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地缘政治变迁与地区和平研讨会在京举行
中评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 李子宁)2日下午,2023世界和平论坛中东:地缘政治变迁与地区和平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政治研究室主任唐志超主持,来自中国、伊朗、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及国际红十字会的代表就地区秩序、地区国家所面临的问题等展开讨论。
伊朗驻华大使穆赫森·巴赫蒂亚尔表示,尽管当前发生了各种地缘政治变革,但在可预见的未来,西亚仍将保持其重要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中东地区的国家应该从过去吸取宝贵经验和教训,阻止对该地区内部事务不怀好意的外国干涉,并以最符合自己国家利益的方式,掌握自己的命运。要实现这一目标,第一步就是要抛开偏见、误解和错误的认识,朝着建立强大互信的方向前进。伊朗欢迎任何能够加强和发展东西亚之间融合与互动的计划和倡议,因此伊朗支持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所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通过集体参与,促进安全,并寻求建立全球和平联盟。
叙利亚驻华大使穆罕默德·哈桑内·哈达姆指出,中东地理位置靠近西方,但并没有给中东带来好处,反而使中东沦为为霸权服务的工具。巴勒斯坦问题久拖未决,策划“阿拉伯之春”以及阻碍叙利亚战争的结束,都是西方为了给中东地区制造混乱,无所不用其极的产物,直接导致中东大部分地区无法发展,令西亚人民遭受莫大的痛苦。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当前国际形势已经在发生变化,中国的成功发展及和平崛起,赢得了所有发展中国家的钦佩,在中国与志同道合的国家主导下,富有包容力的新型国际组织不断涌现,将世界带入了多极化时代,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了空间。
中国前驻沙特大使吴思科指出,中东一段时间以来发生的一些令人鼓舞的变化并不是偶然的事情,而是国际形势和地区形势都发生历史性变化所带来的结果,也是地区有关各方自主精神选择的一个结果。中国与中东地区国家都主张文明的多样性和各种文明间的相互尊重,不接受某种文明至上,这是很鲜明的特点。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和中东现代国家在探索自己国情和文化的发展之路都取得进展,证明了“现代化”并不是一种模式,而是各个国家需要根据自己的国情来实现现代化,在这一点上中国和中东地区国家确实是相互借鉴、相互支持,走向合作共赢。阿拉伯国家以及伊朗、土耳其、以色列,都非常重视发展同中国的关系,尽管双多边关系在前进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还会有某些势力的干涉阻止,但是中国同相关地区、相关国家的关系是双方的利益所在,也是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及发展,因此对未来双多边关系的发展充满信心。
黎巴嫩驻华大使米莉亚·贾布尔表示,基于中东地区的新形势,地区大国正在利用全球竞争的新动态为自己争取利益,目前的政治环境也为地区各国开始探索区域合作问题创造了重要的机会,例如沙特、阿联酋、卡塔尔和土耳其在整个地区多边外交力量和战略影响力在日渐增长,而且实现地区国家和解的有力条件也开始形成,原因是在相互尊重和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之上,中东各国正在发展睦邻友好关系,这将有助于该地区保持某种程度的稳定,但巴以冲突问题无法得到最终解决,地区不稳定和不安全因素就依然存在。同时单边主义给中东带来的只有伤害,因此需要有多边主义的支撑,但多边主义不能像过去那样在中东破坏秩序,而是要发挥其积极作用,用公平的方式来推动地区间的融合及联系。
巴勒斯坦驻华大使法里兹·马赫达维指出,巴勒斯坦作为一个小国能够与拥有巨大国际力量的中国成为战略合作伙伴,说明两国的双边关系非常重要。但不幸的是,某些超级大国仍把中东视为自家的势力范围,因此无论是在日内瓦或是其它地方召开会议来谈论中东问题,相关国家都无法将自己的观点传递出去。希望阿拉伯联盟及国际社会提供支持,帮助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中东部分国家解决所面临得安全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问题。另外,中国提出的倡议,都受到阿拉伯国家的热烈欢迎,相信在中国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下,未来有望实现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国际红十字会特使蒂埃里·梅拉表示,中东地区的局势要求各方拿出决心展开接触并提出长期的方案,以解决大规模长周期危机,并改善相关国家民众的境况。国际红十字会扮演着斡旋的重要角色,以中立、公平和独立的人道主义行动,为稳定创造有利条件,保证和平的可持续。
第十一届世界和平论坛将于7月1-3日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以“求共识、促合作、稳秩序、护和平”为主题,嘉宾将重点讨论如何在逆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各国通过达成共识,促进新的合作,并为未来恢复稳定的国际秩序作出努力,以维护世界和平。论坛将集思广益,对国际局势展开讨论、研判并提出相关建议。
中评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 李子宁)2日下午,2023世界和平论坛中东:地缘政治变迁与地区和平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政治研究室主任唐志超主持,来自中国、伊朗、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及国际红十字会的代表就地区秩序、地区国家所面临的问题等展开讨论。
伊朗驻华大使穆赫森·巴赫蒂亚尔表示,尽管当前发生了各种地缘政治变革,但在可预见的未来,西亚仍将保持其重要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中东地区的国家应该从过去吸取宝贵经验和教训,阻止对该地区内部事务不怀好意的外国干涉,并以最符合自己国家利益的方式,掌握自己的命运。要实现这一目标,第一步就是要抛开偏见、误解和错误的认识,朝着建立强大互信的方向前进。伊朗欢迎任何能够加强和发展东西亚之间融合与互动的计划和倡议,因此伊朗支持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所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通过集体参与,促进安全,并寻求建立全球和平联盟。
叙利亚驻华大使穆罕默德·哈桑内·哈达姆指出,中东地理位置靠近西方,但并没有给中东带来好处,反而使中东沦为为霸权服务的工具。巴勒斯坦问题久拖未决,策划“阿拉伯之春”以及阻碍叙利亚战争的结束,都是西方为了给中东地区制造混乱,无所不用其极的产物,直接导致中东大部分地区无法发展,令西亚人民遭受莫大的痛苦。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当前国际形势已经在发生变化,中国的成功发展及和平崛起,赢得了所有发展中国家的钦佩,在中国与志同道合的国家主导下,富有包容力的新型国际组织不断涌现,将世界带入了多极化时代,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了空间。
中国前驻沙特大使吴思科指出,中东一段时间以来发生的一些令人鼓舞的变化并不是偶然的事情,而是国际形势和地区形势都发生历史性变化所带来的结果,也是地区有关各方自主精神选择的一个结果。中国与中东地区国家都主张文明的多样性和各种文明间的相互尊重,不接受某种文明至上,这是很鲜明的特点。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和中东现代国家在探索自己国情和文化的发展之路都取得进展,证明了“现代化”并不是一种模式,而是各个国家需要根据自己的国情来实现现代化,在这一点上中国和中东地区国家确实是相互借鉴、相互支持,走向合作共赢。阿拉伯国家以及伊朗、土耳其、以色列,都非常重视发展同中国的关系,尽管双多边关系在前进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还会有某些势力的干涉阻止,但是中国同相关地区、相关国家的关系是双方的利益所在,也是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及发展,因此对未来双多边关系的发展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