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舟:中美对抗中,东南亚国家如何自处?

中美进入动荡的关系重塑期,东盟国家必定经历“长时间的、比通常更多的混乱和更多的不确定性”。(资料相)

  中评社香港1月21日电(作者 周舟)对中美贸易冲突,东南亚国家政治精英普遍认为并非缓解贸易逆差那么简单。他们看到特朗普曾多次表示,现在对中国的强硬态度,是对前任,特别是奥巴马任内对华政策软弱的纠正。“美国过去对中国过于宽容了”的观点,得到共和党和民主党以及各种利益集团的共同认可。

  白宫对华政策大转向

  无论特朗普的领导风格如何糟糕,但是他有一种“远远超出其实际智商”的破坏力。在对华贸易制裁、朝鲜问题、中东驻军以及美国国内中低产阶级的经济水平等问题上,特朗普采取了一种特有的“残暴”和“混乱”方式,迫使美国政治走出了舒适区,美国人不得不直视如何寻找出路这一棘手问题。

  以中美问题为例,特朗普指出了美国外交的关键所在:如何快速应对中国的急速扩张。特朗普的核心支持者认为中国偷了他们的工作机会、技术和财富。虽然这不是事实,如今却成为美国的一种政治信念,一种新的政治正确。也许,特朗普的继任不再具有他这样的磨蚀性和颠覆能力,但至少会在某种程度上与他立场相同,对中国继续采取强硬态度。

  关于中美贸易谈判的进程,地区政治精英普遍判断会是一波三折,局面持续混乱。原因有二:一方面是特朗普个人风格及其政府的执政风格前所未有的混乱。上任两年来,特朗普非但没有被官僚机制和政治传统所制约,反而逐步乾净利落地清除了白宫中的“异见分子”。国防部长马蒂斯(Jim Mattis)的离任使得人们相信,美国政治在中短期将会越来越特朗普化。特朗普态度的反覆无常以及其幕僚频繁的更替,导致一个重大的疑问——美方究竟是谁在主导中美谈判?尽管消息满天飞,但没人可以确定,究竟谁才真正是特朗普在中国问题上的代言人。

  另一方面,美国在谈判议程和谈判议题设定上陷入了困境。财政部部长姆钦(Steven Mnuchin)要求中国减少对美国的贸易顺差2000亿美元,并威胁要对其实施一系列关税;贸易代表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正在推动301条款行动,以解决知识产权盗窃问题;总统贸易和制造业政策事务顾问纳瓦罗(Peter Navarro)以及总统经济政策事务顾问库德洛(Larry Kudlow),正在努力鼓励美国公司“重新审视”与中国的项目。此外,国防部重点关注网络战略,商务部关注出口管制,联邦调查局针对非传统的间谍活动,等等。换句话说,被美方认为的重要议题,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的经济制度。由于难以在谈判议题设定的深度和广度之间进行平衡,华盛顿只好牺牲明确性,由于害怕谈判重蹈覆辙,被中国将问题大而化之,甚至转移问题焦点,因此在这轮谈判中,美国极力避免对谈判目的作进一步的优先化排序,让中方摸不清自己底细。他们担心中国会利用自己的优先议题,将各种要求进行重新选择和排列组合。

  地区政治精英总体判断,中美贸易战的“百日停战”会缓和双方冲突。贸易问题是从属于中美关系定位的次问题,美国在这一轮情绪和政策的宣泄后,未来几年的中美关系将会进入重塑期,开始重新算计和调整的新阶段。这次贸易战,可以被看成一个历史性拐点。

  东盟可以“左右逢源”吗?

  中美进入动荡的关系重塑期,东盟国家必定经历“长时间的、比通常更多的混乱和更多的不确定性”。新加坡资深外交官比拉哈里.考斯坎(Bilahari Kausikan)就认为,虽说美中不太可能爆发因台湾或者南海引起的战争,但面对新的大国竞争环境,东盟需要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团结和决心;意见分歧会导致“胆怯”,“对抗长期不确定因素,利用可能的任何机会,东盟需要大胆采取经济一体化的第二阶段,旨在东南亚建立一个共同的市场和共同的生产平台。这里,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东盟成员国的国内政治。也就是说,出路在我们自己的手中,而不是在中国或美国的政策中。”加拿大外交部长克里斯蒂亚.弗里兰德(Chrystia Freeland)之前也在新加坡回应了这种观点,认为中小国家不应该接受一个由大国之间为“追求自身利益”而“无情斗争”所界定的世界。

  东盟10国似乎存在着这样的共识:不断加强的美中冲突,最终会挑战地区国家的核心利益,破坏甚至摧毁东盟的中心原则(Asean Centrality)。从奥巴马时期起,地区国家就对美国地区政策表现出焦虑和担忧,现在尤是。去年年东亚峰会上,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站队论”代表了地区的最大担心。但是总体而言,目前地区尚处于安定期。据观察,相对于奥巴马时期,目前东南亚对美国地区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有所下降。每个东盟国家根据自己与中美两国关系亲疏远近的程度,对中美冲突的压力感知,呈现出“多样性”和“流动性”的复杂特征。更重要的是,中美双方也正在积极向地区国家挥动着手中的橄榄枝。

