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观察:李家超施政报告 集中力量搞经济

新一份施政报告将于周三(16日)出炉,社会讨论持续升温。(资料相)

  中评社香港10月15日电/香港特首李家超将于十月十六日上午向立法会发表《行政长官2024年施政报告》,这份题为“齐改革同发展 惠民生建未来”的报告提出一系列措施,旨在为香港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改善民生,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这是李家超任内第三份施政报告,也是香港完成基本法第23条本地立法后的首份施政报告。“改革”和“求变”是这份施政报告的关键词。改革不容易,要有过程,相信香港人的智慧及能力可以实现,而政府的职责就是指明方向,集中大家的力量。

  在推进北部都会区建设方面,施政报告提出,特区政府将试行“片区开发”模式,加快北部都会区建设,选择具备规模和商业价值且能够提供公共设施的地块成为片区,综合开发,使片区提速落成,设计更为协调。

  施政报告还在造地建屋、医疗卫生等民生范畴提出多项新措施,致力让市民安居乐业、生活更美满。在房屋方面,李家超说,香港将增加公营房屋供应。同时,特区政府将以立法方式制订住宅楼宇分间单位的出租制度,解决“劏房”问题。

  近期香港社会对于这份报告的讨论持续升温。与以往多元的政策议题相比,此次各界关注焦点十分集中:经济,经济,还是经济。

  受持续高利息环境,环球需求疲软和中国内地经济复苏缓慢的多重因素影响,香港过去一年有些透不过气。无论投资者、经营者还是打工仔都忍得很幸苦。似乎所有人都在等待一个反弹节点,可以浮出水面调整呼吸,再重新游向前方。相信特首李家超与其执政团队也关注到了这个特点,将系列公众咨询会的主题定为“拼经济谋发展”和“惠民生添幸福”。很明显“拼经济”成为了所有议题的基础。

  尽管第二季实质GDP按年增长3.3%,然而在两项关键数据上,香港正经历挑战:零售方面,受港人北上消费影响,今年上半年本港零售业总销货值按年下跌 6.6%;楼市方面,差估署楼价指数显示,8月份本港私人住宅楼价按月跌1.7%,至此已连跌4个月兼创8年低位,按年比更下跌逾13%。此两项数据,一项与中小企业,基层收入、就业息息相关,另一项与经济基本面紧密相连,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

  消费券虽然简单直接,但可能仍是现阶段最好的跨周期政策工具。港府应当针对北上消费影响最大的行业向市民发放专项消费券,例如餐饮、文化娱乐、酒店、与其他服务业,额度可以按相关行业受影响程度而定。一方面利用消费券鼓励大家留港消费,拖住行业下滑速度,等待降息周期,另一方面为业界争取转型时间,重新定位,以适应大湾区融合发展过程中的消费转移的趋势。
<nextpage>
  在低迷环境下,政府在支撑受影响行业的同时,亦应引导市场创造新增长点。可考虑针对新型科技产业提供专项扶持基金,优先中小企,危中寻机,借经济降温、资产价格低位的档口推动经济多元化转型。

  至于楼市,更需要主动出招。公开数据显示,地产行业及其相关行业的投资与消费占香港GDP比重长期保持在25%左右,银行体系中超过三成的贷款与地产有关,如果任由楼市滑落,后果可能让香港难以承受。

  最直接受影响的部分是库房收入。过去港府的财政收入严重依赖卖地和连带交易税项,最高峰时期占比达25%以上。然而,去年开始本港出现多幅土地流标,上个年度政府收入修订预算中,地价收入只有194亿元,较原本预算约850亿元大幅减少77%。受其拖累,今个财政年度首三个月财赤更是突破了1,200亿元,形势危急。

  港府也意识到了问题的迫切性,故今年初决定全面撤销实行了十多年的“辣招”,可惜楼市轻微反弹后又掉头向下。如今当局的当务之急是从政策工具箱中找出新工具,稳定楼市。

  在今年3月开启的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投资移民)的允许投资项目清单中加入房产。根据政府投资推广署公布的最新数字,截至今年9月,该计划仅有579宗申请,显示吸引力不足。这也与香港经济疲软,投资回报不理想有关。但如果将住宅物业纳入,大概率可提高计划的吸引力。而且,房产相比其他投资具有特殊的居住属性,可引导投资移民申请者与香港产生更多实际连接,乃至鼓励其在香港定居,落地生根,长远贡献本地经济。可谓一箭双雕。

  香港政府亦可考虑与中央商讨,为投资移民人士与取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的内地人士,提供超过国家个人外汇管制5万美元额度的特殊资金出境安排,协助来港定居者在港置业。

  实际上,自2004年开始实行的《个人财产对外转移售付汇管理暂行办法》,允许中国内地公民移居境外后转移原有财产。然而,因多种原因,该路径并未在内地来港人才群体中获广泛应用。港府可与内地商讨开通恒常通道,便利赴港定居人士跨境汇出置业款。虽然涉及内地外汇出境等政策限制,此项措施推进难度较高,但当局也应尽量尝试。不仅为稳定市场,亦是更好的促进内地来港人才的权利。

  虽然高楼价是香港的“负面标签”,降楼价已成“政治正确”,但港府应果断施政,稳定楼市,跨过周期,不必背上心理包袱。

  当然,经济的繁荣是人创造出来的。港府不仅需要吸引资金,更需要吸引人才。本届政府吸引人才的政策已经比较丰满,只需巩固微调,接下来需要的是创造更适合人才发挥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