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拉拢印度只是一厢情愿
中评社香港8月1日电/据大公报报导,2023年,风云变幻的国际社会上最为风光的莫过于印度。3月,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亲赴新德里邀请印度总理莫迪参加5月广岛G7会议。6月,莫迪访问美国,享受通常只给总统或君主的国事访问待遇:隆重豪华的国宴、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会见、参众两院演讲。双方更签订了军事、经济和技术领域的重要合同,特别是印度并非美国盟国,但却破例能够分享敏感的战机发动机技术。7月,莫迪成为法国的座上宾:作为主宾国首脑受邀参加香榭丽舍大街上的国庆阅兵式、罗浮宫举行的国宴、获颁最高级别的荣誉军团大十字勋章以及涵盖军事、太空、能源和环境领域的合作项目。
应该说印度的国力和它享受到的欧美礼遇是不相称的。特别是从中国的角度看,印度发展了几十年但却是相对倒退:2000年印度GDP是中国的38.7%,2022年下降至18.8%;2022年印度出口4530亿美元,中国是35900亿美元;印度汽车销量380万,中国是2686万,都远不及中国的零头。
不仅如此,整体上印度的发展程度也很低。人均GDP只有2300多美元,和非洲的津巴布韦、肯尼亚、刚果一个水平。根据联合国数据,印度仍有2.29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占全球贫穷人口的31%。一半人口年收入只有650美元,平均一个月不足400元人民币。相应的,印度40%的青年人、80%的妇女没有工作。印度号称免费教育,但文盲约5亿人,占全球文盲的35.1%。没有合格的教育,人口再多也不会是红利。正如2021年印度内政部长所称,印度有2.8亿文盲成年人,是国家的一个沉重负担。
·利用地缘政治算计美国
因此印度被欧美热捧,最根本的并不是印度的实力,而是地缘政治以及印度高超的外交手段。
从美国的角度,印度是围堵、遏制中国的重要一环。美国虽然也清楚印度不会随之起舞,而是要借机从美国获取各种利益,但至少能够发挥牵制中国的力量。此外,印度作为俄罗斯的传统盟友,是少数能够影响俄国的国家。在美国的拉拢下,印度哪怕立场稍微有所变化,对俄罗斯的压力也是显着的。
至于法国,其目的则是要平衡美国的力量,实现战略自主,而非针对中国。法国自二战后,国家最高战略就是恢复昔日的一流大国地位。在国力相对衰弱的情况下,就只能利用自己在外部环境的独特地位来实现。冷战时,法国和对抗美国的苏联、中国建立起特殊关系,成为沟通东西方的唯一渠道。二十一世纪后,中、俄等国崛起,美国同时进行遏制,法国则再次如法炮制。
但俄乌冲突使法国失去俄罗斯,中国成为它实现战略自主的主要力量。只是对于法国来讲,它不能仅仅依赖一个国家,它仍然需要更多的力量来弥补俄罗斯的真空。于是实力并不强的印度就成为法国的另一选择。简单讲,法国只有在多极化的世界中才能发挥它可以联合全球中间力量的作用,从而确保一流国家的地位。
当然有利的国际形势只是一方面,印度确实也有高超的外交能力。
印度独立后,不仅继承了英国的政治制度,也包括地缘政治思维,还加上法国多边结盟的做法,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冷战时,印度一方面高举不结盟大旗,紧密团结南方国家,同时又和苏联建立盟友般战略关系,但也不排斥美国,成为罕见的同时能得到苏美援助的国家,甚至美国援助的金额都超过苏联。值得一提的是,印度一独立就和法国建交,新中国成立后也迅速和中国建交。
冷战后面对更为复杂的国际形势,印度仍然游刃有余,游走于对立的各方,在各种相互矛盾的风险中巧妙地平衡各方关系。正如法国媒体所评论的:“可以借用千手观音的画面来解释,印度有一只手伸向中国与俄罗斯,另一只手伸向美国,他们同时都在活动。”
印度一方面是上合组织和金砖国家成员,和中俄肩并肩。另一方面又与美国、澳洲和日本一起,组成四方安全对话,剑指中国。印度又一次做到了既不付出任何代价还能各方渔利。
·“不摊牌”是印度外交基调