  2018年以来,特朗普政府不断向东盟国家保证:美国正通过加大地区投入来对抗中国,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涉及地区政治、经济和安全事务的实际行动来加强对北京的压力。不再是只强调与地区国家的安全合作,经济议题也成为美国地区政策的重点。在为期五天的2018年亚洲访问前,美国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宣布了1.13亿美元的印度太平洋发展预算,称这只是华盛顿对该地区承诺的“首付”,并强调印度太平洋是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蓬佩奥在东盟会议期间发表讲话说,美国将投入3亿美元安保援助来推进美国的地区优先事项,特别是加强海上安全,发展人道主义援助和维和能力。去年年底,美国副总统彭斯(Mike Pence)宣布将致力于建设“美国—东盟智慧城市伙伴关系”。   同样,中国也不断向地区国家释放善意。在东盟、中国、日本和韩国的东盟10+3会议上,王毅对“非地区”国家和地区性国家之间划了界线,对南海等地区问题表示出软、硬两种不同的态度。譬如,北京积极推动地区内的南海行为准则和区域全面伙伴经济关系的谈判;在对待马来西亚等国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投资项目终止的问题上,保持了克制、友善的应对方式。这让人们回想起90年代末到21世纪的前十年,中国对东南亚的“魅力攻势”——那段时期,中国与东盟签订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并启动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还与地区国家纷纷签订“友好合作条约”。

  其实就在过去的2018年,中国与每个东盟国家的关系几乎都有所提升,在当时有争议的南中国海地区,还开展了联合资源勘探项目。

  东盟最好静观其变

  东盟能够从美国“以安全为导向的印度太平洋战略”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这两大体系中同时获得空间吗?地区精英对此持谨慎态度,东盟内部也并未就如何回应美国的印太战略达成共识。我们可以从东南亚国家和东盟这两个层面来分析地区的应对策略——

  一是国家层面。在这个层面上,东盟国家会有更为灵活的态度。因为国家情况复杂,所以变数更大。面对美方的不断加压,以及对中国军事和经济影响力的过度担忧,会致使地区某些国家出现政策偏移。越南显然在美国的阵营;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也倾向于此;而与美国保持长期稳定军事合作关系的菲律宾和新加坡,相信也可以归于此类。但是必须看到,近年来中国影响力在地区取得了不可阻挡的进展,中国与柬埔寨、老挝和缅甸保持着稳固的关系, 甚至与美国同盟国泰国和菲律宾的关系也取得了惊人的突破,文莱、马来西亚及美国战略合作伙伴新加坡,也在安全方面加强了与中国的关系。

  二是东盟整体层面。随着过去一年美国印太战略的清晰化,华盛顿加大了对东盟的施压,希望东盟在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问题上发出明确的支持信号。但是据观察,东盟10国基本形成一种潜规则:作为一个地区组织,一是对此不发言、不表态,尽量回避、消极对待,二是必要时仍然尽量选择“亚太”而不是“印太”的地缘政治词汇。

  针对地区焦虑,美、日、澳、印四国在2018年的地区外交中特别强调:不论是哪个版本的“印太战略”,东盟都将占据中心地位,并重点强调了地区组织最为看重的“东盟中心地位”与“东盟攸关性”。然而东盟决策层却还是相当坚持,他们推说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松口,否则就如打开了潘多拉之盒,从此东盟将正式陷入中美冲突的困局,弄不好连最基本的独立和团结都难以维持。

  由此可见,所谓“东盟中心地位”,在新的印太战略中是难以实现的,因为东盟不具备这种实力;而东盟的组织性质,又决定了其10个成员国不可能就这种核心战略问题达成共识。因此,对东盟这个大家庭来说,继续观望,静观其变,也许才是最安全的应对方式。

  (作者周舟为国际政治时事评论员、博士)

中美进入动荡的关系重塑期,东盟国家必定经历“长时间的、比通常更多的混乱和更多的不确定性”。(资料相)

  中评社香港1月21日电(作者 周舟)对中美贸易冲突,东南亚国家政治精英普遍认为并非缓解贸易逆差那么简单。他们看到特朗普曾多次表示,现在对中国的强硬态度,是对前任,特别是奥巴马任内对华政策软弱的纠正。“美国过去对中国过于宽容了”的观点,得到共和党和民主党以及各种利益集团的共同认可。

  白宫对华政策大转向

  无论特朗普的领导风格如何糟糕,但是他有一种“远远超出其实际智商”的破坏力。在对华贸易制裁、朝鲜问题、中东驻军以及美国国内中低产阶级的经济水平等问题上,特朗普采取了一种特有的“残暴”和“混乱”方式,迫使美国政治走出了舒适区,美国人不得不直视如何寻找出路这一棘手问题。

