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对华船只收费挑衅,中国如何反制?
从实际数据来看,2024年下半年,中国承接新船订单量环比下降约20%。部分原本计划在中国船厂建造船只的国际航运企业,出于对美国后续可能实施的高额港口费政策的忌惮,纷纷转投韩国和日本船厂。克拉克森研究数据显示,在高端船只领域,比如LNG船,中国在全球订单份额中的占比从原本的近30%降至20%左右,韩国的订单份额则显着上升。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底至今,中国船厂遭遇的订单取消数量约占在手订单总量的5%,涉及金额达数十亿美元。另有报导,今年2月份日本独揽世界造船散户订单。尽管订单下滑有重重因素,但是美国的举动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而且目前的趋势令人担忧。
美国作为全球重要的贸易市场,许多国际航运企业在规划船队构建和航线布局时,出于规避潜在风险的考量,即便中国造船业在技术和价格上具备优势,仍会更倾向选择韩国或日本建造的船只。这使得中国造船业订单大量流失,不仅干扰了国际航运企业对中国造船业的信心,也破坏了全球造船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不得不说,美国这一招非常阴险,如果中国不作精准反击,未来中国造船以及海运业将承受巨大的不确定性甚至打击。
美国这一政策是一个明显的歧视性行为,不仅违背了公平贸易原则,更反映出其在全球贸易竞争中,为遏制中国发展不惜扰乱全球贸易秩序的行径。该计划不仅损害了中美正常贸易关系,干扰全球贸易的有序运行,也将给美国本土航运公司及出口商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可谓害人不利己。在最近一次美国听证会上,该提案遭到了包括美国本土在内的所有的经营商的一致反对。
面对美国的不合理举措,中国并非无计可施,甚至说主动权完全可以掌握在中国手里。这里笔者抛砖引玉,分析中国有哪些牌可以打。这里我将中国可以出的牌分为常规反制方案和非常规反制方案。
1.常规反制方案
常规反制方案通常包括一些较为直接且普遍能够想到的措施。这类方案的特点在于其操作相对简单,遵循对等制裁原则,但涉及面与影响面相对较窄。
航空收费。从航空领域来看,中国可对美国制造的客机停靠中国机场征收反制性收费,比如一次收费几万美金。中国航空市场规模庞大,是全球重要的航空客运和货运市场之一。众多美国航空公司依赖中国市场获取可观收益,就算只对美国制造客机征收合理的额外费用,无疑也会对美国航空业产生重大影响。但是这一举措或会扰乱国际航空市场,同时也会给国人和来中国的旅客造成巨大的不便,还可能引起一些负面作用,因此在执行层次需要精心设计,例如收费的额度可能要仔细评估。最佳方案可能是一次收费2至4万美元之间,这样既保证美国客机短期内还可以飞中国,同时形成精准打击。
针对性港口收费。中国还可针对运输美国货物来华的船只实施精准反制。对运送来自美国的货物但不受美国收费影响的船只征收150万美元的停港费。美国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大量美国货物通过海运进入中国市场。通过这一针对性收费,能够直接提升美国出口商的运输成本,进而对美国对华出口贸易产生影响。这不仅能促使美国商船队优先考虑采购中国建造的船只,而且让美国本土出口商和相关利益集团,深刻感受到不合理政策带来的负面后果。这一措施的优点是向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形成精准反制,缺点是打击面过于狭窄,没有解决中国海运行业的焦虑,因为美国运往中国的货物吨位远远低于中国运往美国的,只有后者的三分之一。
对等增加关税。对美国出口中国的商品进行对等的加税,这是我们在贸易战中最常见反制措施。但是中美已经在打关税战了,很难想像这一举措不会引发关税战的升级,可能得不偿失。
中转。中转的方案主要是指中国船只不直接停靠美国港口,而是通过其他方式间接地运送到美国。这里大家提的比较多的是把中国的货船先停到加拿大港口,然后通过加拿大以铁路的方式运到美国。另外一个提案是中国的货船可以先到一个第三方的港口,比如希腊的港口,然后在这个港口把这些货物转装到另外一艘不被收费的船只运往美国。这是一个非常被动的解决方案,把美国不合理收费的后果全部交给中国海运业承担,不仅大大增加中国船只的海运的成本,同时也不能解决中国造船业长期面临的挑战。笔者认为这是所有方案中最不可取的方案。
2.“非常规”反制方案
笔者认为除去以上的反制措施之外,还有一个更合理的“非常规”反制措施,就是中国对不受美国收费影响的船只停靠中国港口收对等150万美金关税。注意这里不是说非中国造船只,而是不受美国收费影响的船只。这里我们可以设立一个重要的豁免机制,即如果一艘船只在过去18个月内未去过美国,便可免缴此税。这一关税政策可以被命名为“海运公平竞争条例”。可以想像,这会进一步引发部分国家的担忧甚至强烈抵触,尤其是韩国和日本,因为他们将无法“躺赢”。但这一方案有其合理性和可执行性,我们可以做以下的分析。
首先,这一反制提案极有可能不会引发航运行业的大规模抵触。当前,众多航运公司持有大量中国建造的船只,他们一直担忧未来在市场竞争中,那些只持有少量中国造船只的竞争对手,会因美国的不合理政策凭空获得巨大优势。而中国提出的反制措施,能有效抵销这种不公平优势,营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在这一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下,各国海运公司的竞争压力将得到合理调节,运营焦虑也将显着减轻。事实上,中国实施上述反制措施,将对全球造船业格局产生积极影响。世界造船业将凭借成熟的技术、高效的生产能力和良好的性价比吸引国际订单,推动全球造船业回归公平竞争的轨道。
