进党的系列操作显示民众党已被列为民进党长期执政的一大威胁,担忧柯文哲会对其地方选举造成威胁,为了避免民进党受到国民党和民众党的两面牵制,民进党定会加大对蓝白力量的压制,蓝白若未能形成合力共同对抗民进党的打压,届时其利用行政资源各个击破,蓝白力量在岛内的发展将更为艰难,民进党也将更进其在岛内的“独裁式”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