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忠平:航天事业为香港注入创新动力

图为神舟十四号乘组两名航天员成功出舱(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评社香港10月13日电/香港文汇报今日刊发题为时事评论员宋忠平《航天事业为香港注入创新动力》的评论文章,全文如下:

  近年来,国家航天好戏连台,成绩斐然,香港各界也接连感受到来自国家航天发展的巨大红利。权威航天专家和航天员多次到香港讲学、办展,与香港市民零距离接触,积极展示航天累累硕果。国家空间站建立起来后,每一次天地对话,都会把香港作为对话首选地,让香港青少年倍感亲切。就连“嫦娥”探月工程和“天问”探火工程都离不开香港科技人员的积极参与,并在成功深空探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香港作为重要的国际科创中心,可为国家的航天发展提供更多助力;积极融入国家航天事业,也可使香港得到全新的发展起点。

  香港作为国家一个特别行政区,必须融入国家科技发展大潮之中,尤其是要在“十四五”规划中,找到准确的定位。科技创新与国际交流是香港保持科技制高点的重要保障,如何把自身科技优势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和科技力,是摆在香港科技界面前的重要考虑,香港的发展既要立足于强化与国际科技合作,更要广泛把先进科技优势与国家科技发展总体战略作有机结合,让理论结合实践,让实践带动应用。

  “天地对话”“太空课堂”屡创新犹

  近日,国家航天又给香港各界送来了两个“大礼包”。第一个大礼包,是新一轮的“天地对话”。随着国家空间站的建成,这一类“太空课堂”将会常态化、长期化。10月12日,神舟十四号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再次为包括香港青少年在内的小观众讲解空间科学知识,在轨演示各种科学实验,如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同时介绍植物生长的研究项目。百闻不如一见,这些有趣的“太空课堂”传播普及了空间科学知识,再次激发了香港广大青少年不断追寻“科学梦”和实现“航天梦”的热情。当然,这类“太空课程”更会让香港青少年为国家航天事业的强大感到自豪,会为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毕竟这个世界能单独建立大型空间站的国家,只有中国一家,能一次性就成功登陆火星的国家,也只有中国。尽管不能妄自尊大,但我们也不要妄自菲薄,巨大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另一个大礼包,就是香港可以选拔自己的航天员了,即载荷专家。近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消息,为满足载人航天工程后续飞行任务需要,中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已于近期启动。本次共选拔12至14名预备航天员,包括航天驾驶员7至8名,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共5至6名,其中,载荷专家2名。由于航天驾驶员要求最高,要求会“开飞船、操控空间站、管理航天器”,必然只能从陆海空三军现役飞行员中选拔。航天飞行工程师要求会在轨维修航天器,也就是把“航天4S店”搬上天,因此必须要懂技术、懂工程、懂维修保障,也就只能在从事航空航天工程及相关领域专业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中来选拔。载荷专家相对来说要求可以低点,主要就是从事航天在轨的载荷试验,所以需要在从事空间科学研究及应用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中选拔,载荷专家就是专业领域的科学家,要把地球表面的试验带到天上来做。由于香港基础科学和科技能力比较发达,不少科研院所项目都涉及到微重力或太空辐射等特殊环境下的试验,因此香港科学家如果能把试验带上天,对香港科技发展将会是力量倍增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首次在港澳地区选拔载荷专家也是出于香港的科技独特地位。当然,内地很多科研机构专家都具备成为载荷专家的潜力,但考虑到香港的独特地位,将首批载荷专家名额倾向于香港选拔,充分说明中央政府对香港科技界的无限厚爱和全力支持。

  巩固香港国际地位推动青年上进

  航天是绝对的高科技领域,也是全球范围内竞争最激烈的科技制高点,中国已经跻身到世界航天第一梯队序列。在国家航天科技发展战略中,中央政府十分重视香港本身的科技力和航天发展潜力,一方面从香港青少年中培养航天兴趣,积极孕育新的航天人才,另一方面积极从香港科技界寻找载荷专家以及其他航天器载荷合作项目,这些努力为香港积极发展航天事业提供了难得的窗口,也让香港作为科技创新中心的国际地位更加稳固,并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紧密结合,为香港科技人才创新发展和青少年创新培养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