其次,前面提到的常规反制方案都不会解决中国造船业的焦虑,但是这一反制措施是让整个行业一起承担代价,最终这些代价会以提高海运成本转嫁到各行各业,但是至少它是公平的转嫁。更重要的是,这个代价影响最大的是美国的进出口,会引发美国的通货膨胀。而行业经过一段时间优化调整后,也可以有效的控制非美国进出口航运的成本。
在海运领域,中国拥有压倒性优势。仅以港口吞吐量为例,2024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150.6万标准箱,成为全球首个年吞吐量超过5000万标准箱的世界大港;而美国最繁忙的洛杉矶港,2024年头11个月仅处理了940万标准箱。在货物吞吐量上,2024年宁波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3.77亿吨,连续16年位居全球第一,美国单个港口的货物吞吐量与之相比差距悬殊,中国港口年货物吞吐量预计达175亿吨,远超美国港口。因此中国有实力而且必然有信心掌握这轮博弈的主动权。
笔者认为中国无需担忧行业和部分国家对这一反制条例的抵触。中国实施反制措施具有充分的法律依据,是对美国挑衅行为的合理回应,在国际上完全站得住脚。其他国家若对反制措施表示不满,也是将矛头指向美国,正是美国的不合理政策迫使中国采取应对行动。若美国取消对中国船只的不合理收费,中国自然无需实施反制措施。
美国前国务卿布林肯曾经说过:“如果你不在餐桌上,你就在菜单里。”特朗普更是将这霸权原则用到了极致。中国作为世界大国,拥有庞大的市场和强大的经济实力。面对美国这种违反世贸组织规则的挑衅,中国应坚定立场,以自信且有力的方式回应。在海运方面,中国更是应该在国际贸易舞台上站出来坚决捍卫公平与正义,不会对任何不合理的贸易霸凌行为坐视不管。凭借在港口吞吐量等方面的显着优势,中国的反制措施绝非空谈,必然能让美国挑起贸易摩擦时重新审视立场。
如今,形势已十分明晰,中国不仅具备应对美国不合理政策的能力与智慧,更需把握行动的时机。当下,应尽快放出反制风声,让美国切实认识到,任何损害中国合法权益的行为,都将遭到坚决回击。此举旨在借助舆论的影响力,向美国政府和相关决策层释放强烈信号,促使其在正式公布船只港口收费方案前,充分权衡利弊,三思而后行。
若等到美国正式实施这一政策,再推出反制措施,不仅会使中国造船业及相关产业在短期内承受冲击,也可能导致全球贸易秩序进一步紊乱,增加后续谈判与博弈的难度。而提前释放反制信号,既能展现中国维护自身利益的坚定决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美国的冒险冲动,避免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
相信当美国真切认识到中国反制措施的严肃性和可行性,必将重新审视其不合理的贸易政策,放弃推行损害双方利益的港口收费方案,转而回归到平等、公正的贸易谈判桌前,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分歧。
从实际数据来看,2024年下半年,中国承接新船订单量环比下降约20%。部分原本计划在中国船厂建造船只的国际航运企业,出于对美国后续可能实施的高额港口费政策的忌惮,纷纷转投韩国和日本船厂。克拉克森研究数据显示,在高端船只领域,比如LNG船,中国在全球订单份额中的占比从原本的近30%降至20%左右,韩国的订单份额则显着上升。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底至今,中国船厂遭遇的订单取消数量约占在手订单总量的5%,涉及金额达数十亿美元。另有报导,今年2月份日本独揽世界造船散户订单。尽管订单下滑有重重因素,但是美国的举动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而且目前的趋势令人担忧。
美国作为全球重要的贸易市场,许多国际航运企业在规划船队构建和航线布局时,出于规避潜在风险的考量,即便中国造船业在技术和价格上具备优势,仍会更倾向选择韩国或日本建造的船只。这使得中国造船业订单大量流失,不仅干扰了国际航运企业对中国造船业的信心,也破坏了全球造船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不得不说,美国这一招非常阴险,如果中国不作精准反击,未来中国造船以及海运业将承受巨大的不确定性甚至打击。
美国这一政策是一个明显的歧视性行为,不仅违背了公平贸易原则,更反映出其在全球贸易竞争中,为遏制中国发展不惜扰乱全球贸易秩序的行径。该计划不仅损害了中美正常贸易关系,干扰全球贸易的有序运行,也将给美国本土航运公司及出口商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可谓害人不利己。在最近一次美国听证会上,该提案遭到了包括美国本土在内的所有的经营商的一致反对。
面对美国的不合理举措,中国并非无计可施,甚至说主动权完全可以掌握在中国手里。这里笔者抛砖引玉,分析中国有哪些牌可以打。这里我将中国可以出的牌分为常规反制方案和非常规反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