以印度和俄罗斯的关系为例,美国出台法律,对任何采购俄罗斯武器的国家进行制裁,即使是北约成员国土耳其也不例外。但国会专门立法唯独对印度进行豁免。
这其中的关键是印度打好了“中国牌”。印度和中国一直保持斗而不破的默契。只要和中国斗,美国不仅会拉拢印度而且还会默许它挑战西方价值观和利益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印度大量采购俄罗斯石油、人权组织批评印度日益专制和倒退,但美国都网开一面。
只要不破,印度就能在各大国之间掌握主动权,就是中国也要对印度让三分。2021年印度疫情爆发,率先向美国求助被拒,中国却第一个伸出援手。中国是以人道的名义缓和双方关系并昭显美国的不可靠。中国的援助立即对美国产生巨大压力,迫使其迅速加入到援助行列中。这就是中国的作用。
反之如果和中国摊牌,就成了印度单方面需要欧美,不但不能再渔利,还要付出代价寻求支持。
所以中印关系再紧张,也比现在的中加、中英、中澳、中日要好。美国也想把印度纳入“北约+”机制,却被拒绝,印度牢牢守住了红线。不和中国摊牌、中美博弈长期化才最符合印度利益。
为此就在莫迪访美之际,《华盛顿邮报》发文警告:“美国朋友们,别再天真了。印度永远不会成为你们的盟友”。
不过一个国家的外交能力虽然重要,但外交是建立于国家实力基础之上的,而这恰恰是印度的短板,并最终将决定其外交的成败。
作者 宋鲁郑 旅法政治学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
中评社香港8月1日电/据大公报报导,2023年,风云变幻的国际社会上最为风光的莫过于印度。3月,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亲赴新德里邀请印度总理莫迪参加5月广岛G7会议。6月,莫迪访问美国,享受通常只给总统或君主的国事访问待遇:隆重豪华的国宴、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会见、参众两院演讲。双方更签订了军事、经济和技术领域的重要合同,特别是印度并非美国盟国,但却破例能够分享敏感的战机发动机技术。7月,莫迪成为法国的座上宾:作为主宾国首脑受邀参加香榭丽舍大街上的国庆阅兵式、罗浮宫举行的国宴、获颁最高级别的荣誉军团大十字勋章以及涵盖军事、太空、能源和环境领域的合作项目。
应该说印度的国力和它享受到的欧美礼遇是不相称的。特别是从中国的角度看,印度发展了几十年但却是相对倒退:2000年印度GDP是中国的38.7%,2022年下降至18.8%;2022年印度出口4530亿美元,中国是35900亿美元;印度汽车销量380万,中国是2686万,都远不及中国的零头。
不仅如此,整体上印度的发展程度也很低。人均GDP只有2300多美元,和非洲的津巴布韦、肯尼亚、刚果一个水平。根据联合国数据,印度仍有2.29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占全球贫穷人口的31%。一半人口年收入只有650美元,平均一个月不足400元人民币。相应的,印度40%的青年人、80%的妇女没有工作。印度号称免费教育,但文盲约5亿人,占全球文盲的35.1%。没有合格的教育,人口再多也不会是红利。正如2021年印度内政部长所称,印度有2.8亿文盲成年人,是国家的一个沉重负担。
·利用地缘政治算计美国
因此印度被欧美热捧,最根本的并不是印度的实力,而是地缘政治以及印度高超的外交手段。
从美国的角度,印度是围堵、遏制中国的重要一环。美国虽然也清楚印度不会随之起舞,而是要借机从美国获取各种利益,但至少能够发挥牵制中国的力量。此外,印度作为俄罗斯的传统盟友,是少数能够影响俄国的国家。在美国的拉拢下,印度哪怕立场稍微有所变化,对俄罗斯的压力也是显着的。
至于法国,其目的则是要平衡美国的力量,实现战略自主,而非针对中国。法国自二战后,国家最高战略就是恢复昔日的一流大国地位。在国力相对衰弱的情况下,就只能利用自己在外部环境的独特地位来实现。冷战时,法国和对抗美国的苏联、中国建立起特殊关系,成为沟通东西方的唯一渠道。二十一世纪后,中、俄等国崛起,美国同时进行遏制,法国则再次如法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