  以中美问题为例,特朗普指出了美国外交的关键所在:如何快速应对中国的急速扩张。特朗普的核心支持者认为中国偷了他们的工作机会、技术和财富。虽然这不是事实,如今却成为美国的一种政治信念,一种新的政治正确。也许,特朗普的继任不再具有他这样的磨蚀性和颠覆能力,但至少会在某种程度上与他立场相同,对中国继续采取强硬态度。

  关于中美贸易谈判的进程,地区政治精英普遍判断会是一波三折,局面持续混乱。原因有二:一方面是特朗普个人风格及其政府的执政风格前所未有的混乱。上任两年来,特朗普非但没有被官僚机制和政治传统所制约,反而逐步乾净利落地清除了白宫中的“异见分子”。国防部长马蒂斯(Jim Mattis)的离任使得人们相信,美国政治在中短期将会越来越特朗普化。特朗普态度的反覆无常以及其幕僚频繁的更替,导致一个重大的疑问——美方究竟是谁在主导中美谈判?尽管消息满天飞,但没人可以确定,究竟谁才真正是特朗普在中国问题上的代言人。

  另一方面,美国在谈判议程和谈判议题设定上陷入了困境。财政部部长姆钦(Steven Mnuchin)要求中国减少对美国的贸易顺差2000亿美元,并威胁要对其实施一系列关税;贸易代表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正在推动301条款行动,以解决知识产权盗窃问题;总统贸易和制造业政策事务顾问纳瓦罗(Peter Navarro)以及总统经济政策事务顾问库德洛(Larry Kudlow),正在努力鼓励美国公司“重新审视”与中国的项目。此外,国防部重点关注网络战略,商务部关注出口管制,联邦调查局针对非传统的间谍活动,等等。换句话说,被美方认为的重要议题,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的经济制度。由于难以在谈判议题设定的深度和广度之间进行平衡,华盛顿只好牺牲明确性,由于害怕谈判重蹈覆辙,被中国将问题大而化之,甚至转移问题焦点,因此在这轮谈判中,美国极力避免对谈判目的作进一步的优先化排序,让中方摸不清自己底细。他们担心中国会利用自己的优先议题,将各种要求进行重新选择和排列组合。

  地区政治精英总体判断,中美贸易战的“百日停战”会缓和双方冲突。贸易问题是从属于中美关系定位的次问题,美国在这一轮情绪和政策的宣泄后,未来几年的中美关系将会进入重塑期,开始重新算计和调整的新阶段。这次贸易战,可以被看成一个历史性拐点。

  东盟可以“左右逢源”吗?

  中美进入动荡的关系重塑期,东盟国家必定经历“长时间的、比通常更多的混乱和更多的不确定性”。新加坡资深外交官比拉哈里.考斯坎(Bilahari Kausikan)就认为,虽说美中不太可能爆发因台湾或者南海引起的战争,但面对新的大国竞争环境,东盟需要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团结和决心;意见分歧会导致“胆怯”,“对抗长期不确定因素,利用可能的任何机会,东盟需要大胆采取经济一体化的第二阶段,旨在东南亚建立一个共同的市场和共同的生产平台。这里,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东盟成员国的国内政治。也就是说,出路在我们自己的手中,而不是在中国或美国的政策中。”加拿大外交部长克里斯蒂亚.弗里兰德(Chrystia Freeland)之前也在新加坡回应了这种观点,认为中小国家不应该接受一个由大国之间为“追求自身利益”而“无情斗争”所界定的世界。

  东盟10国似乎存在着这样的共识:不断加强的美中冲突,最终会挑战地区国家的核心利益,破坏甚至摧毁东盟的中心原则(Asean Centrality)。从奥巴马时期起,地区国家就对美国地区政策表现出焦虑和担忧,现在尤是。去年年东亚峰会上,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站队论”代表了地区的最大担心。但是总体而言,目前地区尚处于安定期。据观察,相对于奥巴马时期,目前东南亚对美国地区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有所下降。每个东盟国家根据自己与中美两国关系亲疏远近的程度,对中美冲突的压力感知,呈现出“多样性”和“流动性”的复杂特征。更重要的是,中美双方也正在积极向地区国家挥动着手中的橄榄枝。

  2018年以来,特朗普政府不断向东盟国家保证:美国正通过加大地区投入来对抗中国,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涉及地区政治、经济和安全事务的实际行动来加强对北京的压力。不再是只强调与地区国家的安全合作,经济议题也成为美国地区政策的重点。在为期五天的2018年亚洲访问前,美国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宣布了1.13亿美元的印度太平洋发展预算,称这只是华盛顿对该地区承诺的“首付”,并强调印度太平洋是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蓬佩奥在东盟会议期间发表讲话说,美国将投入3亿美元安保援助来推进美国的地区优先事项,特别是加强海上安全,发展人道主义援助和维和能力。去年年底,美国副总统彭斯(Mike Pence)宣布将致力于建设“美国—东盟智慧城市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